《商场现代化》2012年8月(中旬刊)总第692期一、进化论的道德观点进化论的观点是:人倾向于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利他行为也可能会发生的,但是这种行为所针对的对象是:亲戚、熟人、会带来互利互惠的对象。
首先,人对自己的父母亲戚表现出利他的行为,如果从生物遗传上解释的话,有利于保存祖先的基因。
因为亲戚和自己共有着相同的基因,人们的这种利他行为基于自然选择,只有那些能够保存的基因的个体能够得到繁荣。
而与之相反的是,如果某种基因导致了个体不去保留自己的这个基因的话,那么拥有这样的基因的个体数会越来越少。
这是一种看待亲戚关系的特殊的视角,我想我们大家都会很自然地对自己的亲戚更好,比方说如果自己亲戚找自己办什么事的话,自己可能会自然地想要去帮助,但是这样的行为是为什么了?或许也还真的可以用进化论的理论来解释。
除此之外,利他行为还会针对熟人。
因为相比较与一个陌生的人来说,大家会倾向于对熟人提供帮助。
大家会对比方说属于自己的这个圈子里的人提供帮助,比方说帮助老乡,帮助同学等等。
如果有一个过路的陌生人让你帮助他一下,相比较于自己这个村子里的人让你提供帮助的话,那么你倾向于向熟人伸出爱心之手。
除此之外,人会对那些有可能帮助自己的人提供帮助。
相对于一个不能够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来说,大家更倾向于帮助一个能回报自己的人。
从上面的几点可以看出,人的利己倾向,就算是人在做出利他行为时,人也是为了间接地利己。
人的这种特点是基于物种进化,使得主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这就是道德进化论的观点,道德进化主义的观点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了人的道德现象。
但是道德进化主义不能解释另外的一些情况。
二、道德进化主义所无法解释的现象我们的利他行为发生在亲戚、熟人、会带来互惠的对象,但是在另外的一些情况下,也有了一些利他行为的发生,而这些情况很明显是跟以上的情形相反的。
例如在二战的时候,芬兰的有些普通百姓会收留犹太难民。
那个时候的情况是,收留难民是被纳粹禁止的,一旦被发现了家人都有会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发现对于这些普通的百姓来说,犹太难民首先不是亲戚,不是熟人,同时好像从他们身上也得不到什么回报。
在那个情况下,根本看不到未来会发生什么情况,收容犹太人可能会带来杀身之祸。
有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陌生人问路,我们可能会帮助他,这是因为我们为此并没有付出很多,只不过是举手之劳。
而在这里,芬兰百姓收留犹太人就要冒很大的风险。
很明显的这种例子是道德行为的典范,当然还有别的一些道德行为。
越是对于这种不求回报的无私的行为,我们把他们称作了有道德行为。
反而是对于做出这种行为的人,我们才把他们看作室真正的有道德的人。
他们的道德行为冒的风险越大,我们越是觉得他们让人尊敬。
但是这个跟道德进化主义的观点完全相反,很明显我们并不会特别地尊敬那些只能够做出利己行为的人。
同样的我们也不认为只能对亲戚、朋友和会带来互惠行为的人做出利己行为的人是让人尊敬的,我们只认为这些人是普通的人的反应。
三、基础态度(foundational attitudes )上面的这些道德进化主义内容是与自然选择相容的。
存在着生理上的自然选择,同样的也存在着道德上的进化主义。
这里要假设的一个概念是基本态度,是从foundational attitudes 。
态度并不是信念。
因为信念指向的是具体的某一个事,而这个概念“基本态度”并不指向某一个确切的事。
或许可以说它是信念的基础。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这样的基本态度,它是人发展而来的,一个小孩儿还没有发展出这样的一个基本态度。
而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观察来说,他是失去了他的基本态度。
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出道德行为的芬兰人,我想说他是受到了自己的这种基本态度的作用,他认为他有这样的一种直觉,他一般是认为自有其价值的。
而对于没有能够做出道德行为的个体,他也是有基本态度。
他对于自己没有能够做出道德的行为,他会感到遗憾,而观察其内心我们会发现他内心的一种冲突,而这个冲突是由基本态度引发的。
同时,我们尊重那些做出道德行为的人,也说明我们自身有这样的一种基本态度。
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能够跟我们所持有的基本态度相一致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是内容-不一致的行为。
当个体不能够做到道德行为的时候,比方说芬兰人在面对了犹太难民的时候,由于惧怕自己受到牵连而对之漠不关心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是存在冲突的。
芬兰人可能会考虑到,如果帮助了这些犹太人的话,那就可能威胁到自己生命,同时也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家人。
这个时候,有一个欲望是要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在另一方面,有一种帮助处在困境中人的直觉。
个体在自己的心里计算着,自保的欲望会使得个体的意志变得软弱。
而我们假定的基础态度,可以用来抵抗谨慎态度的软弱性。
事实上谨慎考虑的软弱性有的时候是会被基础态度克服的,在这样的一些情况下,个体往往能够忍受住这些短期的收获或者快乐。
事实上,拥有基础态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拥有这个态度的个体,能够克服眼前的进化直觉主义里的“基础态度”与孔子的“仁”■于亚东南京师范大学[摘要]进化主义能够解释人的利己行为,而人的道德表现还有或者说主要体现在利他的行为,道德直觉进化主义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的道德理论。
而且道德进化直觉主义里的一个概念“基础态度”,和孔子的“仁”的概念有类似之处。
[关键词]进化直觉主义基础态度仁159期一、墨子的传播目标在中国历史上,墨子所处的春秋末战国初期,是一个战争频仍、群雄逐鹿、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正是这种社会背景造就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思想传播十分繁荣的时代。
