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云梦县清明河中学“关爱三生、情暖校园”汇报材料著名作家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

”爱是阳光,能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也是魔法,能化解学生内心莫名的伤痛。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在农村城市化转变进程里,在学校留守生、贫困生、学困生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时,云梦县清明河中学针对这三类特殊学生群体的关爱教育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全面启动“关爱三生,情暖校园”主题活动,用真心、用真情、用真爱照亮学生孤寂的心灵,唱响一曲爱的赞歌。

一、关爱留守生,给学生送温暖中国的问题,最牵动人心的总在这个国家最柔弱、最贫瘠的地方——农村;而农村中最柔弱、最牵挂人心的地方,当下无疑集中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

在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新闻中,有太多让人无法承受的伤痛:2011年全国发生数十起重大校车事故,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外出打工人群密集的县乡,而受害者多为留守儿童;安徽太湖一名12岁的少年在祠堂边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自缢前曾深情地吻别陪伴自己的爷爷。

这些碎片般的悲剧,只是中国五千八百万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

清明河乡地处府河西岸,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云梦县劳务输出大乡。

据统计,清明河乡常年在外务工的青壮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5 万人左右。

全乡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其中留守儿童人,占在校生 %;全乡在校寄宿的留守儿童达人,占留守儿童总数 %。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清明河中学从年月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积极探索联系、服务、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农村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监护和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资助,生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关注,心理上的关爱,共同呵护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为此,我校通过深入调研,推动出台相关政策,以增强留守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目的,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对留守学生及外出务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汇总,建档造册,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学生信息管理库,广泛动员、结对包保,为推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提供理论依据,为落实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提供实践指导。

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广泛动员,招募“关爱留守儿童青年志愿者”在全乡范围内进行广泛动员、大力宣传,在各单位中招募一批身体好、文化高、素质好、热心留守儿童公益事业的青年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辅导、精神抚慰、经济扶助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重点,组织志愿者在学校开展义务家教、心理抚慰、义务劳动等活动,依托当地资源开展有益的体验教育活动,全面提升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留守学生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关爱服务。

如清明河乡党委委员、武装部副部长邱朝晖同志就是我校关爱留守学生的一名志愿者,常年为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他的到来,使七(2)班学生方文身上逐渐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讲卫生了,穿着整洁了,学习成绩也从班里的倒数慢慢进步到前列,并学会了洗碗、扫地、洗衣服,还担任了班级的学习委员,组长。

(二)全面推行代理家长制,弥补亲情缺失积极组织志愿者实行代理家长制度,即聘请志愿者担任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

清明河中学制定出台了《代理家长职责》,进一步明确了代理家长与代理对象的责任和义务。

每位代理家长都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

如,每周为代理对象辅导一次作业;每月与代理对象进行一次沟通交流;每月帮助孩子与家长进行一次电话联系;每学期与代理对象一起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参加一次学校家长会;每半年进行一次家访活动。

目前全乡共有 347名干部、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通过“1+1”的形式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担当“代理家长”,为留守孩子送去亲情关爱。

七(1)班学生李思摔伤了,代理家长刘文山带他去医院治疗;九(3)班学生邱真不假外出,代理家长邱运山在街上奔跑了几个小时,最后在网吧找到他;八(1)班学生高振的爸爸让他辍学出去打工,代理家长周俊杰不厌其烦地打长途电话,作家长的工作……在我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代理家长,王金枝老师还被评为“爱心妈妈”。

(三)立足校园,开展多样化的关爱活动在校内,清明河中学广泛开展“你我手拉手”共同关爱留守学生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板报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全校师生了解留守学生情况、制定帮扶计划、结对帮扶留守学生,进行关爱行动。

(1)书写“爱心家书”。

在帮扶教师指导下,留守学生用爱心信纸和信封给远在异乡的父母书写家书,报告自己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以传统的书信形式与父母沟通信息,交流情感。

通过这项活动,激发孩子爱父母、爱生活、爱学习、爱社会、重亲情的情感,使留守孩子释怀思念之情,体会社会关爱。

(2)开通“爱心热线”。

学校开通两部亲情电话,设立专线,将电话号码公开(4480023、4480024),为留守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3)播撒“爱心雨露”。

各帮扶教师每周至少找留守学生谈一次心,了解他们近期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各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并根据情况进行有效的家访,作好记载,学期结束时上交帮扶资料,进行资料汇总。

(4)共度“爱心节日”。

每学期学校组织班级学生和留守学生一起参加校艺术节展演活动,并优先让留守儿童参加书法,手抄报等到列比赛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

