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

《一》
【原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说】
清明节是中国人踏青扫墓、祭念先辈的日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雨中清明图:纷纷细雨中,一群失魂落魄的扫墓人,匆匆赶路,疲惫不堪,到处打听哪里有可以避雨、歇息的酒家,一牧童用手指向,远处一片杏花盛开的地方!
【点评】
踏青扫墓,祭念先辈、亲人,是清明节的核心灵魂,正是怀着对先辈、对亲人一颗感恩的心,在外漂泊的游子才会奔走千里,回到家乡扫墓,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精神才能代代相传。

《二》
【原文】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解说】
端午节的起源是从谁开始的呢?
从古到今都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可惜楚江,虽然长年奔腾不息,却不能为正直的大臣,洗刷掉冤屈!
【点评】
一代名臣屈原,才华横溢,忧国忧民,志向高远!却不断受到黑暗政治势力的打压,报效祖国、施展才华无门,投奔楚江而亡,遗憾千古!屈原虽然死了,但他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三》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说】
中国古代重阳节,有登高望远和喝菊花酒的习俗。

本诗描绘的是一幅重阳节思乡图:一个人独自在异乡作客,每逢过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又到了重阳节,又到了登高地时候,遥想兄弟们在分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今年比往年少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我。

【点评】
思乡之情,人皆有知。

故乡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许多美好的回忆。

但是,人在旅途,身不由己,要想常回故乡,谈何容易!故乡只能是我们心灵上的驿站,精神上的家园。

《四》
【原文】
水调歌头
(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说】
端起酒杯,问一问青天,明月是什么时候才有的?不知此时此刻,天上的皇宫里是何年何月?我想乘着东风飞到天上去,又害怕在天上的琼台楼阁中,承受不了寂寞和寒冷。

在月光下起舞,身影摇曳,天宫哪里比得上美好的人间啊!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从雕花的门窗洒进来,照在失眠的游子身上。

月亮不应该对人产生怨恨,为什么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却变得特别圆呢?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又何必为离别而悲伤呢?但愿人们都能够健康长寿,在千里之外也能共同领略感受月亮的清辉。

【点评】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的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紧扣人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宇宙与人生的自然规律,大自然的月亮都有阴晴圆缺,难以保持长圆,人生又怎能苛求永远团聚、没有分离呢!最后祝福人与月亮的和谐共处。

全词境界高远,构思奇特,感情真挚又极富有浪漫色彩,千年来传诵不衰。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受到环境制约,悲欢离合也在所难免,只要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五》
【原文】
青玉案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解说】
这是一首描绘正月十五元宵节夜
景的作品。

描写树上张灯结彩,布满各种花灯,好象东风吹开了万树鲜花。

满天飞舞的烟花,似繁星洒落人间。

十五之夜,美女如云,坐着华贵的马车,香水味道弥漫一路。

笛箫悠扬,令人心醉,明月当空,时光流转,一夜劲舞。

尽情狂欢之后,身着华丽的美女们,说说笑笑,体态轻盈,暗香浮动,飘然而去。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千百次地寻找她的身影,结果在不经意间,忽然回首一瞥,她却独自一人,在远离众人之处。

【点评】
这首词将元宵节的繁华和热闹,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展现了作者在茫茫人海中能够保持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