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政策以及管理
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政策以及管理
我国采用住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只要满 足其一,就可判定为我国的税收居民
4
(三)纳税义务人的相关规定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 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 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 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 境内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12
转让动产
转让股权
(八)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附加减除费用
现行规定:3500元/月,附加减除费用1300元 /月;
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
13
附加减除费用基本规定
序 号 1 2 3 4
时间段 1993.11.1-2005.12.31 2006.1.1-2008.2.29 2008.3.1-2011.8.31 2011.9.1至今
16
(九)税收协定与个人所得税法的关系 大部分条款涉及个人所得税; 原则:协定优先;孰优; 处理个人所得税法与税收协定关系的法律 依据
17
税收协定享受
国税发【2009】124号 、国税函【2010】290号 未办理审批或备案手续的,不得享受有关税收协定 待遇 审批类事项 税收协定股息条款; 税收协定利息条款; 税收协定特许权使用费条款; 税收协定财产收益条款。
高管适用计算公式
全额
*(当月境内支付工资÷当月境内 外支付工资总额) 全额* 〔1-(当月境外支付工资÷当月 境内外支付工资总额)×(当月境外工 作天数÷当月天数)〕 同上 全额
37
“年”和“天”的确认口径
满1年的确定 《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税法所说的在 境内居住满一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 中国境内居住365日。临时离境的,不扣减 日数。前款所说的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 税年度中一次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累计不超 过90日的离境。 根据国税发〔2004〕97号文件的规定: 个人入境、离境、往返或多次往返境内外的 当日,均按一天计算其在华实际逗留天数。 38
26
(二)一般人员纳税义务的确定 (四种情形)
不超过90天(183天):境内所得境外支付 的免征,境内所得境内支付征 超过90天(183天)小于一年:境内所得征 大于一年小于五年:境内所得+境外所得境内 支付 大于五年:境内所得+境外所得
27
(三)董事、高层管理人员的纳税义务的确定
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 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 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如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 经营所得; 取得的应税所得,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扣缴税款; 税务机关规定的必须自行申报纳税的; 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23
自行申报 12万元申报不包括非居民纳税人:即在中国 境内无住所,且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 内居住不满1年的个人。 境外所得适用于居民纳税人:即在中国境内 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 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
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 政策及管理
2012年12月
1
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和内容 具体政策 特殊事项的处理 税收优惠
2
基本概念和内容
(一)个人所得税税权划分的原则 1、税收居民全球所得征税原则; 2、非税收居民收入来源地征税原则;
3
(二)税收居民身份的判定标准
住所标准 居所标准 居住区时间标准
目的:机构建账建制; 将任职的外籍人员纳入管理
34
外籍个人工薪所得纳税义务判定
35
一般人员适用计算公式
全额 *(当月境内支付工资÷当月境内外支 付工资总额)×(当月境内工作天数÷当月 天数) 全额*(当月境内工作天数÷当月天数) *〔1-(当月境外支付工资÷当月境内外支 付工资总额)×(当月境外工作天数÷当月 天数)〕 全额 36
方法之二)
1、在一个纳税年度里,连续或累计在华停 留少于183天;(1) 2、在一个纳税年度里,连续或累计在华停 留大于183天少于一年;(1、2) 3、连续或累计在华停留大于一年少于五年; ( 1、 2、 3) 4、连续或累计在华停留大于五年。(1、 2、3、4) 32
计算原则(计算方法之三)
28
(三)董事、高层管理人员的纳税义务的确定
不超过90天(183天):境内所得境外支付的免征, 境内所得境内支付+境外所得境内支付征 超过90天(183天)小于一年:境内所得+境外所得 境内支付 大于一年小于五年:境内所得+境外所得境内支付 大于五年:境内所得+境外所得
29
(四)计算方法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 个人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若干具体问题的 通知》(国税函发[1995]125号)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 的个人执行税收协定和个人所得税法若干 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97号)
--《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
5
(四)住所标准:“ 住所 ”
“税法第一条第一款所说的在中国境内有 住所的个人,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 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
---- 《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条
6
(五)居住时间标准 :“ 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 年” “税法第一条第一款所说的在境内居住 满一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 内居住365日。临时离境的,不扣减日数。 前款所说的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 度中一次不超过 30 日或者多次累计不超过 90日的离境。”
30
外籍人员工资薪金收入按以下方法分成四块 (计算方法之一)
1 、来源于中国境内,并由境内机构支付或 负担的收入; 2 、来源于中国境内,并由境外机构支付或 负担的收入; 3 、来源于中国境外,并由境内机构支付或 负担的收入; 4 、来源于中国境外,并由境外机构支付或 负担的收入。
31
外籍人员在华的时间分成四种情况(计算
20
享受税收协定
备案类报送资料 《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备案报告表》 税收居民身份证明; 其他资料
21
(十)扣缴义务人(纳税人)
纳税义务人:所得人 扣缴义务人:支付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应税所得 的单位和个人 《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
22
(十一)自行申报纳税所得项目
18
税收协定享受
审批类需提交资料 《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审批申请表》 《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身份信息报告表》 税收居民身份证明; 相关的产权书据、合同、协议、支付凭证等 权属证明或者中介、公证机构出具的相关证 明; 其他资料。
19
享受税收协定 备案类事项 税收协定常设机构以及营业利润条款; 税收协定独立个人劳务条款; 税收协定非独立个人劳务条款; 除本条第(一)至(三)项和本办法第七 条所列税收协定条款以外的其他税收协定条 款。
--《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4条
9
例外的规定(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 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因任职、受雇、履约等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取得的 所得; 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转让中国境内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或者在 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许可各种特许权在中国境内使用取得的所得; 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 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15
华侨规定
国税发〔2009〕121号: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 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 个月。 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 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 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视为华 侨。 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包括公派和自费)在外学 习期间,或因公务出国(包括外派劳务人员) 在外工作期间,均不视为华侨。
--《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条
10
表一:
经济业务 提供劳务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营业税 提供或者接受条例规定 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在 境内 提供或者接受条例规定 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在 境内 出租土地使用权的土 地、不动产在境内;
在中国境内提供劳 劳务发生地确定 务
租 金 ( 非 土 将财产出租给承租 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 人在中国境内使用 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或 地、不动产) 者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个人 的住所地确定。 租金(土地、 不动产、土地的租 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 金, 其实就是不动产 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或 不动产) 所在地, 使用地肯定 者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个人 是在境内 的住所地确定。 特 许 权 使 用 许可各种特许权在 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 中国境内使用而取 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或 费所得 得的所得 者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个人 的住所地确定。
“先税后分原则” 在实际计税的时候,应按收入全额先计税, 再按照在华时间进行划分。 全额:(当月境内外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 率-速算扣除数) 实际计算时,进行两次划分 境内/境内外 境内天数/当月天数
目的:按高税率交税
33
把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形式与其外籍雇员判定纳 税义务结合起来(计算方法之四) “凡是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属于采取核定利润方 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或没有营业收入而不征收企业所 得税的,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任职、受雇的个 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 是否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会计账簿中有记载, 均应视为该中国境内企业支付或由该中国境内机构 负担的工资薪金。”
----《个方法
永久住所(护照等标识) 重要利益中心(主要收入来源地) 主要家庭成员所在地 双方税务局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