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三个和尚没水吃到有水吃

从三个和尚没水吃到有水吃

从三个和尚没水吃到有水吃“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是一句中国俗语,它所反映的现象其实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1964年3月,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

在凌晨3点的时候,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被一个杀人狂杀死。

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附近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况和反复的呼救声,但没有一个人出来保护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给警察打电话。

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异化与冷漠。

一、对这一现象的心理学解释: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并没有认同这些说法。

对于旁观者们的无动于衷,他们认为还有更好的解释。

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他们专门为此进行了一项试验。

他们寻找了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与一名假扮的癫痫病患者参加试验,让他们以一对一或四对一两种方式,保持远距离联系,相互间只使用对讲机通话。

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交谈过程中,当假病人大呼救命时,在一对一通话的那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四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通过这个试验,人们对克尤公园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两位心理学家把它叫做“旁观者效应”。

他们认为: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正是因为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旁观者可能更多的是在看其他观察者的反应。

用该效应再来看一下媒体经常报道的“小孩落水事件:旁观者甲本想下水救人,又有些犹豫,他在看其他目击者乙、丙等人的反应。

转念一想:“这么多人都看到小孩子落水,总会有几位下去救险的,自己就不下去吧。

”犹豫之间,小孩子被水吞没了。

居然没人下水,甲不禁心里有些内疚。

再一想,要责怪,要内疚,要负责任,也是和乙、丙等数十人分担,没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他走开了。

就这样,一桩桩旁观者众多,却“见死不救”的事件产生了。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旁观者效应”,与人们一般以为的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之类的社会氛围或看客的冷漠等集体性格缺陷没有太大关系。

心理学家Ringelman是最早发现社会懈怠现象的。

他让参加实验的工人用力拉绳子,并测他们的拉力。

第一次,是让每个工人单独拉绳子;第二次是让三个一起拉;第三次让八个人一起拉。

本来以为拉力会与人数增加的倍数而同样增加,但是,实验的结果却表明,单独拉绳子时,人均拉力是63公斤;三个人一起拉的时候,人均拉力是53公斤;八个人一起拉时,人均拉力是31公斤,不到单独拉时的一半。

另外一位心理学家,用大学生作为被试做的实验,进一步为社会懈怠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他让大学生们利用欢呼或鼓掌的形式来制造噪音,结果发现,每个人所制造的噪音随团体人数的增加而下降。

二、三个和尚没水喝之面面观1、“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之公务员面试观-公务员考试"为什么有的单位能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而有的单位则是三个和尚没水喝。

对待后一种情况,如果你去上任,该怎样处理?"2、解读中国反垄断法立法:三个和尚为何没有水喝如今,“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又开始上演了。

国家发改委在近日发布的经济研究报告中,把推动《反垄断法》出台看成今年的重点工作。

这已经是第三个高调支持《反垄断法》的国家部委。

此前已有国家工商总局和商务部“问津”《反垄断法》。

三大部委的努力使《反垄断法》出台面临尴尬处境,一方面是大量的宣传、关注和推动,另一方面却仍然缺少明确的牵头机构。

(《北京晨报》1月11日) 担这水其实并不难。

《反垄断法》是中国八届、九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确定的立法项目,10年前就由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起草形成了法律草案。

难就难在大家抢着担,谁都想主导这个法案的起草。

去年6月,在盛杰民教授的报告《警惕跨国公司在华限制性竞争行为》推出之后,国家工商总局迅速出台《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接下来的10月,商务部又很快拿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送审稿)》,并成立反垄断调查办公室,开展市场秩序的调查;如今,国家发改委又在发布的经济研究报告中把推动《反垄断法》出台当成今年的重点工作。

以前大家都讨厌的担水的活儿,如今为什么大家抢着干呢?没有利益只有付出,和尚们绕道走;有了利益,和尚们抢着干不让他人插手。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三个部委抢着担的水不是他们三人喝的,这水是要给全体公众喝的。

也就是说,《反垄断法》的出台和反垄断机构成立和运作,是关系公共利益的大事,不是哪个部委一己之私利。

因而,必须由公众来决定这水该如何担,谁来担。

《反垄断法》起草最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交由中立的专家组成的小组来完成,我认为,吸收这三个部委的相关人员参加。

反垄断机构的管理,国家发改委在大型项目招投标和国家宏观政策把握方面具有优势;而在企业、市场和行业管理方面,国家工商总局和商务部却有更多经验。

这三个部委各有优势,因此在我看来,不如借鉴国外的做法,这三个部委都不插手管理,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抽调三部委的人组成,直属国务院,以加强反垄断机构的权威和反垄断的力度。

3、评析中国股市奇特现象——三个和尚没水喝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的规模约为7000亿元左右,其中投资基金1300亿,券商机构1000亿元,券商机构接受上市公司直接或者间接的委托资金约为1500亿元,私募基金约为3000亿左右,合计6800亿左右,按照目前深沪1.3-1.4万亿的流通市值计算,机构投资的规模大概可以占其一半。