在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到来之时,教师或代理家长将结对帮扶的留守学生带回家,共度传统节日,体会家庭的温暖,共享世间亲情。

每一朵花都有美丽绽放的梦想与权利,不管它是在温室里,还是露天下。

留守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在喧嚣与寂静之间羞怯地睁开双眼打量着人生。

这样的时刻,关怀被极度地渴望着。

花朵需要阳光的照耀,留守学生何尝不需要“阳光”的关怀呢?生命的征途上,我们用点点滴滴的爱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让他们在阳光下绽放自己的美丽。

二、关心贫困生,给学生送帮扶近年来,清明河中学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用爱心育人,把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和资助作为确保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大事,明确提出“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体的资助体系,每年用于资助贫困生的经费达余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学校上下形成了关爱贫困生的良好氛围,关爱贫困生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院先后荣获“云梦县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云梦县文明单位”、“云梦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云梦县基层党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云梦电视台、《孝感日报》等媒体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都曾予以报道。

(一)立足“实”字,多形式为贫困生争取各类资助在贫困生资助方面,我们立足实际,用足政策,坚持多形式为贫困生提供各类资助,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落实国家补助,照顾好贫困学生。

如,每学期国家都要拔出专款补助给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寄宿生。

为将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开学之初学校就会安排教师深入到所有的学生家庭中去,充分掌握每一位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评出最困难的学生家庭,将补助名额安排给他们,并出榜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让贫困寄宿生补助真正补给那些最困难的学生。

二是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

学校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对困难学生给予困难补助。

通过临时困难补助、春节红包、元旦慰问金、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等形式,共给名困难学生发放补助万元。

三是给予部分特困学生学费适度减免。

对部分学生,如通过各种资助仍交不清学费的,实行适当学费减免,学年共减免24名特困学生学费万元。

四是实行灵活的学生收费政策。

学院倡导“两个一律”政策:孤儿学费一律全免,可收可不收的费用一律免收。

凡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事,学校总是尽全力支持,尽可能免费。

(二)着眼“爱”字,全方位为贫困生提供生活学习帮助“爱”是教育的灵魂。

清明河中学坚持关心、爱护学生,并促其内化为学生的自爱、自尊和学生之间的互助、互爱,最终升华为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之情。

学校积极营造关爱学生的氛围,倡导“要以爱心教育培养学生”,并落实在各项工作之中。

对于贫困学生、单亲或孤儿学生、患有身心疾病的学生,自校委会成员到普通教职工,通过组织捐款和自发“结对”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帮扶。

每逢中秋节、元旦,校领导还亲自带队慰问、走访特困学生。

女教师王翠兰不仅自己出钱设立助学金,还积极发动亲友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学生,学生们亲切称之为“爱心妈妈”。

高胜利同学是清明河中学七(三)班的一名女生。

去年冬季其父不幸患上肝腹水,爷爷罹患肝癌晚期,奶奶在最近一次常规检查中被确诊为丙肝。

一家人连遭不幸,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沉重的打击。

为帮助该同学走出阴影、乐观生活,3月6日下午,在学校书记、工会主席和政教主任带领下,该校七(三)班班主任及部分学生一起,带着自己准备的小礼物和营养品,到清明河乡虹光社区高胜利同学的家里进行家访。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别与家长亲切地交谈,教师们询问学生在家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向家长汇报了他们的孩子们在学校里的表现,大家一起就如何让孩子能够摆脱心理压力、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进行探讨和交流,把爱心和温暖送到学生和家长的心田。

(三)突出“励”字,注重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激励工作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清明河中学还注重经济辅助与思想辅助相结合,鼓励贫困学生自立自强,积极进取,自觉把热爱学习与发展个性、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实践统一起来。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平凡的生活背景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使部分贫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存在自卑与消沉情绪。

为此,我们多途径、全方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筑学生乐观自信、进取向上的强大精神支柱。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的理想信念教育领导小组,结合德育目标,制订了“理想信念教育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引导贫困学生将人生价值追求与报效祖国的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这些“润物无声”的积极举措,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扶贫”与“育人”相结合,为广大贫困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积极进取。

近年来,全校没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在年终的各项评奖评优活动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贫困生。

八(1)班黄艳秋、八(4)班林帆、李亚波等同学,虽然家境贫困却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是全校师生公认的自强好少年。

(四)紧扣“导”字,引导贫困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清明河中学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关爱。

奉献自我、回报社会也成为这些贫困学生自觉的内在行为。

一所真诚关爱学生的学校,一个爱生如子的教师群体,必然会感召学生,促使其发奋学习,自觉树立求学报国的志向,实现由“小爱”到“大爱”的升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