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
首先,光韵的消失。光韵(aura,又译为“灵 韵”“光晕”)是本雅明在论述机械复制时提出 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比喻的灵感来自于阳光在 山脉或树枝上的显影的所传达的特有意蕴。
何谓光韵?它指的是艺术品的原真性、即时即地 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现代社 会的机械复制技术打破了以前的神话,使得艺术 品被大批量的生产复制出来,原作的“光韵”也 随之凋谢、消失。
其次,“特殊性除非能改变普遍性,否则便达不 到真正的优先地位”。
第三,在非同一性的成长中,感性、欲望、身体 这些非理性的因素都是必须的、优先的。
其次,现实主义是一切伟大文学的共同基础,因 而应该成为文学创作的标尺。
最后,现实主义与现代派文学完全对立。
四、审美特性 在《审美特性》中,卢卡奇从
艺术的起源、本质、功能入手 前面深入地对文学艺术的本质 特征问题作出了阐述,深化了 他的现实主义文论,也明确提 出了他的审美理论。
首先,卢卡奇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模仿。 其次,卢卡奇认为艺术的本质性特征是拟人化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十分强调文学艺 术的独立性,强调审美对社会现 实的批判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 往往将文学艺术置于高于社会现 实的位置,试图张扬文学艺术的 审美功能,以实现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批判,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论的理论特征所在。
一般来说,得到学界认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有以卢卡奇、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的黑 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弗洛姆、马尔库塞为 代表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萨特等人 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阿尔都塞、 马歇雷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卢卡奇将文学的总体性与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对应 起来,坚持文学总是根植于社会历史之中,对文 学作品的把握,能够对社会历史构成一种整体的 观察视角和批判视野。
文学研究通过“总体性”概念构成了对现实世界 的实践性介入,这是卢卡奇青年时代美学和伦理 问题研究的延伸,同时也是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 论的基本主张。
如果说传统的欣赏方式以虔诚的静观、膜拜为主, 机械复制时代的欣赏者更注重结合自身所处的环 境,根据自我的需要来欣赏。
其次,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替 代了它的膜拜价值。关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研 究是本雅明文学生产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思想, “光韵”、“膜拜价值”、“展示价值”等也是 本雅明文学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术语。本雅明 认为,照相摄影技术是机械复制艺术的典范,照 相摄影技术的发展史典型地体现了膜拜价值和展 示价值之间的博弈,最终展示价值抑制了膜拜价 值。
哈贝马斯、杰姆逊、特里· 伊格尔顿、克里斯蒂 娃、托尼· 本尼特、约翰· 斯道雷等都有可喜的理 论成绩,拉康、雅克· 朗西埃、阿兰· 巴迪欧等人 的思想中也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份。
乔治•卢卡奇(Georg Lukács ,又译为卢卡契, 1885-1971),匈牙利著名 的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奠基人。美国文学批评家雷纳 •韦勒克称其为20世纪“四大 批评家”之一。
再次,马克思主义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种情形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的马克
思主义及其马克思著作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并 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思考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 逻辑,由此发展出一股既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 也不同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多地关 注青年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以 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 问题。
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理论发展的过 程中,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文化现实的 新的变化,以及各种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涌现,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既面临着新的历史语境, 同时也产生了各种新的理论发展方向。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基本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到
二、机械复制艺术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25)是本雅
明文学批评理论的代表性和关键性作品。在这部 作品中,本雅明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和文 化现实出发,对现代社会在科技理性指导下的机 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观做出了深刻的批判。
本雅明认为,凡是艺术作品都可以被复制。从某 种程度上来说复制是模仿的一种;在现代社会, 由技术革新导致的机械复制给艺术生产与接受带 来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艺术生产 在关于艺术生产的问题上,本雅明坚持从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克思主义理论 维度去思考艺术问题。 首先,在本雅明看来,社会物质生产与文学艺术 生产有着共同的规律。
其次,本雅明更新了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生产 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本雅明认为,艺术品的意义应该放到艺术 品具体的、历史的消费状况中去考察。
30年代的理论形成时期、50—70年代的理论发 展时期、80年代以来的理论多元化时期这样几个 重大的历史时期。
