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1.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常照荣吕豪杰■<2.新乡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付小宁■<3.河南新飞科隆电源有限公司尹正中摘 要:以额定容量为1100mAh的063465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电池结构,正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剂、粘结剂的配比,极板的面密度、压实密度等因素对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的影响。

制备的实验电池以15C大电流放电,电压平台为3.5V,循环220次(15C放电),容量保持率为87.0%。

关键词:软包装; 锂离子电池; 高倍率放电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开路电压高及污染小等优点[1],已用于小电流放电的移动通讯、笔记本和数码相机等领域,但高倍率放电性能有待提高[2-4]。

程建聪等[5]通过提高导电剂含量,采用薄正极和中间相炭微球(MCMB),并使用功能电解液,改善了电池的大电流性能;V.Subramanian 等[6]以气相法烧制的纳米纤维碳为负极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可进行10C放电;M.Okuho等[7]通过水热法制备纳米级(17 nm)的LiCoO2,l00C放电容量达到1C时的65%,可满足电动汽车等大功率放电要求,但是制备工艺苛刻。

本文作者采用工业化的正负极材料,通过优化电池结构,调整配比参数,制备软包装电池,并测试了相关性能。

1 实验1.1 极板制备将正极活性物质LiCoO2(北京产,≥99.4%)、导电炭黑SP(Timcal公司产,≥99.75%)和导电石墨KS6(Timcal公司产,≥99.4%)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后,以PVDF(美国产,≥99.9%)作为粘结剂,配制成浆料;将负极活性材料人工石墨(深圳产,≥99.9%)、导电炭黑SP、分散剂SBR(河南产,≥99.0%)和粘结剂CMC(德国产,≥99.9%)按质量比90.5:1.5:4:4混合后,配制成浆料。

用涂布机将正极浆料均匀涂覆于铝箔(江苏产,≥99.8%)上,负极浆料均匀涂覆于铜箔(湖南产,≥99.8%)上,在80℃下真空(-0.1 MPa)干燥12h后,辊压,制成正、负极片。

电解液为1mol/L LiPF6/ DMC+EMC+EC(体积比1:1:1,张家港产),隔膜为0.025 mm厚的聚丙烯微孔膜(日本产)。

1.2 测试仪器采用BS-8802二次电池检测装置(广州产)对电池进行化成;BS-V高电压大电流动力电池检测设备(广州产)进行倍率测试;BS-VR3内阻测试仪(广州产)检测内阻。

1.3 电极及电池设计以额定容量为1100mAh的063465型液态软包装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

采用真空热封机封口,经过防短路处理、干燥,然后注入电解液,经化成分容后,测试电池的性能。

实验电池的参数见表1。

2结果与讨论2.1 电池结构的影响电池技术 < 2008年9月73电池在高倍率放电时,由于极化,电压急剧下降,需要尽量降低电池的内阻。

可在电极极片上焊接多只极耳,降低电池的内阻,使电流密度增大,电荷传递速度加快;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正负极基体易受损,影响大电流放电的效果。

本文作者试图通过改变电池内部结构来提高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Z-1电池采用传统的1只卷芯的电池结构,负极极耳为传统的镍极耳(日本产,≥99.8%);而Z-2电池为了降低内阻,采用2只卷芯并联的结构,负极极耳采用导电性更好的铜带(连云港产,≥99.8%),以保证电荷的传递速度。

Z-1电池和Z-2电池的内阻分别为42.5 mΩ和20.2mΩ;Z-2电池的内阻比Z-1电池降低了一半。

两组电池分别以0.5C恒流充电至4.2V转恒压充电2h,截止电流为0.02C(双控制,只要一个达到限制即可,下同);再以15C恒流放电,终止电压为2.75V。

电池的放电曲线见图1。

图1 Z-1、Z-2电池的15C高倍率放电曲线从图1可知,Z-1电池由于内阻大,电压在放电瞬间即下降到2.75V以下,基本放不出电;Z-2电池虽然在放电初期电压下降较快,放电电压平台从3.7V下降到3.4V,但放电效果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方式制作的Z-1电池。

采用2只卷芯并联的结构,同时使用导电性更好的铜极耳,可降低电池的内阻,提高大电流放电性能。

2.2 正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剂、粘结剂的配比的影响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内阻极化明显,电压急剧下降,因此要通过增加导电剂来提高正负极的导电性,以减小极化电压;同时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会出现发热现象,正负极活性物质有可能在循环过程中发生脱落。

为了保证电池的正常工作电压和理想的循环寿命,需要合理地搭配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

本文作者研究了正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剂、粘结剂的配比对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的影响。

Z-3电池活性物质配比参数采用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的参数;Z-4电池为经过反复实验、优化得出的参数。