当时比较显著的传播现象就是诸子百家周游列国,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淮南子?泛论训》有记载:“百家殊业,皆务于治”。
先秦诸子传播活动的共同目标就是“求治”。
不外乎,墨子传播的目标也是实现其治国的政治理想。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是属于“功利派”的,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君王和君子的努力方向。
“利”是墨子思想与实践中的核心思想,是衡量包括人们言行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标准。
墨子的功利,并不是指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利”,也就是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他认为传播活动应该为“治世”服务,这是墨子的功利观在传播思想方面的体现。
墨子认为,君子著书立说都不是为了锻炼口才,而是要真正为国家、百姓服务。
他在《墨子.贵义》中说:“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
”他认为,一切言行活动,只有是对社会有利的才应该去做;对社会没有好处的就应该放弃。
他指出,传播的一个功能就是有利于国家了解民情,并制定正确的政策,这样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又一主张,他希望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遵循互爱互利的原则来处理,从而实现“人与人相爱,强不劫弱,众不劫寡,富不晦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的社会状态。
墨子提倡重视物质生产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他的传播思想的“功利主义”的弊端也是存在的,那就是忽视了音乐、文学等对国民的教育作用。
墨子主张“非乐”。
在《墨子》一书中鲜少有提及开启民智的语句和主张,在墨子看来,似乎只要国民的温饱浅析墨子的传播思想■高晨芳河北经贸大学[摘要]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学与儒学被韩非子并称为“显学”,可见其社会地位之高和社会影响之大。
墨子思想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读墨子思想,发掘其传播思想。
广义的传播不仅是指新闻传播,而是指一切思想、资料和事实的传播和分享。
墨家学派的主要学说保存在《墨子》一书中,该书反映了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墨子在论述其政治、哲学、伦理、逻辑思想的同时提及了传播的诸多方面。
虽然这在当时没有形成独立的传播理论体系,但其中蕴含的传播思想却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学习。
本文试从传播目标、传播方式、传播的社会功能、重视经验的传播等方面来揭示墨子的传播观,取其精华,以达到对现如今新闻传播活动的指导之目的。
[关键词]墨子传播思想■■■■■■■■■■■■■■■■■■■■■■■■■■■■■■■■■■■■■■■■■■■■■■■■■■■■■■■■■■■■■■■■■■■■■■■■■■■■■■■■■■■■■■■■■■■■■■■■■■■■■■■■■■■■■■■■■■■■■■诱惑,而能够把眼光放在长期的收获上。
就是说那些能够承担长期任务的个体,可以说是拥有更多的基础态度的。
如果自己是有价值的,那么他人也就是有价值的。
如果某些事是有价值的,那么就不应该去损坏它或者去破坏它。
你见到了一个老年人在很艰难的推着车,那么你心里萌发的去帮助她的直觉。
这种直觉是基础态度产生的,所以说人可以用两个内容来描述:一个是进化主义的理论,人拥有一些很原始的欲望;另一方面人又是能够产生直觉的,我倾向于说一个拥有基础态度的人使能够产生利他行为的直觉的。
所以说直觉主义的道德进化论才能够真正解释我们的道德现象。
当个体作出道德行为是基于他的基础态度,而当他并没有做到利他行为时,我们一般都能够发现他的内心的一个冲突。
这个冲突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内容一致性的斗争。
四、仁的概念当我在读到《Evolutionary intuitionism》里的这些内容的时候,就突然想起了孔子。
我想仁,这个概念或许可以把它理解成为这样的一种基础道德。
在讲基础态度的时候,有一个例子是当我们看到一老年人在艰难的推着车的画面时,心里就萌发了去帮助他的这种直觉。
因为我们这样的感觉到了,那就说明了我们感觉到了自己是存在的,而别人也是存在的。
就为了这个,我也应该去帮他。
但是,这样的一个基础态度,并不是任何确切的信念。
虽然它不是任何的信念,没有指向确切的对象,但是它是信念的背后原因。
我想仁的概念也具有这样的模糊性,仁指向了确切的信念了吗?我觉得没有。
可以把他看成信念背后的原因。
我们认为自己是个人,这样的一个基础态度,认为自己是个人,那么别人也是个人。
那么我帮他们的信念就这样的产生了。
如果在中国的古代也出现了纳粹,犹太人和芬兰老百姓的这三种角色的话,我想类似的角色肯定有。
比方说有个人快要饿死了,而如果去救他就有可能会惹上官司。
那么冒着危险去帮助他的人可以说成是仁人。
那么这样的一个仁人,难道就没有别的考虑吗?肯定也有,比方说他也有保护他自己的欲望,他也会自然地考虑到要保护他的家人。
如果他没有做出利他的行为,那么他肯定会产生冲突。
在孔子的伦理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孝”。
具体怎么孝我就不详述了,大家都很熟悉,我想他推崇仁,但是同时也认为孝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
我想中国的封建思想就是一种很强烈的进化主义理论。
为什么要对自己的亲戚好,为什么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想这都是可以用进化主义的理论来解释的。
中国的这些概念都是一种自然的结论,但是其实蕴含的道理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