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特色规划探讨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特色规划探讨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特色规划探讨摘要: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拥有数量众多的民族特色城镇,由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及地域差异性,这些城镇具有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风貌格局、民族建筑艺术和传统产业,拥有鲜明的特色。

近些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民族特色小城镇凭借独具魅力的特色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本文以云南省极富特色的小城镇——西盟县勐卡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为实证,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规划过程中如何进行特色定位及特色塑造的方法、途径等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小镇、勐卡镇、规划1、引言至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3.73%,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许多大城市在接纳农村人口转移方面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因此,近年来小城镇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的对象。

然而,我国的许多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的,但城镇固有的历史文脉和山水风貌却逐渐消退。

城镇特色是城镇物质形态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综合反映,它是特定条件下的小城镇符号系统所提供的差异性特征[1]。

她不仅体现在城镇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中,更重要的是孕含在她的人文风俗,以至其与环境相结合的人工创造的建筑物和空间形态及布局中。

在推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方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城镇化发展中创造性地探索出许多典型模式,采用灵活的策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逐步探索出中心城市带动型、资源开发带动型、大企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边贸带动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

勐卡镇地处西南边陲,地域及民族文化特色显著。

一方面,国家及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旅游小镇被作为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新方向而获得更多重视;另一方面,旅游小镇是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重要模式,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边疆地区经济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勐卡小镇规划,对于探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小镇规划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旅游小镇的类型旅游小镇就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小城镇,大多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并且极具地方特色。

旅游小镇根据其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型,可分为自然风光型、历史文化型、民族风情型及边境口岸型四类[3]。

2.1自然风光型该类小镇以各类自然资源为旅游发展的依托,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为特色,如安宁市温泉镇、昆明“两区”转龙镇等。

2.2历史文化型该类小镇以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形成各种特色镇,主要为古镇,特别是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具有非常好的古镇风貌。

城镇的特色建筑、风水情调、民俗文化等成为吸引观光和休闲游客的重要资源。

丽江的大研镇、禄丰县黑井镇即属此类。

2.3民族风情型该类小镇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好,民族风情比较浓郁,并成为小镇发展旅游的重要依托,如师宗县五龙乡、丘北县普者黑村等。

2.4边境口岸型该类小镇位于两国(多国)交界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具有界碑国门、海关、边贸场所等标志性景观,如勐海县打洛镇。

3、项目概况3.1勐卡镇概况勐卡镇隶属普洱市西盟县,位于云南省的西南边陲、西盟县城西北面。

勐卡镇西面与缅甸佤联邦隔河相望,国境线7.9公里,镇区民族以佤族为主,并有少量汉族与拉祜族。

勐卡镇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由原始社会直接跨越到现代社会的地区,虽经历数百年变迁,却依然保持着古朴的佤族文化特色,被列为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从旅游小镇分类来看,勐卡镇几乎包含了所有旅游小镇的基本要素,在近年西盟县旅游发展中,勐卡镇以独特的民族文化、重要的历史地位及优美的自然环境闻名远近,在传承和弘扬佤族历史文化,推动西盟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项目规划背景2005年,云南省提出旅游“二次创业”,多举措推动云南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

2011年,云南省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完成60个旅游小镇和200个旅游特色村的建设”,勐卡镇即为60个旅游小镇之一。

同时,为规范城镇特色规划的编制,使城镇建设更具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特征,2011年,云南省颁布了《云南省城镇特色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为特色小城镇的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指导。

2008年以来,勐卡镇、西盟县先后编制了《西盟县勐卡镇村镇建设规划(2008-2025)》、《西盟佤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及《西盟县勐卡镇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2012-2030)》,三个规划对勐卡镇的城镇建设、景观形象、旅游发展方面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对于城镇特色的发掘和塑造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勐卡镇旅游特色定位以上三个规划有一个共同点,即以旅游为切入点,对勐卡镇发展旅游的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和开发途径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进行了重点旅游项目的策划,最终落实到整体规划布局的调整和旅游区的设计。

4.1勐卡镇旅游资源特点(1)原始生态的自然本底佤族保护生态的习惯法非常丰富而且严厉,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观,使得勐卡镇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的十分良好。

(2)丰富多彩的特色旅游资源勐卡镇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保存完好的民族村寨,是西盟县原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集中展示的代表区域。

勐卡镇区作为老县城所在地,经过多年发展沉淀了较好的文化底蕴。

(3)神秘独特的民族文化佤族以其鲜明的民族性格、特殊的聚落布局以及原始的宗教崇拜等,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表现力的民族之一。

勐卡镇作为“中国佤族文化荟萃之地”,佤族文化源远流长、古朴自然、博大神秘。

(4)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西盟佤族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一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在世界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研究和保护价值,也使勐卡镇的佤族文化保持着更加原始本真的本底特征。

4.2旅游特色定位根据前面分析,勐卡镇旅游定位为:以佤族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和边陲商贸特色旅游为主导,发展原生态特色产业经济的特色旅游小镇。

