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西欧的启蒙运动分析

第三节 西欧的启蒙运动分析


重家学派(Physiocrates)
魁奈(Quesnay, Francois 1694—1774)
米拉波Honoré -Gabriel Riqueti,count de Mirabeau,1749-1791
• 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才具有生产力,土地是财富 的唯一源泉,并鼓吹绝对私有财产权和自由放 任的市场经济。
乔芙林夫人 ( Mme Geoffrin ) 及其沙龙
2.马里沃;3. 马蒙泰尔;8.卢梭;20.魁奈;21. 狄 德罗;22. 杜尔哥;29.孟德斯鸠;33.乔芙林;41. 爱尔维修;43. 达朗贝尔;49. 孔狄亚克;52. 布丰
(美)艾米丽亚· 基尔· 梅森:《法国沙龙女人》, 郭小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原始共产主义的理论家
马布利著有《论 法制或法的原则》
著有《自然法典》
• 摩莱里:“一切产品都将积聚在公共商店内, 分配给所有公民,用于他们的生活需要。城市 按同一规划建设;所有供个人使用的建筑物均 应彼此一样。所有孩子到了五岁均将从家里带 走,由国家出钱,按统一方法,共同抚着。”
• 恩格斯称16至17世 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为“有理想社会制 度的空想”社会主 义,18世纪是“苦 修苦炼的、禁绝一 切生活享受的、斯 巴达式的共产主义 ”,19世纪是“批 判的空想的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
四、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
• 相同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近代史上反 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 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文艺 复兴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 开辟了道路。启蒙运动则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 舆论先导作用。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不同: • ①文艺复兴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追求的 是现实的幸福;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追求自由平等。
• 理性一词,在德文中叫Vernunft,在英文中叫 Reasoning,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即摆脱蒙昧和迷信, 摆脱情绪,直面真理以及真理背后的逻辑。理性精神 的根基是逻辑学,以及通过逻辑来探究事物的基本思 维方式。有了以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人们就不再停 留在事物的表象,而更为关注表象背后的逻辑;而一 旦进入事物背后的逻辑层面,亦即摆脱了事物表象的 纷扰,人们也就比较容易保持冷静,不太容易走向情 绪,更不容易走向极端。理性与冷静往往是孪生兄弟 ,唯有理性才能冷静,也才能超越。 •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和宽容中伴有理性和思 辨,从而既保证人们的思想自由,同时又确保拥有相 当程度的理性和思辨能力,最后展现的是高度自由与 高度理性结合的现代文明社会。
伏尔泰的故居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 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伏尔泰
「伏尔泰的名字,不仅代表一个人,而是 一个时代。」 ——雨果
• 其思想主要有:
• 首先,对教会和宗教迷误进行无情的揭露、嘲 讽和批判。 • 其次,“自然权利”思想。 • 第三,主张开明专制。 • 第四,主张司法改革。 • 第五,反对人民议政,他把改革旧制度的希望 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
• 再次,启蒙运动的发生还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 密切关系。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的发展,特 别是英国科学家I.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使人们 认识到,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应用 到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中来。 • 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 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 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 的交流活动,并且向受教育的广泛人群传播新的 知识和思想。
• ②文艺复兴披着复兴古典文化的外衣,是新兴 资产阶级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 人生观的运动;启蒙思想家直接与封建制度交 战,他们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胆揭露封建 制度的一切弊端。
• ③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比较发达;而启蒙 运动时期,政治学、哲学比较发达。文艺复兴 时期创造出来的富有魅力的、精致的艺术品及 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 而启蒙运动则不同,启蒙思想家都是哲学家, 他们相信在物质的宇宙中存在自然法则,万物 都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人类社会也受其支配。
“A Salon of Ladies” by Abraham Bosse
• 科学院和科学学会的建立也推动了知识的生产 和传播。如伦敦皇家学会和法兰西科学院。 • 当时还有不少的读书会。 • 还有一些秘密团体也在启蒙运动中起了积极作 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性组织共济会。其成 员如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孔多塞、丹东 ,德意志的腓特烈二世、奥地利女王的丈夫、 歌德、莫扎特,北美的华盛顿、富兰克林,等 等。 • 18世纪欧洲识字人口显著增加,出现了一个数 量巨大的读者群,从而刺激了对各种书刊的需 要。
