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的滋味

等的滋味

等的滋味周国平教学目标:一、辩证客观地认识生活中“等”的哲学意义。

二、学习作者在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三、正确地领悟和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追求有价值、有情趣、健康向上的人生。

教学难点和重点:1.如何理解文中“等”所蕴含的深刻哲理?2.学习作者运用比较的论证方法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被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所麻木,常常会忽略他们的存在。

有谁关注过等待?其实生活中,我们有无数种的等待,我们有无数次的等待。

等待父母到幼儿园领自己回家,等待过年的一天,等待背上书包跨进新学校的时刻,等待中考录取通知书送到的时候……等待构成了生活的过程,等待就成了往前再往前的动力。

今天,当我们认真思考这一哲学命题的时候,还是来看看周国平先生是如何阐述“等待的滋味”。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主要作品有:《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守望的距离》《妞妞》《岁月与性情》。

2.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抽读)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与写法。

煎熬áo 凄qī凉掺和huo 琐suǒ碎羁jī留百无聊赖lài 耽搁gē憧憬chōng jǐng3.简要回答问题,了解阅读效果(1)何为“滋味”?文中说到“等的滋味”大致有哪些方面?(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等的滋味”的转折点?(3)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从哪句话中可以具体体现出来?(4)作者在论述“等的种种好处”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列举了哪些事例?(5)与以前学习的议论文有些不同的是,本文的观点没有在第一段出现。

那么一般这种情况下论点会出现在哪里?你认为作者的论点是什么?(6)列出课文的结构。

明确:(1)“滋味”就是味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酸甜苦辣。

文中说到“等的滋味”大致有苦和甜两个方面。

(2)课文第九段是过渡段,由对苦处的论述转向对甜处的论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一段则是文章的总起,提出话题,引出下文。

其中“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紧扣题目,引起下文。

(4)事实论证,列举了作者在农场的生活经历、在地下室的写作、人们在生活中的等待和贝克特对自己作品的解读。

(5)等的滋味不免无聊,然而,一无所等的生活更加无聊。

(6)课文结构等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提出话题,引出下文。

的滋(第2~8段)等的苦处味第二部分(第2~第13段):具体阐述等的滋味(第9~13段)等的甜处三、细读课文段落,理解文章结构,品味句子含义。

(一)阅读课文2~8段自然段,思考:本段围绕“无论所等的是好事,坏事,好坏未卜之事,等总是无可奈何的”是如何写出“等”的苦处?1.朗读第3~4段,找出表达等的苦处的一个词。

(可怕)2.你觉得等的可怕之处在哪儿?文中哪些词表达了这种可怕?(可怕之处:对于等的事处在完全不能支配……难挨、煎熬、被动、静止、空虚、不能支配、无所事事、无聊等)3.课文第3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之。

等的一方更煎熬被动的静止的约会的双方赴的一方煎熬主动的未到留的一方更凄凉被动的空虚的惜别的双方走的一方凄凉主动的离去通过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等的滋味不好受”。

4.除了可怕之外,等的滋味中还有哪些令人难受的感觉?(焦虑、无聊)作者在表达人的焦虑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例证法)举了哪些事例或现象?(各种场合下排队)作者说“等在命运之门前面……等在生计之窗前面……”,所尝的滋味明显不同,为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等待的生死考验,人的内心往往被紧张所控制;等待的生活小事,人们往往被琐碎所折磨而容易烦躁。

对比法)5.结合2008年特大暴风雪,说说如何体会“等的无聊,恐怕没有比逆旅中迫不得已的羁留更甚的了”。

作者把笔触转向了人生之旅,给我们怎样的启发?(意外打乱了所有的计划,而等待却漫长无边;毫无可行的办法改变眼前的现实,而家中的亲人翘首张望,望穿秋水。

一切无奈又无聊。

人生中要寻找到自己的落脚点,才会让自己更加踏实。

)6.归纳小结:作者根据生活中的种种“等”的现象,揭示出“等”的无奈和无聊,以及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可怕、焦虑和无聊感觉,证明了人生中“等的滋味不好受”。

(二)阅读课文9至13自然段,思考:作者领悟到了哪些“等的种种好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1.第九段哪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忘恩负义”和“汗颜”是什么意思?找出“等”对作者有“恩”“义”的句子。

在说了……我忽然想起等的种种好处忘恩负义: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背弃道义,做出对不起人的事。

汗颜:因羞愧而出汗,泛指惭愧。

“等本身就为一天的生活提供了色彩和意义。

”“这期待使我感到我还生活在人间,地面上的阳光也有我一份。

”2.第10、11段作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例证法)3.第12段作者列举了生活中人们许多可知的兑现和未知的期待,请模仿作者的写法接着省略号在再补写几个例子。

