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纱线的分类与结构

第六章纱线的分类与结构

❖ ⑵ 条干不匀的波谱图
S(logλ) S(logλ) S(logλ)
S(logλ)
(a)理论不匀谱
logλ
(b)正常不匀谱
logλ
(c)牵伸波不匀谱
logλ
(d)机械波不匀谱
logλ
❖ 四变异长度曲线
❖ (纱线细度不匀率与片段长度间的关系) ❖ 纱线的细度不匀率与试样的片段长度密切相关。将纱线分成很多等长片段: ❖ 外不匀(片段间不匀):称重后求得的不匀率,为外不匀 ❖ 内不匀(片段内不匀):将其中任一片段纱线再分成很多更长小片段,
❖ 1环锭纱 ❖ 传统纺纱方法,占比例大。 (纺纱特点;须条两端握持,有加捻三角区,加捻
与卷绕同时完成,成纱结构较紧密,纱线强度高、 毛羽少,纤维伸直度高) ❖ 2自由端纺纱:转杯(气流)纺纱、静电纺纱、 涡流纺纱等。 ❖ 纺纱特点:加捻与卷绕分开,纤维一端自由,纺 纱速度高,成纱结构分纱芯和外包纤维,纱线强 度较低) ❖ 3非自由端纺纱
❖五按纱的用途分
❖ 1.机织用纱 又分经纱和纬纱。 ❖ 2.针织用纱 一般要求粗细均匀,结头和粗、
细节少。 ❖ 3.起绒用纱
❖ 4.特种工业用纱 如轮胎帘子线等。
❖ 六.按纱线的粗细分
❖ 例:棉型纱按粗细不同可以分为: ❖ 1.特低线密度纱(特细特纱)指线密度在10tex及以上很细
的纱。 ❖ 2.低线密度纱(细特纱) 指线密度在11~20tex较细的纱。 ❖ 3.中线密度纱(中特纱) 指线密度在21~31tex,介于粗
❖ 由高收缩性和低收缩性的两种腈纶纤维按一定比例(前者占40%~
❖ 45%,后者占55%~60%)混纺成纱,经松弛热定型处理后,高收缩 纤维收缩形成纱芯,低收缩纤维收缩被挤压在表面形成圈形,从而制
成膨松、柔软、保暖性好、具有一定毛型感的膨体纱。
❖ 三、按纺纱系统分
❖ 精纺纱,粗纺纱、废纺纱
❖四 按纺纱方法分
V=CV2 I(l)
B(l)
第四节纱线的加捻指标和纤维径向转移
❖ 一、纱线加捻的目的作用
短纤纱——加捻使纤维之间抱合得更加紧密,使纱具有一定物理机械性质。 长丝——改善加工性,提高抗起毛起球、抗勾丝性,强捻使织物风格独特。
❖ 二、纱线加捻的特征指标与测试
❖ 1、加捻指标
❖ (1) 捻度T——单位长度的捻回数。加捻使纱线的两个截面产生相对回转,两截 面的相对回转数称为捻回数
特纱和细特纱之间的纱。 ❖ 4.高线密度纱(粗特纱) 指线密度在32 tex 以上较粗的纱。
第二节 纱线的结构与性质
纱线结构——指组成纱线的纤维的空间形 态、纤维间的空间排列关系、纱线的整 体几何形态。纱线结构主要影响纱和织 物的外观特征和品质性能,如手感、光 泽、悬垂性等。
1、短纤纱:
❖ 纱线表面有毛茸且长短不一,光泽暗淡,覆盖 性好;
等。
❖ (二)长丝纱

