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知易行难1要想跨越“知”的障碍,就必须清楚“知”的过程,为什么会说“知”也会有障碍呢。
2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知,一个是行,用直白的理解,就是要先了解,才能做。
3一件已经做过数次的事情,只要积累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做的非常的顺畅与简单;而如果一件事情,是第一次做,或已经做过数次,但是没有在以往的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积累足够的认知经验,那么这件事,做的很勉强,或者可以说很难4【“知难行易”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基础】:关于“知”与“行”的关系,过去中国的传统是认为行比知要困难,即所谓“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孙中山认为这种旧的知行理念把难和易完全弄颠倒了,造成人们“以难为易,以易为难”,结果“畏其所不当畏,而不畏其所当畏”,对真正应该的勇于实践往往视为畏途、缩手缩脚,而对真正应该重视并认真研究的知识和科学,却采取轻蔑忽视的态度、不屑于一顾。
这种传统知行6哲学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但是矛与盾不是相对立的,矛是人类研制生产出来用来进攻用的武器,而盾是人类研制生产出来用来防御的武器;如果一个人用自己的矛来攻击自己的盾,那么他就是自相矛盾;简单的理解,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防守的,你可用同时拥有矛与盾,但不是拿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
~~~7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共性认识和主要认识,哲学包括认识论、世界观和实践论(方法论)三个部分(哲学三部),哲学的核心是认识论。
哲学是共性认识和主要认识。
把共性认识和主要认识相联结,把主要认识和次要认识相联结,这是把全部认识组织起来的基本框架。
哲学是共性认识。
可以把人的全部认识区分为共性认识和特性认识两个方面。
主要的共性认识与主要的特性认识,构成全部认识的主要部分。
哲学的基本特性是共性认识,因此习惯上把哲学称为共性认识。
哲学是主要认识,指哲学是上层认识。
类似同上。
归根结底基层认识是主要的。
基层认识与上层认识的区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错综复杂的。
但必须明白,这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哲学包括关于基础矛盾的共性认识。
总之,上层认识与基础认识相区分。
哲学的核心是认识论,而不是世界观。
而世界观是共性认识和上层认识,认识论是特性认识和基础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共性认识和最上层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斗争论(矛盾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础认识和最主要部分。
哲学包括认识论、世界观和实践论(方法论)三个部分(哲学三部)。
哲学的核心是认识论。
毛泽东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
为什么关于思想的问题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关于任何事物的思想,首先它是一种思想,它都与关于思想的思想密切相关。
关于思想的思想,是全部思想的关键。
从本质来说,发展是任何事物存在的唯一价值所在。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的内部关系的发展和与外关系的发展。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任何事物存在的价值就是追求其内部关系的发展和与外关系的发展。
因此从最根本上来说,思想存在的唯一价值则在于其内部关系的发展和与外关系的发展。
思想为思想的内部关系的发展和与外关系的发展服务。
也就是所谓的思想为实践服务。
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思想的最主要的认识对象则是思想的内部关系和与外关系。
全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最终必然要体现为认识方法的区分上来。
~~~正确的认识方法必然产生正确的认识结果,而错误的认识方法必然要产生错误的认识结果。
这里面的实质的关系是:人的认识方法决定人的认识实践(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而人的认识实践决定人的认识结果。
人的认识实践正决定人的认识方法,而人的认识方法反决定人的认识实践。
所谓人的认识方法就是人的认识论。
所以人的认识方法通过人的认识结果而反决定着人的全部的认识结果。
~~~一方面,世界观反决定着人的全部认识结果,另一方面,认识论反决定着人的全部认识结果。
但是,人的认识论对于人的全部认识结果有着最大的反决定作用。
因为对于人的全部认识结果具有最大决定作用的是人的认识实践(无限的物质世界对于人的认识结果的影响通过人的认识实践而起作用)。
而对于人的认识实践起最大反决定作用的是人的认识论,而不是人的世界观。
哲学的核心是认识论,而不是世界观。
认识论决定世界观。
从广义上来(是广义,不是狭义)讲,认识论即实践论,实践论即认识论。
从狭义上来讲,认识论属于实践论,认识论是实践论的最基础部分,认识论决定实践论。
认识论和世界观是哲学的主要部分,认识论和世界观决定实践论。
可以把哲学统称为认识论,也可以把哲学统称为世界观。
总之,哲学就是认识论,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就是共性认识,哲学就是上层认识(主要认识)。
辩证法的核心是斗争论(矛盾论)科学代表可以复制,有可以遵循的规律与原则,现代工业与信息技术都是基于科学的基础上建立的。
受因果关系、内外部环境与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许多基于科学下的产品或行为,被特殊的情况赋予了不可复制的影响识只有通过不断的顺畅运用,才会变成能力,在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会产生出属于自己的思想,而这个过程必须基于客观的、辩证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标准8.人家都说“辩论,不一定要你说的对,你只要证明对方是错的,你就赢了”对方说知难行易,必然会举孙中山的例子和顺着孙中山的思路提到西方工业革命等等的发展,你可以借此反驳,孙提出知难行易,是为中国更快发展,大胆行动,不要踌躇不前,这是好事,我们支持,但他的动机不能作为知难行易的证据。
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反而否定了知难行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标志是电的发明,而电的发明最大一个应用是电灯,爱迪生恰恰是经过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灯的目的。
爱迪生已经知道了肯定会有材料能成功,但请问这世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用6000种材料不停地尝试,这难道是说做比明白更容易吗?算是攻其不备吧,提醒一句罢了,不多说了9如何写好“知易行难”的辩论词人们对“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历来有不同的认识,是所谓见仁见智。
