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旧新型城镇化比较简新华

新旧新型城镇化比较简新华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9.城镇化存在“贵族化”倾向 着眼于满足少数富裕阶层的高档需求 不顾广大普通市民的需求和承受能力 片面追求高楼、广场、新奇、高档、宏大、气派、奢侈 豪华、洋化、现代、超前的城镇化现象 使得豪华别墅积压过剩,普通住房严重短缺 不惜工本、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大搞“人造景观” 大建“高尔夫”、刮造景风,造成资源大量占用和浪费 导致房价居高不下,中低收入居民买不起、租不起住房 让普通老百姓在城镇生活不是更加快捷、方便、舒适 而是更加拥堵、不方便、难受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二)中国城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盲目、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和规模 (房地产、GDP、征地、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收入、政绩) 重工业化、城镇化,轻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偏差 忽视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 引起“过度城镇化”、“被城镇化” 出发点和目标定位不正确(偏向富人、过于超前)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城镇化的“贵族化” 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市民化的资金不足造成“半城镇化” 社保、户籍、住房、土地、就业、教育等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完善是当前推进城镇化的主要障碍)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7.新在多渠道筹集城镇化资金
由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土地财政推进城镇化 转向多渠道筹集城镇化资金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多渠道包括 土地增值收益、财政资金投入 社会资本(民间投资、银行贷款、股票债券发行、外资 城镇各种设施和服务收费形成的收入 企业的投入、实现城镇化的农民的投入
(二)中国城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城乡有别的二元制度严重阻碍着农民工的市民化
户籍制度先是限制农民进城, 现在是使非农化的农民工不能成为市民、实现市民化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 难以融入城镇,还要以土地作为最后一条保障线, 不可能完全离开土地; 就业制度不合理,农民工就业受歧视, 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土地占用、流转、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的不完善 造成土地抛荒现象,也使得农民工难以离开土地 完全融入城镇,即使离开土地也得不到合理的补偿 教育制度有缺陷,在家乡作为留守儿童难以受到良好教育 在城镇农民工子女受歧视、农民工培训不足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5.新在两个非农化和城镇化协调、土地节约高效利用 由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滞后 转向与农地非农化和城镇化协调 改变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现象 既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土地和劳动力的合理需求 又充分有效利用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解决就业问题 提高土地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保护农民的利益,防止“三无农民”的出现 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一、旧型城市化的类型和特征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存在缺陷的城镇化
现代化战略、经济市场化改革、工业化加速推进 工业化和市场化改革推动、人口和劳动力流动 家庭承包制推行、农村剩余劳动力显现、突破进城限制 户籍制度改革、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政府促进(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投资建设城市) (征地招拍挂、土地财政、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 高速推进,成效显著(远低于转变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3年的53.7% 城市从193个增到658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到20113个 问题突出、质量不高
新型城镇化与旧型城市化
之比较
简新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一、旧型城市化的类型和特征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十大问题、六大滞后)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十新) 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新思路和对策 六、若干争议问题之我见
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镇化加快步伐,城镇化率 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4年的54.7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只有明确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才能真正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相对于旧而言,要知道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旧型城镇化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2.新在以提高质量为关键
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 中国城镇化现在存在的主要是问题是质量缺陷 健康城镇化是高质量城镇化,所以提高质量是关键
3.新在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首要任务
由以造城为首要任务转向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首要任务 “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 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农民工提法改变)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与四种旧型城市化相比,中国要实现的是新型城镇化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十大特征 1.新在以人为核心 由GDP(经济增长)为本、以房地产为核心 转向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 一切都为了城乡居民工作好、生活好 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是农民的城镇化 是要普及城市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物质精神文明 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让农民也要像城镇居民一样工作和生活 让市民和农民都享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一)中国城镇化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已经不是速度太慢、水平太低、严重滞后 而是城镇化质量方面存在的缺陷 十大问题、六大滞后