普通长丝、捻丝和复合捻丝。
❖ 2.变形丝
❖ ——化纤原丝在热和机械作用下,经过变形加工使之具有卷曲、螺 旋、环圈等外观特性而呈现蓬松性、伸缩性的长丝纱,称为变形丝或 变形纱。
❖ 有:高弹变形丝、低弹变形丝、空气变形丝、网络丝、多重加工变 形丝(由两种变形方法复合加工而成)等。
❖ (1)空气变形丝 ❖ 利用急速流动的紊乱空气,冲击丝束,使丝束产生环圈、扭 ❖ 结、结头、螺旋等不规则卷曲,获得的高蓬松性的丝。 ❖ (2)网络丝 ❖ 将高速气流垂直间歇地射向喂入的长丝,使单丝之间互相纠缠 ❖ 和缠绕,从而增加丝束抱合性,这种具有周期性网络结的丝称之。
❖ (三)复合纱
❖ 1.包芯纱
❖ 纱中纤维有径向转移,幅度较大。纱线较膨
松,手感暖和,
❖ 易起球,易沾污;
❖ 纤维强力没有被充分利用,延伸性与捻度有 关;
❖ 吸湿性好,静电少,与皮肤接触舒适透气;
❖ 短纤纱的加工过程复杂,工序长。
2、普通长丝纱:
❖ 具有挺直、光滑的外观,表面无毛羽,一般光泽较 强,织物有丝感;
❖ 蓬松性差,手感凉滑,不易起球,不易沾污,易勾 丝,覆盖性差;
❖二常用纱线的规格
❖ 1棉型纱线 ❖ 2毛型纱线 ❖ 3化纤长丝 75dtex/24f
第三节 纱线的细度均匀度
❖ 纱线的细度不匀指沿纱线长度方向的粗细不匀。
❖ 纱线的细度不匀包括几种情况:
❖ 截面积,直径的变化;不同截面上所含纤维根 数的变化;单位长度纱线的重量不匀;
❖ 纱线细度不匀的危害:
❖ ①内在质量↓——纱线强力,耐磨性↓,织物牢度 ↓
❖ 由短纤维通过纺纱工艺加工而成的。 ❖ 包括:单纱、股线、复捻股线、花式捻线等。 ❖ 花式线——由芯线、饰线和包线捻合而成, ❖ 饰线:缠绕在芯线的周围形成起花效应 ❖ (螺旋形、环圈形、结子形、纱辫形、粗纱效应形等) ❖ 包线:包绕在芯、饰线外面起加固作用.也可以不加
包线。 ❖ 如圈圈线、竹节纱、大肚纱、辫子线、雪尼尔纱等。
称重后求得的不匀率。 ❖ 总不匀:将全部纱线都分成极小的片段及称重后求得的纱线不匀率。 ❖ 如果不匀率用变异系数来表示,由变异相加定理知 ❖ CV总2=CV内2+CV外2 ❖ 变异——变异系数的平方称为变异 ❖ 上式变为 C总=C内+C外

❖ 变异——长度曲线:细纱的变异与细纱片段长度间的关系曲线对同一 批纱线来说,总不匀为一定值
网络纱与长丝纱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 丝间获得较好的抱合,有利于提高丝束的强力; ❖ 减少长丝所引起的钩丝; ❖ 改善起毛现象; ❖ 减少静电的产生; ❖ 改善长丝的表面结构; ❖ 减少长丝对张力的敏感性; ❖ 提高耐磨性。
第二节 纱线的细度
❖ 一纱线的细度指标
❖ 直径 d 、特克斯数、丹尼尔数、公制支数、英制支数等

或者

股线的公制支数=
(3)复丝的旦数
1
1 1 .... 1
N1 N2
Nn
例如 1
11 60 40

75D/F30
Nd=nNd(f)
❖ 2纱线的重量偏差
❖ 对棉型纱线来说,是百米纱线的实际干重与百米纱线的设 计干重之差,除以百米纱线的设计干重,用百分数表示。 又叫纤度偏差或支数偏差。是纱线分等时的重要指标。
n ——小于平均数的试验次数
❖ 2变异系数CV
❖ 又称离散系数, 指均方差对平均值的百分比。