其旅游主题形象定位为:佤城岁月、边地春秋。

5.勐卡镇旅游特色规划途径规划按照可持续发展、凸显文化性、保护生态环境、市场经济以及舒适化原则,从以下几方面对勐卡镇旅游特色进行规划:首先,从交通入手,通过景观廊道的打造手法,串起沿途的佤山云海、梯田、茶园等自然景点资源,将勐卡镇的交通主干道打造成百里画廊展示组团;其次,依托娜妥坝“国门第一寨”的美誉,打造以边境风光游览为主要特色的边境风情观光组团;第三,以佤山天池、高山草甸、溪流水系资源为基础,打造生态休闲等为特色的绿色风情体验组团;第四,依托勐卡镇区历史文化底蕴、社会变迁经历及城镇建设基础,打造以“佤城岁月、边地春秋”为特色,以旅游服务为主体功能的边陲小镇休闲组团。

最终,通过文化挖掘、资源整合的手法,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完备的产业体系构架,打造拥有独特魅力的原生文化体验旅游片区。

6、旅游特色规划6.1历史特色项目规划勐卡镇相对于西盟县其他乡镇,具有的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历史沉淀感,近一百多年来,勐卡镇先后依次经历了:三佛祖领导民族团结、抗英运动、解放战争、阿佤人民唱新歌、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并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

规划通过一横一纵,即一条时间轴和一条空间轴将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遗存串联起来,两条轴线汇于一点,成为规划的中心。

6.2边境特色规划主要利用素有“国门第一寨”美誉的娜妥坝来打造。

娜妥坝村与缅甸相邻,由于历史原因,村寨被溪流划分为中国和缅甸各一部分,但两地佤族的情谊十分浓厚。

规划依托娜妥坝优越的边境区位优势,以“中缅友好商街”为主题,融入东南亚风情,将其打造成为游客探寻边境浓郁异国风情的理想去处。

6.3自然风光特色打造自然风光是勐卡镇重要的资源本底,规划通过景观道路的打造手法,串起沿途的佤山云海、梯田、茶园等自然景点资源,将新县城至新厂乡的交通主干道打造成展示佤山之绿、佤山之情的百里画廊展示组团。

6.4民族文化特色规划镇区是全镇的旅游服务基地和游客中转中心,应能重点体现勐卡镇的特色,成为盟卡旅游的展示窗口。

勐卡集镇处于山地,在镇区整体打造时,重点借助其特有的山势地形,通过立体化道路、绿化及建筑要素的运用,打造山地城镇特色。

7、旅游型特色小城特色规划经验总结7.1首先明确特色定位旅游小镇在开发的过程当中,都是围绕着定位进行的,定位发生错误,方向也随着出现扭曲。

因此,旅游型小镇必须准确判断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劣势,才能正确定位自身在旅游市场中的位置。

而且,所有的分析、规划,其最终落脚点必将反映在具体的某一地域或地块,因此,小镇所依托的文化环境的挖掘将是项目定位的最根本依据。

与其他省份相比,云南省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民族特色小镇数量众多,因此,规划中首先应根据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总体,确定小镇自身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区域条件及自身特点,确定自身的定位。

7.2善于寻找差异化从旅游产业的角度出发,唯有差异化才能使旅游产业具有创造更大价值的潜力。

以勐卡镇为例,勐卡镇最明显的特色在于其浓郁的边疆地域文化氛围,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质感以及多元并存的文化形态,在旅游小镇特色规划过程中,必须将这些因素打造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7.3规划和特色的塑造紧密结合在一起城乡规划在许多方面直接推动甚至塑造着城镇特色。

城镇特色的塑造是规划的目标之一,好的城市规划成果必须起到保护或强化小城镇特色的作用。

但是,城市规划不能决定城镇特色的全部,也不能决定城镇特色价值的发挥。

从城镇特色的内涵、发展历史上看,每个城镇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形成的路径。

只有清晰认识和遵循这一路径,才能在城市规划中采取有效的应对手段,全面地推动城镇特色塑造。

7.4特色内涵需正确、真实的反映特色塑造应包括两方容:一是特色的保护与创新发掘,二是对特色内涵的正确、真实的反映。

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角度,第二方面的内容往往更为关键、难度更大。

城镇特色塑造在城镇规划中具体表现为特色要素的组织与创造,而特色要素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既包含了功能的布局、开发项目的选择、业态的引导,也包含了城镇形态格局的架构、景观要素的组织、建筑风貌的控制以及人们公共活动的安排,需要在规划中协调统筹、综合考虑。

7.5加强规划的系统性现阶段,我国小城镇规划的系统性不强,往往只有总规、控规、修规三个层次,其它类型的规划,如城市设计、概念规划、风貌规划、街景规划、广告规划等较少。

要塑造小城镇特色,必须进行科学、完整的规划研究,可以将城市设计、风貌规划等非法定规划引入常规的规划编制中,并认真编制特色规划。

参考文献[1]罗丹,车震宇等.小城镇特色规划研究——以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江城镇城镇特色规划为例,小城镇建设,2008.7[2]武友德,王源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代燕、李伟.云南省旅游小镇发展模式初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