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学原理》教学方法改进的分析
摘要:《政治学原理》课程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对课程的概念和理论在理解上的困难,依据教学创新的实践与对学生的评价的调查,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采用多元互动课堂、引导式讨论、多层次案例库、经典原著导读和设立本科生导师等方式,并按照教学资源将其合理组合运用。
关键词:本科教学;政治学原理;教学改进方法
《政治学原理》作为政治学类和行政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必修课,具有为该专业的本科生培育政治学兴趣、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的目的与重要功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要求的知识传导和学生对所授内容的接受感知间的差异往往让这些目的难以达到,甚至产生使学生远离政治学的负面影响。
一、《政治学原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理解上的困难
《政治学原理》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会涉及到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但因该课程大都开设在大一学年,这些概念和理论相对于大一的本科生来讲,显得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例如,主权、政治、国家、权力等概念均是对人类政治社会中某些共同特征的归纳,在现实中几乎很难找到完全符合的对应物,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时就容易感到空洞,兴趣寥寥[1]。
政治学中的基础理论,例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等所要解决的问题距离学生所亲身感知的现实又过于遥远,这就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二)政治学经典原著在阅读上的困难
阅读经典是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如果适当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将会让学生更快走入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但政治学中的经典原著大都苦涩难懂,例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或是《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分析》都不是大一学生能够轻松读懂的著作,让学生阅读原著经典,可能不会有助于对课程的学习,反而使学生远离该学科。
(三)进行讨论式授课上的困难
如果在授课中学生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引入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辩驳中加深理解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
采用讨论课的一个前提是学生已对所讨论的问题和所涉及的知识有所掌握,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学生一方面不知道该讨论什么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讨论失去控制。
《政治学原理》中的一些用于进行辩论的题目都较为宏大,例如,民主国家还是权威国家更助于推进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对于刚接触该学科的学生而言,贸然进行讨论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四)进行案例教学的困难
案例可以加强对概念或理论的直观理解,在围绕案例的互动中可以提升授课的效果。
而政治学中的案例,例如国际间的冲突和战争、宗教对于政治行为的影响等相对而言距离学生的日常实践较远,学生对其难以形成直接有效的认知。
甚至,有些概念或理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完全吻合的例子,比如“自然状态”、“社会契约”等,本就是学者为了阐述理论所假想的状态。
在案例选用上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情况,否则会导致学生的错误理解。
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之间的差距,为了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弥
合这一差距,我们对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尝试。
二、教学改进的方式
针对既有教学方式的不足,在实际中所采取的改进措施主要是培育多元互动的课堂、开展引导式讨论、建立多层次的案例库、进行经典原著的导读、配备本科生导师。
(一)培育多元互动的课堂
原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课程内容,即使有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一对一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会留下许多学生未理解的难点,在缺少互动的情况下,这些疑问会累积起来,以至造成对后续课程内容的理解障碍。
多元互动的课堂则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与学生展开互动,进行师生之间的多元交往沟通和动态交互影响[2]。
多元互动的课堂需要培育宽容、自由、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即时对不理解之处进行提问和允许学生针对与教师所讲述观点的不同意见发言,通过同学间和同学与教师间在课堂上的互动提升对课程内容的领会。
例如,权力是一个有多个学者做出界定的概念:“权力是不得不服从的力量”、“影响他人的能力”、“实现意志的能力等”,在讲述该概念时,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界定进行发言,讲出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理由。
又例如,在涉及到观点评价的讲述时,“是威权国家还是民主国家更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在同学间进行一定的互动,让多个同学针对彼此的看法进行发言,以更深入明了观点的逻辑。
(二)引导式讨论
