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1)——比喻要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就要恰当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就是打比方,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在某一方面及其相似,就可以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使人读后能感到亲切、明白、易懂,留下深刻印象。
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比喻。
例:长江大桥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江之上。
用大家熟悉的“巨龙”来比喻“长江大桥。
”二、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1、被比喻的事物(称为“本体”);2、用来作比喻的事物(称为“喻体”);3、“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等)。
如:“长江大桥”是本体,“巨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在比喻中,这三个部分可同时出现,也可不同时出现。
三、种类根据比喻句中三个组成部分是否完全出现,以及它们之间所显示的关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 明喻:甲(本体)像乙(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仿佛、好像、好比、象……似的、如同……一般等等。
例如:(1)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2)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 暗喻:甲是乙或甲变成了乙。
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为等等。
例如:(1)地中海沿岸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2)一个时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3. 借喻:不出现本体,也不出现比喻词,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
例如:(1)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
(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被比喻的事物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类事物,且必须在某一方面有非常相似的特点。
练习: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朋友了。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2)——拟人一、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例: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杉,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运用拟人的写法,把事物人格化,能使语言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力。
拟人这种写法,把事物写得跟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能行动,简直和人一模一样。
用描述人的词语来描写事物。
如: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用人跟动物、植物对话的方式来描述事物。
如:他只顾跟牛说话,冷不防旁边一头驴伸过嘴来吃簸萁里的料。
完全把事物当成人来写。
如:在果园里,苹果树变得神气起来了。
它想:既然把我从树林里移到果园来,说不定是罕见的树呢。
它傲慢地看着四周一棵棵丑陋的小树桩……二、比喻与拟人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比喻的重点是“喻”,两个事物有相似点,是拿一种事物来打比方,本体和喻体有主有从。
拟人的重点是“拟”,是把事物人格化。
例:孔雀像一位高傲的公主在展示她美丽的彩裙。
孔雀高傲地展示着她美丽的彩裙。
前一句把“孔雀”比作“公主”,前为主体,后为喻体,主从分明。
后一句把孔雀当成人来写,有人的感情、动作,物与人彼此交融,是拟人句。
判断下面句子是比喻还是拟人: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2、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3、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4、芦苇,一片片,一簇簇,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5、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6、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7、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8、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9、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10、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11、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2、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13、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14、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15、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6、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7、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18、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19、他们好像寄居在人家房檐下的燕子。
20、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修辞(3)——夸张一、夸张是对所要描写,说明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夸张不等于说大话、说谎话。
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充分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把事物的特征表现更加明了,生动。
二、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等)处说。
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
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指在两件事当中,故意把后发生的事说成先出现的或者同时出现的。
例:看见这鲜绿的麦苗,就嗅到了面包的香味。
另外还有从数量上进行夸张。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程度上进行夸张。
如: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象半天里起了一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判断下面哪些是夸张句。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3、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6、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1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1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15、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
用比喻手法: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
用拟人手法: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用夸张手法: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
用拟人手法:5、树叶很绿。
用夸张手法: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
用比喻手法:修辞(4)——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判别方法:有问不答,答在其中。
与疑问句的区别:(1)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是有疑而问,需要别人回答。
(2)反问是修辞方法中的一种,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意在肯定,不需要别人回答。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反问句:1、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4、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5、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8、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9、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10、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11、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1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例: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一、反问句与陈述句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练习: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反问句变陈述句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二)陈述句变反问句第一步与第三步正好相反,第二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