1.“半城镇化”现象突出(虚假、掺水、伪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人口非农化 201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3.7%, 按户籍人口计算只有35%左右 1.6亿农民工实现非农化没有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滞后于非农化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4.新在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和服务化协调 同步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由农业现代化滞后、人口城镇化滞后转向“五化”协调同步 新型城镇化必须避免或消除过度、超前、滞后 牺牲三农、工农城乡差别扩大的现象 加快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人口城镇化进程 切实实行工业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缩小直至消除工农、城乡差别 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否则就是“唱空城计” 中国开始进入以制造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变的 工业化中后期,出现经济服务化的新趋势 服务业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城镇化将逐步由主要依靠制造业支撑转向主要以服务业支撑 新型城镇化区别于旧型城镇化不同的突出特点
(失业严重、住房拥挤、交通堵塞、治安恶化、环境脏乱差)
(以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为代表)
一、旧型城市化的类型和特征
3.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滞后城市化
由于实行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 (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少,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 再加上对城市化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认识不清 害怕人口众多的中国也出现大面积的贫民窟和城市病 中国采取大力推进工业化、严格限制城市化的战略方针 实行城乡有别、中国特有的户籍、就业、土地、住房和 社会保障制度等二元制度,限制人口特别是农民流动进城 人为地把农民限制在农村,不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居住 结果造成严重的滞后城市化,1978年中国的工业化率是47.9% 非农化率是72.8%,而城镇化率只有17.9% 不仅没有形成发达繁荣的城市,而且使得广大农村也长期改变不 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7.部分地区存在“被城镇化”现象 农民在城镇没有稳定的就业 被动成为城镇居民的现象
有的地区为了追求高城镇化率、取得农民的土地 开发房地产、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等 采用行政手段,“拆村并户”,给农民城镇户口 廉价住房和一定的经济补偿,使农民“被上楼” 被动地实现城镇化,这是拔苗助长的“过度城镇化” 进城农民没有就业保证和社会保障, 不能在城镇真正安居乐业,可能沦为“三无农民”
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4.“两个非农化和城镇化”不协调 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也是两个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 即农民和农地非农化和城镇化的过程 两个非农化和城镇化必须协调 既不能过少、过慢、过缓,否则延误工业化和城镇化 也不能过多、过快、过急,否则会产生许多问题 造成严重的三农问题、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4倍, 但城镇人口只增加了1.6倍 (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滞后于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2.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中国按产值比重计算的非农化率90% 按就业人员比重计算的非农化率71.2%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非农化 3.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同步 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率90%左右 农业劳动力比重不到10%、城乡差别基本消失 2011年中国的综合农业机械化率则是54.8%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高达34.8%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126倍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8.新在集约紧凑、智能高效、绿色低碳 文化传承、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更高
一、旧型城市化的类型和特征 2.二战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
由市场自发推进,政府放任自流 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 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还没有到相应程度的情况下 大量农民涌进大城市 导致城市恶性膨胀、农村凋敝、农业衰败(农村病) 工农和城乡差别扩大 造成大面积的“贫民窟”、严重的“城市病”
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滞后于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来自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5.城镇化地区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 2011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 分别为61%、47%和43% ,中、西部比东部低14%和18% 中、西部城镇化滞后于东部城镇化 6.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城市集中度偏低 大城市数量不足,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过多, 城市集中度偏低,少数大城市规模又过大 2008年,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仅有56座 中小城市则多达599座 平均不足1万人的小城镇更多达19234座 城市太小形不成集聚、规模、扩散、带动效应 太大增加资源、环境压力,交易、管理成本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10.城镇建设滞后和管理不合理 城市生存条件不佳,环境质量不优 超过1亿人居住在“棚户区”和危旧房之中 不少城市的交通、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赶不上城镇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要求 汽车及其尾气排放激增,交通拥挤堵塞,京城成了“堵 城”环境污染严重,大城市空气质量普遍较差 多数日子看不到蓝天白云,接连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城镇暴雨成灾现象此起彼伏,城市污水成为江河湖泊的 主要污染源,垃圾围城的现象也不少见 城镇建设和管理滞后于人口城镇化 提高质量是中国现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