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上进行讨论的一个困难是学生缺少相关的知识储备和逻辑分析能力,在讨论中容易离题,抓不住讨论题目的关键点,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引导式讨论则要求教师在讨论中成为讨论内容、主题、逻辑的引领者,在讨论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讨论所必需知晓的基础知识,当讨论偏离主题时使其回到预定轨道上。
比如在讨论一本书的逻辑时,需要教师先建立起该书的基本逻辑框架,引导学生讨论出该书所运用于解释的主要变量,并搭建起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在讨论学术观点时,则要求教师介绍相关学派的不同观点,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对观点中的漏洞进行批驳。
(三)建立多层次的案例库
因课程中的概念和理论往往比较宏大,单个案例只能触及一个层面,这就需要引入更多的案例对所讲述的要点进行阐述。
概念或理论往往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或者是定义和指标层次,例如民主的概念,经典的定义则是民有、民治、民享(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of the people),对该概念进行细化则有公开定期的匿名选举、反对党合法存在、新闻自由等组成要素,再进一步设定其测量指标时,就会采用选民在成年人中的比例、新闻自由的程度等指标。
因此,建立一个对应概念和理论各个层次的案例库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授课中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案例组合去阐述相关概念和理论。
(四)经典原著导读和配备本科生导师阅读经典是学科入门的有效手段,但直接接触原典对大一的本科生有很大的难度。
经典原著导读则是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每个阶段介绍一到两本涉及该阶段内容的原著,介绍原著的基本逻辑框架、在学科中的地位以及一些相关知识,以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减少学生阅读时的难度。
例如在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可以介绍该书的学科地位,并重新梳理该书的章节逻辑。
即使如此,面对生涩的原著,绝大多数的学生
仍只是“浅尝辄止”,很少有学生能通读全书,每10名或20名学生配备一位专业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则可以一方面督促学生读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当学生阅读和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有求助的对象。
三、教学改进的效果和评价
在上述改进方法施行一学期后,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对象是大一的50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问卷中分别设置了对这5个措施的评价问题,选项均为效果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对其分别赋值为,1、2、
3、4、5。
宽松、互动、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多元互动的课堂)的平均分数为
4.08,引导式讨论的平均分数是4.16,多层次案例教学的平均分数是3.94,经典原著导读的平均分数是3.98,本科生导师的平均分数是3.46。
这5个教学改进方法都得到了学生的正面评价,高于代表一般水平的3分。
其中,前四项得分都在3.9分以上,只有第5项低于3.5分。
在对学生的访问中,就有很多学生谈到,“感觉《政治学原理》的课堂氛围很好,同学们都很活跃,教师的讲述也很生动,并不觉得课程内容很难懂”。
而在本科生导师这一项上,有学生认为,“可能教师比较忙,虽然配备了专门的导师,但是联系不多”,也有学生认为,“不太敢和老师多交流,有本科生导师和没有前感觉没什么区别”。
所以,要提高本科生导师的效果,不仅需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还要让学生习惯于在遇到难题时主动求助于教师。
总体来看,所采用的5项教学改进方法在实际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多元互动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坦诚的和同学、教师交流学习中的困惑,教师也可依据在交流中所传达的信息调整讲述的难易度。
引导式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探求所遇到的问题,并在相互的讨论中初步建立起假设、验证和驳斥的研究路向;多层次的案例教学不仅使课程变得更贴近实际和生动,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具备纵、横向和从宏观到微观的立体理解逻辑;经典原著导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进入的难度,培育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和能力;本科生导师则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一条畅通和制度化的沟通渠道。
但这些方法在实际中也会受到资源上的限制,多元互动的课堂可能会拉长讲述某一内容的时间,使后面的课程内容草草带过或没时间涉及;引导式讨论虽然加强了教师的作用,但仍受限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如果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教师引导,那就起不到讨论的作用;多层次的案例则会消耗收集案例和按照课程内容设置案例的时间和精力;经典导读的作用也可能只是让少部分学生具备“啃”原典的兴趣;配备本科生导师则会加重教师的负担。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难在每一教学环节采用全部5个方法,而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则是由教师根据自身的授课风格、所拥有的资源和学生的能力,按照课程的内容多种方法组合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减少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丁士松.关于政治学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6).
[2]张荆红.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