但在辩论会上两种观点针锋相对,需要辩出高下。
我们就要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旗帜鲜明地阐述我方观点的正确性。
例如当我们主张“知易行难”时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来维护我方观点。
角度一:正面阐发“知易行难”的观点。
就是说要将知“易”在哪里,行“难”在何处讲清楚。
在“知”“行”关系上为什么“行”比“知”难。
根据这一角度我们可以沿用这样的思路来阐发:①获“知”的途径多,所以获知“易”。
人们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获“知”,可以从前人经验中获“知”,可以从实践探索中获“知”,可以从自然启迪中获“知”。
②践“行”困难多,所以践行“难”。
践行受主观因素限制,意志力不强、没有决心、心理易受干扰都不能去“行”。
践行受客观因素限制,没有天时地利、没有适当的机遇、没有健康的身体同样不能去“行”。
③在认知层次上“知”与“行”分属不同认知层次。
明了、懂得是认知的初始阶段,而会做、能做是认知过程的实质阶段。
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
角度二:正面驳斥“知难行易”的观点。
就是说要将“知难行易”错在何处讲明讲透,竖起靶子,有的放矢。
根据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这样阐发①“知难行易”与现实情形不符,“说着容易做起来难”、“道理简单过程复杂”反映出普遍的认知现状。
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在艰难情况下能坚持真理的往往是少数人,说明在现实层面上“知易行难”是常态。
②“知难行易”与认知规律不符。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是人类认识提升的过程,也是人类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
在这两种过程中“行”既是最初起点也是最终目的,“知”是为了更好地“行”。
所以“行”比“知”更重要。
如何“行”往哪“行”对“知”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行”更有难度。
能够把握好以上两个角度,在阐述“知易行难”的主张时就有了充分的依据。
示例:我来谈“知易行难”10.(95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台湾辅仁大学一辩)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知行的配合,但不同的时代则需要知行学说。
大体而言,知只有两种,一方面是道德伦理的良知,一方面是科学经验的所谓知识。
接下来让我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知”和“行”之间的关系.第一,环顾当今社会,教育、科技日渐普及,但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却是日益堕落。
所谓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社会不安的秩序才是我们所应当面临的问题。
这时我们不禁怀疑,真的是知难行易吗?难道是知识教育文化不够?难道问题不是出在具体的落实与实践方面吗?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的仁义礼智?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一般的公民道德吗?传统儒家告诉我们什么,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不也说。
‘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吗?王阳明先生更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
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所谓一般的佛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用的。
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很简单的吗?难在哪里呢?难在“行”啊!难在具体的实践方面。
由于人心的懈怠,由于外在环境种种的限制以及变数,所以说行难更甚于知难啊!从第二个方面——科学经验方面来说,也是知易行难。
顶夸克在物理学上早就能够论证出所谓顶夸克粒子的存在,但是还必须等到加速器产生,我们才能确切真实掌握住这样的概念。
爱因斯但发明相对论后,人们却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艰辛过程才能创造出原子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通病是什么?一般的通病就是: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我方才要在这里解析什么是知难行易。
什么是知易行难。
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情况,才能够认清什么情况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不愿意去做。
所以知不单只是知,行也不单知行知行必须相互配合。
所以明白了知易行难的道理之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希望能够药到病除!举个例子吧。
今天我们知道丢垃圾是不道德的,我也知道不丢垃圾是道德的。
那么当我在丢垃圾的时候,你能告诉我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忘记道德喽,我不知道道德了?等到丢完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的说:我的道德又重新出现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知?什么是未知?不要忘记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虽然可能是很难的,但是行是更难的。
首先,在天时方面来讲,孟子说过:“虽有智慧,不如趁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若不是三国的时代趋势,刘备的三顾茅庐及赤壁的东风巧现,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也无法大展雄才,大行其道,终将落入“英雄无用武之地”呀?我们再来看看地理环境的限制。
凭借今日建筑方面的发达科技我们就可轻易知道建筑长江三峡大坝要用什么办法,要用什么材料,但是从动工到完成也必须花上15年的光景。
这工程浩大艰辛,全然都是环境所致的。
再者,知易行难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逻辑。
人人都知道男性女性要互相的关怀,男性要平等的对待女性,但是经过20年漫长的妇女运动,妇女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善,所以我们才要在北京举行妇女大会继续努力呀! 再者,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现今社会的个体不论是环保、女权、民主、法制、教育、和平、文化、道德都体现了知易行难的道理,而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真正含义,才能使人人去了解,去透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