那么,这样一个规模的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是否合理,或者说机构投资者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呢?只要看看中国股市中很奇特的一种现象就可以得出答案。

在股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个股票突然冒了出来,非常抗跌,等到报表公布以后才发现原来是好几个大机构进驻其中,于是很多人开始关注并推荐这个股票,大家一致认为有如此多的机构看好该股票,它的行情一定远还没有结束,然而不久人们就发现,这个股票并不如众人所预期的那样大涨特涨,而是无休止地无量横盘整理,后来甚至发展到阴跌不止,糟糕的时候该股还有可能突然大幅跳水,让人猝不及防!为什么一个被众多机构看好并持有的股票却没有什么好的表现呢?问题就出在持有这个股票的机构太多,而机构是通过做股票差价也就是投机获利!大家都希望股价上涨,但是又都不敢主动拉,因为股票一旦上涨,先获利的机构就会趁机出货。

大盘跌的时候机构们相互等,没有人主动护盘,因为你护人家就跑。

这样的现象在2001年年底到2002年年初的时候最为惨烈,一些看似坚挺的股票说跳水就跳水,而且还是连续大幅地跳!这其中原因就在于这些股票中的机构你看我等,各自为战,各怀心思,要么大家都这么耗着,要走大家一起走,你说这样的股票焉有不跳水的理由?而有意思的是,假如一个股票仅有一个或者几个联合起来的大机构进入,那么这个股票十有八九会成为市场的黑马!这正好印证了那句话: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4、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深度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调动和尚们挑水的积极性,和尚们都等着别人去挑水,自己好坐享其成。

每个和尚都这么想的话,那就真的没水喝了。

其实,每个和尚都有挑水的能力(经济学上将此视为“资源”),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尚们的挑水能力(资源)就被闲置浪费了,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实现其价值(有水喝)。

经济学把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归结为缺乏有效的公共选择。

一个和尚时,自己付出了多少挑水的成本(力气),就会得到多少挑水的收益(可喝的水),成本与收益完全均衡,因此不需要任何人强制,和尚渴了就会去挑水喝。

只有两个和尚的情况下,大家还可以协商,协商的成本也比较小,如果一起去抬水喝,两人付出的成本(力气)和得到的收益(可喝的水)也能够基本均衡,于是一起抬水喝的合作情形不仅能够产生,还能够得到坚持延续。

在三个和尚的情况下,大家协商的成本可就比较大了,难免碰上一个就是想蹭水喝的,喝水的事情就难办了。

如果人同此心,都想蹭水喝的话,那最终就是谁也没水喝了。

因此,经济学认为,在和尚多了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公共选择来保证大家都有水喝。

所谓公共选择,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众人的事情众人办。

当“众人”数量不多,只是一个小团体时,大家可以在一起互相协商出一个解决办法,大家遵照执行即可。

若有人不遵守,也方便惩罚,使其回到正路。

但当“众人”的数量太多太庞大时,不可能使大家凑在一起商量或使大家凑在一起商量的成本太巨大,根本没有可行性时,就得采取委托代理人的方式予以解决(选人大代表立法就属于这一方式)。

众人选举出代理人,并赋予代理人一定的权利,代理人按照众人收益或曰福利最大化的原则制订规则,运用众人赋予的权力,强制众人共同遵守。

具体到和尚们喝水的问题上,如果和尚们协商好今天你挑水,明天我挑水,后天他挑水,或者规定每天都是我挑水,你做饭,他砍柴,或者决定干脆大家掏钱雇佣别人挑水,采取任何一种公共选择,都可以有效地避免没水喝的情况发生。

5、三个和尚一定没水喝吗?──奥尔森学术思想介绍1)、关于《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的名著《集体行动的逻辑》目前有超过十种语言的译本,1993年获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曼瑟尔·奥尔森教授(Mancur Olson)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无疑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学术贡献远远超越经济学范围,对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产生重大作用。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外心脏病突发去世。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罗伯特·梭罗(Robert Solow)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说:“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类似,认识其中一个就等于认识了全部。

但门瑟不同,他别具一格。

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

”奥尔森最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研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执著。

他一生专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奥尔森看到的是亚当·史密夫所推崇的“看不见的手”的失灵。

奥尔森有三部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年),《国家的兴衰》(1982年),以及他猝然逝世前刚完成的《权力与繁荣》(2000年)。

本文先介绍《集体行动的逻辑》这部著作中的主要观点。

2)、“看不见之手”失灵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之前,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譬如,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通道的照明灯;同一社区的人会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持有同一公司股票的人会齐心协力扶持该股票的价格;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斗争;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援本国货币的坚挺;全世界无产者会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剥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