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1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

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2)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3)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4)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

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4)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
①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②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①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个体在成长过程接触到政治生活,开始了解制度、习得政治
规范,并形成自己对政党、政府等的态度,并且开始政治参与,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政治社会化。

社会化是在人的一生中不断进行的。

政治社会化的持续性是因为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并且具有阶段性特征。

②由于社会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动和发展之中,新旧社会交替所带来的政治文化冲突,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之间的碰撞,或者同一政治体系中的调整、社会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都会导致一系列的变化。

这种变化要求政治社会化的内容相应地改变。

(2)政治社会化是主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和政治共同体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者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统一的,都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和受动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就个体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过程来看,个体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已经客观化了的社会。

社会的发展水平、类型和性质,决定了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方式和途径。

②从社会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来看,为了确保统治的稳定,政治体系总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有意识地向社会成员传播自己的政治文化。

这是政治体系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动性的表现。

不过,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客观性,政治体系的这种有意灌输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又由于个体的认知能力以及社会文化水平的差异,政治体系的政治社会化效果有时也无法控制。

所以,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体系也体现了受动性的一面。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需要一定的途径或方式。

一般来说,主要是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的:
1.家庭
(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影响人们政治文化形成的主
要途径。

与其他途径相比,家庭在对儿童人格的塑造、基本人生观的培养以及政治常识的启蒙等方面起最基础的作用。

(2)家庭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①父母强烈影响着他们对权威的态度
a.儿童时期家庭对孩子有着几乎绝对的控制,父母是孩子眼中最有权力和最有权威的人物,是孩子所有基本需求的主要来源;
b.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作风行为以及政治实践等都会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政治社会化进程;
c.父母还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他们对政治生活的态度、对政治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儿童。

②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和关系模式会影响儿童成年后的政治行为。

(3)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非正式场所,其内容并不系统,家庭的政治社会化往往具有不确定性。

当人开始接触多种形式的政治社会化渠道之后,他幼时在家庭中所形成的信仰和行为倾向有可能发生改变。

但大致说来,人们在成年后还给世界的正是他们在家庭中所得到的。

2.学校
(1)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也是人们获得政治文化知识的最重要的场所和途径。

学校是政治社会化的又一重要载体,或者说它是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化的政治社会化渠道。

(2)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的影响按性质来分可以有两种途径:
①以正式的、直接设计好的教育程序传输给学生有关政治知识、政治信仰等,学校中的公民教育课、思想品德课等课程的设置都带有维护现行政治体系的目的,一些课程可能在教
科书的选材上往往根据政治体系的偏好有所偏重,在内容上则直接向学生进行政治教育。

②以非正式的、暗示的方式影响学生。

学校还能够经由班级、学生会、各种协会等组织单位的活动,学生还能学习到政治规则,深刻影响到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此外,学校中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学生的态度也会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政治学习。

3.同辈群体和职业群体
(1)同辈群体主要是指青少年所交往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比如同学、老乡等等。

同辈群体在影响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去向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2)同辈群体在社会化方面的效用职业群体是成年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

(3)一般而言,职业群体中所传播的是某种亚文化,各种职业群体的成员对群体保持一定的认同,这种认同在接受职业的各种规范的同时,也接受了来自职业群体流行的亚文化影响。

4.社会共同体
(1)成年人一般都会参加各种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出于不同目的和动机,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各种政治活动。

一般而言,这些组织形成或松散或紧密,是个人自愿参加的集合体。

形成以后,这些组织会反过来影响组织成员的政治化社会过程,对某种政治化文化的确定起着强化作用。

(2)政党是社会共同体中最重要、最普遍的政治社会化途径。

5.大众传播媒介
(1)大众传媒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之间的传播渠道”。

具体可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

(2)大众传媒被称为与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传统权力并立的“第四种权力”。

当代大众传媒是政治文化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

(3)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对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仰的直接宣传,给受众灌输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也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典型宣传等间接方式,培养社会化成员的政治态度,增强他们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

(4)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互联网在公民的政治社会化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是网络的广泛使用对政治系统而盲是把“双刃剑”。

①它广泛地传播了政治文化;
②它影响着政治权威的政治社会化方式,网络的普及对政府以传统方式对社会成员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和管制提出了挑战。

6.政府
政府处于政治生活的核心,在发挥自己职能的过程中不断向社会大众发送大量的政治信息。

政府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通过政治行为影响民众。

政府总是设法通过政府行为明确向公众揭示或展示政府的态度;
(2)通过政治宣传和政策输出,塑造自身形象。

政府会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社会民众宣传自己的方针、解释政策并宣扬自己的成就,争取民众对政府的认可和服从。

此外,政府的实质政治绩效往往更能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对政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7.社会文化环境
(1)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而政治文化又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因而社会文化对政治社会化过程也有重要的影响。

①社会文化的实质就是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个人总要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政治心理。

②社会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由此社会信念和社会行为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