• 沙龙是当时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的聚会中心。 • 沙龙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后来传到欧洲其他 国家,但以巴黎的沙龙最为著名。沙龙在私人 住宅里举行,通常由受过良好教育且有权势的 女主人主持。18世纪中后期,有修养的资产阶 级妇女也开办了一些重要沙龙。起初,沙龙是 贵族的交际场所,到18世纪,沙龙逐渐向所有 的“才子”开放。 • 真正自由的聚会场所是咖啡馆。
一、启蒙运动出现的背景
• 首先,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 的必然产物,随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同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资产 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在这种 形势下,一批先进的思想家勇敢地高举理性的旗 帜,批判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抨击中世 纪的神学教条,清扫封建社会的传统和愚昧,幻 想建立一个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 • 其次,它是在17世纪唯理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启蒙运动的分歧
• ——传统上分为三大派: 自由派(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 民主派(或共和派,狄德罗、卢梭为代表) 共产派(梅立叶、马布利、摩莱里为代表) • ——但因为有了卢梭,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法 国启蒙哲人划分为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两个阵营。
三、启蒙思想家
• 伏尔泰( Voltaire , Francois Marie Arouet,1694-1778,真名 弗朗索瓦· 玛丽· 阿鲁埃) • 代表作: 《哲学词典》、 《哲学通信》、《路易 十四时代》、 《论通史 和各国习俗及精神》等
• 6、[英]以赛亚· 伯林编著:《启蒙时代:十八世 纪哲学家》,译林出版社,2012年。 • 7. Roy Porter, The Enlightenment, London: Macmillan, 1990. • 8. Dorinda Outram, The Enlighten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 9. Stewart J. Brown and Timothy Tackett eds., Enlightenment, Reawakening, and Revolution, 1660181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 10. Daniel Brewer, The Enlightenment Past: Reconstructing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孟德斯鸠 (Montesquiell, 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1689—1755) 代表作: 《波斯人信 札》(1721)、《罗 马盛衰原因论》 (1734)、《论法的 精神》(1748)等
• 其思想主要有:
• 首先,首先论证了社会现象的规律性,任何国 家的法律都不可避免地为地理条件、经济状况、 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因素所制约。 • 其次,他把国家的政体分为共和、君主和专制 三种。攻击专制暴政和法国的愚昧。 • 第三,实行三权分立,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 个权力分开,使其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 • “三权分立说”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理 论基础。
•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通常指18世纪欧洲以及 北美的国际性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当时 的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等提出广泛的批判, 力图通过传播知识来改善人类的状况。 • 一般认为,启蒙运动始于17世纪末期的英国, 大体上以1688年为标志。在此前后,牛顿的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洛克的 《政府论》(1689年)和《人类理解论》 (1690年)相继问世,标志着新的科学观念和 政治观念的诞生。进入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 的启蒙思想家继承了科学革命和英国哲学的成 果,展开了富有创造力的公共思想文化活动。 启蒙运动结束于法国大革命。也有学者认为结 束于19世纪初。
梅里叶《遗书》之手稿
• 启蒙思想可以归纳为三个信条: • 第一,多数启蒙思想家信奉自然法则。自然法 则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便是理性。理性是衡量 一切的标准。 • 第二,多数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充满了黑暗和 愚昧,相信人类的未来一片光明。 • 伏尔泰:“让我们耕耘我们自己的花园”,“ 总有一天一切会好起来”。 • 第三,启蒙思想家都强调进行政治、社会和经 济改革的必要性。
• 卢梭(Rousseau, Jean Jacques 1712—1778) •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 的起源和基础》、《论科学 和艺术》、《爱弥儿》和 《社会契约论》 • 基本观点:首先,天赋人权。 其次,主权在民。第三,社 会经济改革方案。第四,文 明的进步是造成人类道德败 坏和社会苦难的原因。
百科全书派
达朗贝尔和狄德罗
• 《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 术、工艺详解辞典》,1751年出版第一卷, 1772年全部出齐,共35卷。 • 狄德罗等以《百科全书》为阵地,对国家和教 会的反动势力发起猛烈的抨击,在反动派的疯 狂迫害下,仍不屈不挠,为真理而献身,故名 “百科全书派”。 • 在哲学上他们多半是唯物主义者,社会历史观 却是唯心的。
第二节 西欧的启蒙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