1923年,匈牙利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发表了重要 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德国学者柯尔施的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也在这一年发表,更重要 的是,在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理论发 展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 “社会研究所”也在1923年成立,西方马克思主 义理论中“法兰克福学派”就是在这个研究所的 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基于共同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条件,在西方马克思 主义理论中存在某些共同的理论特征。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他们的理论原则和观念总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 更新。
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当下的文化现实。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注重从意识形态方面理解
文学艺术
第四,在对待文学艺 术的功能的问题上, 西方马克思主义坚持 和发展了马克思对资 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传 统,坚持文学艺术对 现实的批判功能。
1934年,卢卡奇发表了论文《表现主义的伟大和 衰落》,批判表现主义和当时流行现代派的先锋 文学。
1938年,卢卡奇再次发表文章《问题在于现实主 义》,称布莱希特等人是现代颓废派艺术的代表。
在这场争论中,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主张有了 集中表达,具体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观点:
首先,卢卡奇坚持现实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文学 观。
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还形成了不 同的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理查德· 霍 加特、雷蒙· 威廉斯E.P.汤普森、斯图亚特· 霍尔 等人为代表的新左派,以法国的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法国的阿尔都塞、戈德 曼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各种后现代主义文化思 潮的崛起以及历史情势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 呈现出了理论的多元发展态势。
审美反映。 最后,卢卡奇对艺术的功能给予很高的评价,特
别强调了艺术的“去拜物教化”。
瓦尔特·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马 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诗人,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
本雅明的代表性著作有:《柏林纪事》(1900 年)、《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批评概念》(1919)、 《论歌德的(亲和力)》(1919)、《机械复制 时代的艺术作品》(1925)、《德国悲剧的起源》 (1925)、《单行道》(1925)、《发达资本 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1932)、《经验与贫乏》 (1933)等等。
证法哲学观。 阿多诺主张以非同一性的否定辩证法来反抗这种
“同一性”哲学。所谓“非同一性”,简单地说, 是三个优先原则,即在主体与客体、普遍与特殊、 理性与非理性三对范畴之中强调客体、特殊、感 性优先。
首先,客体优先原则。阿多诺指出:“说到底, 对同一性的批判是对客体的优先性的探索。不管 怎样否认,同一性思维都是主观主义的。”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背景和理论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20世纪西方独特的历史背景
中。 首先,20世纪初期,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家
的无产阶级革命迭遭失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 思主义者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反思,这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创造了理论的条件。
其次,“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实施的一系列 政策和措施也纷纷受到西方知识分子的批评,指 责其是“机械唯物主义”、“庸俗的经济决定 论”,尤其是斯大林的统治更被是看作集权主义 而受到西方知识分子的指责和抵制。
三、艺术政治学 本雅明的艺术政治学观念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
理解: 首先,巫术仪式让位于政治实践。 其次,政治化的艺术必然担负着社会否定和解放
社会的功能。
西奥多· 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1903—1969),德国著名 的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 家就,文化理论家,“法兰 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代表。
他们以“人”的问题为出发 点,强调人的自由和主动性, 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把人变 成工具的社会。
就哲学基础和理论模式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并 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与理论方法,特 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并没有完全脱离 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范式以及唯 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精神,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 基本理论原则基础上,寻求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 义社会现实的更有效的批判。
1937-1938年,卢卡奇与 另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 表人物布莱希特展开了关于 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争论,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在整个欧洲的影响,也对西 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 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战后的50—70年代是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发展时期,主要以德国 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 文化研究学派、阿尔都 塞学派和萨特的存在主 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 绩为主要标志。
三、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之争 1937年—1938年,围绕着现实主义问题,卢卡
奇与布洛赫、布莱希特等人曾展开一场过激烈争 论,这场被称为“‘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 之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产生了重要 影响,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