CV 100 %
x
❖ 当试样数n<50,
n
(x x)2 /(n 1)
i
❖ 二细度不匀率的测试方法
❖ ⑴ 目测检验法
❖ 又称黑板条干检验法。 ❖ 长片段不匀 ❖ e.g.毛条、棉条、粗纱、细纱。 ❖ 方法简单、正确性高。 不同片段长度的不匀率不能比较
❖ 2.混纺纱线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纤维混合纺 成的纱线。
❖ 如:涤65/棉35
涤50/棉33/锦17
❖ 命名规则:a 按原料混纺比的大小依次排列,比例多的在前。

b 如果比例相同,按天纤、合纤、再生纤维素纤维顺序排列。
❖ 二按纱线的形态结构分
❖ 短纤维纱、长丝纱和复合纱
❖ (一)短纤维纱
(2)空气变形丝 空气变形纱的最大特点之一: 蓬松度大
❖ 表观直径比短纤纱大50%~100%; ❖ 比容是原丝的2~3倍,故纱线的覆盖能力增大,并优于低弹
丝; ❖ 结构和性能均比较稳定; ❖ 空气变形纱少极光,有近似天然纤维的光泽效果和外观特点; ❖ 改善蜡状感,摩擦系数与短纤纱接近。
4.网络丝 网络加工的主要目的:是使丝束获得一定的抱合力。 网络丝的主要参数: a.网络度——即单位长度内的网络数。 如:丝绸和薄型花呢——50-80个/m, 厚型毛织物——100-200个/m,, 麻织物 ——多于200个/m, 纬编织物——少于50个/m。 b.网络牢度——即在一定张力下的解脱能力。 (满足织造加工的需要)
❖ 纤维强力利用程度略差于长丝纱,延伸性与加工方 法有关。
❖ 其织物尺寸稳定性高,保形性好;
❖ 保持了合纤织物易洗快干的特点;
❖ 加工比长丝复杂。
(1)假捻变形纱 主要特点:是蓬松性和伸缩性。 其直径可比原丝高许多倍,视所加捻度大小而定,伸缩性也 可大增加。高弹丝伸缩性可达2~4倍及以上,低弹丝可按需 要减少。
❖ 纤维强力被充分利用,延伸性较小,尺寸稳定性好;
❖ 吸湿性取决于纤维成分,热塑性纤维吸湿差,易产 生静电,不透气;
❖ 一般很少加捻或捻度很高。
❖ 加工较简单,大大地缩短了工序
3、变形纱
同时具有短纤纱和长丝纱的特征。
❖ 改善了纱的吸湿性、透气性、柔软性、弹性和保暖 性等性能;
❖ 纱线表面暗淡有绒毛,蓬松或有弹性,手感柔软, 从而提高了覆盖能力;
b.纱疵(少见):
长粗结纱,长细节纱,竹节纱,飞花、大结头、 小辫纱
——对纱线质量尤其是布面外观有很大危害的一 种不匀。
❖ 一不匀率的指标
❖ 1.平均差不匀率:指各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对数据平
均值的百分比
U

1 n
n i 1
xi
x
100%
式中:x——总平均值
x
x1——小于平均数各次试验的平均数 N ——试验总次数
❖ ②外观质量↓——粗、细节在布面上形成云斑、 阴影
❖ ③工艺性↓——引起强力不匀,增加制造过程的 断头率,生产效率
❖ 纱线细度不匀的原因
❖ (1)随机波动造成的不匀(理论不匀,不 能消除)
❖ (2)因纤维集结和工艺设备不完善造成的 不匀(使纱条的不匀率在整个波长范围增 大——振幅大)
❖ (3)牵伸波造成的不匀——形成馒头 ❖ (4)机械性缺陷造成的周期性不匀——形
❖ ⑵ 测长称重法
❖ 长片段不匀 ❖ 人为误差大
❖ ⑶ 电子条干均匀度测试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