等多年好友的一封回信;等应聘面试后的答复;等辩论赛评委打分后最后结果的揭晓;等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到来……4.“可以没有……”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请准确体会“没有爱情”和“没有对爱情的憧憬”“没有理解”和“没有对理解的期待”之间的不同含义。

生活中爱情和理解并不是都能得到的,这有时并不取决于自己,但“憧憬”和“期待”完全跟个人相关,作者希望读者克服别人的影响,把握自己,保持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使生活始终充满阳光。

5.《等待戈多》的作者的一番话证明了什么?(生活中有太多需要等待的东西,却无法说清楚)如何理解“等的滋味不免无聊,然而,一无所等的生活更加无聊”的深刻含义?等待,让人感到可怕,焦虑,无聊,但这也构成了生活的本身;没有这些,人的生活显得毫无内容,毫无意义和价值。

6.归纳小结等生活的意义和色彩的自身存在的证明甜无数可知的兑现处无数未知的期待四、结合写作要求,总结课文特点。

思考:本文在构思和写作上有何特点值得我们学习?1.论点的确立:作者把等待与人生相联系,论点是在论述过程中归结出来的。

2.立论的角度:从正面立论,从等的角度谈“滋味”。

重在阐述等的感受。

3.论据的种类:以事实论据为多数,有生活中材料,也有文学作品中的论据。

4.论证的方法:以例证法为主,兼用对比,即在等的坏处与好处的对比中,运用例证法。

5.语言的运用:鲜明的倾向性和较强的感染力,朴实中透着幽默。

五、课外延伸(学生习作分析)守望者傍晚,人艺的话剧还有一两个小时才要开场。

于是就一个人徘徊在王府井大街上。

走累了,随便拣条长凳坐下,默默地注视着街上的人群。

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大都行色匆匆。

学生们步履匆匆,不是忙着回家吃饭,就是先在路上随便吃上两口,赶去上晚间的补习班。

职业女人步履匆匆,急着回去准备全家人的晚饭。

职场男人步履匆匆,边走边打手机,联系着下一单生意。

外来的游客步履匆匆,在导游的带领下,慌乱地抓拍各个景点……环顾左右,除了不得不坐下休息的人,真正算得上从容的,恐怕也只有住在附近前来纳凉的老人、情投意合如胶似漆的情侣,以及我自己了。

虽然我也被裹挟在人流中,但是此刻,我心里涌起了一股超然的感觉。

我不喜欢总是这么紧紧张张的,我喜欢提前,喜欢享受等待的过程。

等待的过程很奇妙。

起初无所事事,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静默不动,或环顾左右,或手捧杂志,或踱来踱去,总之就是觉得异常的平静和闲适。

这时候,其实心里并不希望那个人马上就来,反而会奢望着能再等得久一点,再久一点,最好就这么一直等下去。

毕竟,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有如此闲暇的工夫实在难得!接下来,杂志看腻了,踱步踱累了,心里面就开始期待着那人快来。

心口像撞到了一头小鹿,“怦怦”地直跳个不停,忍不住念叨着“怎么还不来呀?怎么还没到啊?”,恨不得再一抬头再一睁眼的时候,那人就会翩然而至。

再过不久,心里还会默念着这两句话,只不过从刚才的热切盼望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惴惴不安。

“是今天吗?是现在吗?是在这儿吗?”虽然人还呆在原地,眼睛也还向四处张望着,可是脑子里却已经开始回忆起约人时候的情景了,双手也情不自禁地翻出笔记或查看手机,确认备忘录的内容。

如果再过一段时间,等的人还是没有来。

这时候,额头上的汗落了,心里也不再着急,反而又开始觉得有些无所谓了,进而又回到起始的状态,幻想不如干脆就这么等下去好了。

反正就算等到那人来了,把该说话的说了,该做事的做了,自己还是要回到原来的生活圈子,继续循规蹈矩地活着,继续面对处理日新月异的琐事与麻烦。

难得有这么清静的时刻,与其去莫明其妙地着急上火,何不把握良机,暂且先好好享受享受?于是,深呼吸,然后开始静静地感受阳光、云彩、微风、鸟鸣、路人、建筑以及身边的一切。

然而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却见要等的人风尘仆仆地一路赶到。

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我不可能总是处于等待的状态;然而,我也实在无法拒绝等待于我的诱惑,所以我给自己取名叫“守望者”。

本文是学习了课文之后的课后练笔。

作者选取了“等”的一个片段来描写自己的内心感受。

请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及写作要求,对文章作一番评论,为写作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略)七、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一、二、三。

模仿《守望者》写一个片段,注意要表现“等待”中的内心的真实感受;或者写一篇读后感。

字数在六百字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