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脉络一、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1、重商主义:15-17世纪,威廉-斯塔福、托马斯-孟原则: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政策:绝对禁止金银贵重金属外流措施:禁止货币出口,国家垄断全部贸易托马斯-孟:实质:贸易差额论原则:贸易顺差政策:奖出限入思想:变管理金银进出口为管理货物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目的。
反对进口,鼓励出口2、重农主义:18 世纪 50 ~ 70 年代,魁奈(Francois Quesany)和杜尔戈主要思想:重农主义继承了 17 世纪下半期以来重视农业和主张经济自由的思潮。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3、休谟(D.Humo1752)的“物价与金银流动的调整机能”理论(贸易差额平衡学说)他认为商品价格的提高是金银增加的必然结果,但价格变动并不紧随着金银的增加而是需要一些时间,这是所谓价格滞后现象,而这种货币贬值只在最后才提高劳动价格即提高工资,这是所谓工资滞后。
正是在这滞后时期,货币贬值对于工商业起了鼓舞作用。
二、古典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 斯密(1776)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绝对差异。
在劳动是唯一投入的情况下,一个经济如果在某一产品上具有比另一经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低于另一经济,那么它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了绝对优势。
如果各个经济都生产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那么,交换各方都可以从中获得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就克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但是其存在缺点: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有力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2、斯密将劳动分工可以提供劳动生产率的命题推广到国际领域;3、其证明简单、直观4、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5、一国要参与国际贸易,就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
2、比较优势理论:多伦斯、大卫.李嘉图3、相互需求理论:约翰·穆勒、马歇尔基本内容:国际分工中若两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等,一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另一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则处于绝对劣势。
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产品。
通过自由交换,双方国家均可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世界也因为分工和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便是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传统基础。
分工原则: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缺点: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1.揭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2.假设前提过于苛刻,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3.不能解释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4.不能解释当今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倾向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1.未从根本上揭示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实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非比较利益2.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3.该学说隐含一命题,即越是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后收益越大。
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不等价交换的倾向和价值流向的复杂性。
三、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1919)、俄林(1933)基本结论:1、一个国家出口的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的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2、国际贸易的结果会缩小贸易国间生产要素报酬的国际差异,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并且会使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
3、贸易的结果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间接移动。
H-O定理的政策含义:发挥一国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
对H-O理论的评价益处: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
缺陷: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比较强调。
静态结果,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对需求因素未予以充分重视。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1941)假设: 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每一国均从事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内容:原先同一种要素的绝对价格在不同国家不相等,经过自由贸易后,同一种要素的绝对价格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均等。
即自由贸易会使两国工资绝对拉平,也会使地租水平拉平,尽管假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是不能流动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萨缪尔森(Samuelson-1948)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nski-1951):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里昂惕夫反论:(Leontief-1953):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劳动生产率说---美国工人具有其他国家工人3倍的劳动生产率;反向需求说---美国偏好资本密集型产品,对方偏好劳动密集型产品;关税结构说---美国大多数重点保护的工业是劳动密集型工业;要素密集度反向说---在美国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自然资源稀缺说---许多资源的生产过程需要进口大量物质资本。
技术差距说----模仿时滞假说:波斯纳(M.V.Posner-1959)内容:贸易国之间技术差异存在时解释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
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实践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段实践内便存在贸易的机会了。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论:郝尔兹、雷蒙得.佛农(Raymond Vernon-1966)四阶段:1、创新发生在创新国,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2、外国开始模仿,创新国产品在外国的竞争力下降;3、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创新国出口受到影响4、外国产品进入创新国市场,创新国开始从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四、国际贸易新要素禀赋理论1、人力资本说(凯南1966美国)2、研究与开发说:罗伯特-鲍德温、格鲁伯(W.H.Gruber)和佛农(R.Vernon)、基辛(Kessing)3、信息贸易理论五、新贸易理论1、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产品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分为两种类型:1、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2、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符合产业内贸易标准的商品分两类:1、同质产品:指那些消费者偏好完全一样,从而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替代性的产品。
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的差异也存在国际贸易。
2、差别产品:又称异质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
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或需求重叠理论:林得尔(S.B.Linder1961)1、一种产品是否生产首先取决于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若要出口,还须有来自国外市场的有效需求。
2、两国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之间的贸易量越大。
3、需求分为代表性需求和重叠需求两种,他们是各国间部门内贸易产生的又一动因。
4、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是贸易的潜在障碍。
5、该理论主要适应于工业产品或制成品。
3、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1980 )、埃尔.郝南(Elhanan Helpman)1.具有相似禀赋的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源于固定资本的分摊和专业分工的利益)他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
2.换句话说,随着规模收益的增加,互利贸易甚至当两国在各方面都相同时也能发生。
3.规模经济并不反映各国的比较利益,而是将既定的比较利益转变为价格下降以及产出和贸易的更大规模的扩张。
4、战略政策贸易理论:迪克斯特(A.Dixit)、斯宾瑟,布兰德(1985)、克鲁格曼(P.Krugman) 1.该理论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贸易干预与干涉的基础,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干预(如税收\补贴\经济合作\产业协作计划等),在对本国至关重要的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比较优势,而这些生产领域具有很强的各种前后向的联系,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外部经济效益。
2.该理论常常与产业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贸易获取利益,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六、新新贸易理论1、异质企业贸易模型:Melitz(2003)2、企业内生边界模型:Antras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从单个企业的组织选择问题入手,将国际贸易理论和企业理论结合在一个统一框架下。
Antras(2003),Antras和Helpman(2004)探讨企业的异质性对企业边界、外包(out-sourcing)以及内包(in-sourcing)战略的选择的影响,为研究企业全球化和产业组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出口和FDI关系研究:Helpman,Melitz and Yeaple(2004)七、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又称内生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杨小凯等新兴古典经济学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重要缺陷,从每个个体既是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的现实出发分析个体的决策过程及其结果。
基于个体是消费---生产者的新框架更适合国家层次上对单个国家的分析,新兴古典经济学把对个体之间分工和贸易的分析用于分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用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及其折衷解决的个体专业化决策思路重新考察了国际贸易理论,用分工演进模型对贸易理论的基本问题给出了新的解释,构成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八、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历史与预期模型、区域专业化模型)九、其它国际贸易有理论1、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D.H.罗伯逊(20‘30),纳克斯(20’50)2、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理论:汉密尔顿(1791)、弗里德里西·李斯特(1825)3、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凯恩斯(1936)4、出口的贫困化增长:布雷维什和辛格、贾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5、马歇尔-勒纳条件6、比较优势陷阱7、贸易引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