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复习

人文地理学复习

人文地理复习参考题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其中社会性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体现:①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它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

②其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研究要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

第二章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特征:(1)是双向的,但有主次之分(2)有选择的(3)在传授、接受过程中,会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情况进行理解。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答:(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和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影响地域文化;(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人文景观。

4.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答:它们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

其中,文化区是文化的空间现象,而文化扩散则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即为文化生态研究内容之一。

文化整合,则是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就是文化现象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即是从各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人文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

第三章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

答:(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3)收集、整理资料(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5)分析研究(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①研究步骤②资料选择大纲③论文内容分析框架)2.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要哪些途径和方法?答:(1)地理社会调查(2)科技文献资料法(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3)(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第四章1.试述布莱克人口转变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转变与西欧、日本有何不同。

答:五个阶段:①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

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③后者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并达到最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而后减速。

④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模式。

西欧模式: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整个过程长达一个多世纪。

日本模式: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人口转变速度快,过程只有几十年时间。

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2.种族和民族有何不同,民族形成经历了哪些阶段?有何特征?答:(1)民族和种族不同,种族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隔离的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它按人类自然的体型和遗传特征加以区分,属生物学范畴;而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早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2)民族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

(3)民族特征: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

第五章1.简述迁移农业和生计农业的特征和类型。

答:迁移农业:即原始农业。

特点:(1)生产方式:刀耕火种(2)生产过程: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

(3)种子:多种作物杂处①充分利用空间②收获期不同,新鲜食物供应③品种不同,营养不同。

(4)节约劳力:生产中耗能、能量回报率1:16.生计农业——传统农业特点:(1)生产目的:自己生存(2)产品:家庭消费(3)劳动者:家庭成员(5)生产工具:体力、劳力简单机械(5)生产方式:经验(6)生产水平:低,积累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谷物家畜农业、荒漠绿洲农业。

2.你熟悉哪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答: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甘薯、燕麦、黑麦、大麦、谷子、高粱、青稞等。

经济作物:棉花、花生、油菜、甜菜、甘蔗、茶叶、人参、橡胶。

第六章1.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有何特点和部门?答:信息产业:特点:技术新,知识、智力、科学技术密集,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社会服务性和相关性强。

部门: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卫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产业。

文化产业:特点: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部门:(1)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图书、影视、音像制品)(2)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戏剧演出、体育、娱乐、策划)(3)是向其他商业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装潢、形象设计、文化旅游)2.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答:(1)自然条件:影响工业分布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

(2)资源条件(3)能源条件(4)市场条件(5)劳动力条件(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7)区域合作和全球一体化(8)运输条件(9)社会因素(10)科学技术(结合具体实例从以上各点进行分析)3.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答:格局:(1)在发达国家传统工业部门的地位降低,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把新兴产业作为发展趋势和重点。

(2)当前发达国家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旺与生产能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则迫切需要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发展趋势: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程度逐渐加深,相互影响不容忽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迫切要求加强相互联系,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体系,充分发挥相对优势,实现经济“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4.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答:(1)第三产业:是随着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

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其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科技水平提高及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也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第五产业(文化产业):工业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大量商机。

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②为国民经济各部分提供能源和原材料③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④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第七章1.谈谈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1)地质环境与城市。

例如地震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

(2)地形与城市。

平原最优:平坦,利于耕作业的发展;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但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如巴西的热带雨林。

山区的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3)气候与城市:大城市多位于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带地区,风向对城市污染企业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4)水与城市: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河流形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水资源对城市的影响(5)矿产资源与城市:例如英国的伯明翰(煤)、美国的休斯顿(石油)、中国的鞍山(铁)。

2.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答:城市体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城镇有机整体。

(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规律:(1)等级规律法则:某一等级城市的人口、规模同最大城市人口数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

(2)首位城市法则: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3.讨论逆城市化现象。

答: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出现原因:(1)人们追求田园式的居住环境(2)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减少。

(3)工业企业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

第八章1.语言有哪些本质属性和社会功能。

答: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多义性。

社会功能: 1、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2、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3、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4、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5、民族心理的寄托6、生产发展的动力7、人类健康的保证8、世俗观念的表征2.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可根据实例总结)3.讨论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答:语言扩散属于文化扩散的内容之一。

通常分为谱系扩散和波形扩散,根据语言扩散主体还分为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

根据内容可分为语言要素扩散、语法的扩散等。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6)多语言国家出现第九章1.以佛教的传播过程阐述影响宗教传播的因素。

答:(1)移民:宗教信仰者从一地迁向另一地,将信仰带到新的地方,宗教得以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