将Z-3电池和Z-4电池充满电(以0.5C恒流充电至4.2V转恒压充电2h,截止电流为0.02C),然后分别进行15C 恒流放电,终止电压为2.75V,放电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Z-3、Z-4电池的15C高倍率放电曲线从图2可知,以15C放电时,两种电池在放电瞬间都出现了电压下降,Z-4电池活性物质搭配适宜,极化程度小于Z-3电池,放电电压平台为3.6V,高于Z-3电池(3.5V)。

这说明正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剂、粘结剂的配比,对电池的高倍率性能有明显的影响。

2.3 极板面密度、压实密度的影响电池正负极板的面密度、压实密度对电池充放电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极板的面密度、压实密度过大,虽然有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是电解液很难渗透到极板内部,造成电池浓电池技术 < 2008年9月74差极化和内阻增大,而且过于致密的活性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会由于电解液的逐渐渗入,发生溶胀,导致脱落,造成电池充放电性能的下降;极板的面密度、压实密度太小,虽然有利于电解液的渗透和减少电极的浓差极化,并提高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但电池的能量密度偏低。

需要合理地设计极板的面密度、压实密度,在保证大电流放电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8]。

Z-5电池极板的面密度、压实密度配比参数采用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参数;Z-6电池采用经过反复实验、优化得出的面密度、压实密度。

图3为Z-5电池和Z-6电池充满电(以0.5C恒流充电至4.2V转恒压充电2h,截止电流为0.02C)后的15C恒流放电曲线,终止电压为2.75V。

图3 Z-5、Z-6电池的15C高倍率放电曲线从图3可知,在放电初期,Z-5电池由于极化较严重,电压下降明显,放出容量的10%(即100mAh)后,电压回升,放电平台趋于稳定;Z-6电池由于极板的面密度、压实密度得到了优化,放电初期的极化得到了缓解,放电电压平台平稳,高于Z-5电池,放电容量也高于Z-5电池。

2.4 电池的循环性能采用优化后的活性物质配比和极板面密度、压实密度,采用2只卷芯并联的结构,负极使用铜极耳,制作Z-7电池。

化成完毕后,0.5C恒流充电至4.2V转恒压充电2h,截止电流为0.02C;搁置30min;15C放电,终止电压2.75V;搁置30min。

电池的循环性能如图4所示。

图4 Z-7电池的循环性能(15C高倍率放电)从图4可知,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容量有回升的现象,但总体来说,容量下降平稳。

电池循环220次,容量衰减到额定容量的87%,能满足航模等高倍率放电环境的需要。

3 结论通过改变电池卷芯的结构,从内部降低了电池的内阻,使电池能够以15C的大电流放电。

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活性物质与导电剂的配比,改善了放电平台;通过调整极板的面密度和压实密度,提高了大电流放电性能。

电池循环(0.5C恒流充电至4.2V转恒压充电2h,截止电流为0.02C;搁置30min;15C 放电,终止电压2.75V)220次,容量衰减到额定容量的87%。

参考文献:[1] HUANG Kun(黄坤),锂离子电池的工艺探讨[J]. Battery Bimonthly(电池),2000,30(5):217-218.[2] YANGYi-fu(杨毅夫),LI Fang(李方),SUN Ying-ying(孙英婴),et al. 中倍率方形MH/Ni动力电池研制[J]. Battery Bimonthly(电池),2003,33(4):218-220.[3] ZHANG Jing(张静),HUANG Ke-long(黄可龙),TANG Lian-xing(唐联兴). LiFePO4的水热制备法及改性研究 [J]. Battery Bimonthly(电池),2005,35(6):425-426.[4] WANG Xiao-qiong(王晓琼),LI Xin-hai(李新海),WANG Zhi-xing(王志兴),et al.LiFeP04掺镍的改性研究[J]. Battery Bimonthly(电池),2005,35(5):371-373.[5] CHENG Jian-eong(程建聪),CHEN Xing-bao(陈性保),DONG Quan-feng(董全峰).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研究[J]. Battery Bimonthly(电池),2007,37(5):329-332.[6] Subramanian V, Zhu H W, Wei B Q. High rate reversibility anode materials of lithium batteries from vapor-grown carbon nanofibers [J]. J Phys Chem B,2006,110(14):7178-7183.[7] Okubo M, Hosono E, Kim J, et al. Nanosize effect on high-rate Li-ion intercalation in LiCoO2 electrode [J]. J Am Chem Soc, 2007,129(23):7444-7452.[8] PANG Jing(庞静),LU Shi-gang(卢世刚),DU Ji-lei(杜纪磊),et al.混合电动汽车用高功率型锂离子电池[J]. Battery Bimonthly(电池),2004,34(3):159-160.电池技术 < 2008年9月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