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幕墙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方案1、施工测量方法施工测量是整个幕墙施工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着安装质量,因此必须对此项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努力提高测量放线的精度。
(1)准备工作①熟悉施工图及有关技术资料。
②检查测量仪器,检验是否有年检合格证,并建立设备台帐(型号、规格、使用年限、精度、生产厂家)。
③拟定测量方法和步骤。
④总包方提供书面水平基准标高点和首层基准点控制图。
⑤技术员对参加测量放线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详细讲解技术要求及允许的误差,并要参加测量放线工作。
⑥对放线人员进行安全交底,不准违章作业,必须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⑦各种工具准备A.全站仪(精度±2″级)。
B.激光垂准仪一台(精度>2″级)。
C.水准仪(精度>2″级)。
D.50 米、30 米钢卷尺各一把。
E.1 米钢直尺 1 把。
F.5 米、3 米钢卷尺各 3 把。
G.冲击钻、膨胀螺栓、5×50 角钢、1.5mm 钢丝线、角尺、红油漆、红蓝铅笔等。
(2)测量放线施工的内容①基准点线、轴线的复核。
②水平标高的布置。
③放内、外控制线。
④弹分格线。
⑤垂直钢线的布置。
⑥结构后置件的定位测量。
(3)施工测量的依据①平面图、立面图、节点大样图。
②工程建筑图、结构图。
③总承包单位提供的内控点布置图。
(4)首层基准点、线布置①进入工地放线之前按基准点线布置图,以及首层原始标高点,施工人员依据基准点、线布置图,进行复核基准点、线及原始标高点,原始标高点只需要一个(标高只有复核后符合标准才能用)。
②寻找首层基准点,站在首层朝二层天花板望,看到二层有 200×200 的方孔,则下方就有基准点。
③基准点、线的确认幕墙测量放线,依据总承包单位提供的基准点布置图,检查总包单位基准点尺寸是否符合尺寸要求,基准点线与轴线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基准点对角线是否在误差范围内。
原始标高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幕墙设计图、建筑结构图进行认可,经检查确认后,填写轴线、控制线记录表,请总承包单位有关负责人给予认可签字。
④首层控制线的布置因土建便于施工,控制线一般设定离结构较远(2 米左右),而幕墙施工需将控制线进行外移(一般 0.5~1 米),依据总包首层控制轴线,建立幕墙首层内控制网,再由内控制网根据安装需求进行外移形成外控制网,按照图纸设计对控制网进行复核校正,使之符合设计及安装要求。
(5)标准层的设立标准层的设立主要是控制建筑物的垂直偏差,保证各楼层的几何尺寸,满足放样要求。
同时,由于控制钢丝线拉的过长,稳定性差,因而间隔 15~20 米处增加固定点,防止钢丝摆动。
依据整个大楼首层总承包单位设置的原基准点,每隔两层为一个标准控制层,依据底层基准控制点做为一级控制点,通过一级基准控制点,采用铅垂仪传递基准点,为提高传递精度,拟从底层通过光孔直接传递至顶层作出该几层的中心控制点,在底层、顶层任意一点架设全站仪进行控制基准线的连线检查工作,首先用全站仪检查投测点之间距离和角度是否与底层控制点一致,若超过允许误差,应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若在误差范围内,则确认,进行下一步连线工作。
(6)投点测量实施的方法将铅垂仪架设在底层的基准点上仔细对中、调平,用向下视准轴十字线投向传递层,在铅垂仪的监控下进行定位,定位点必须牢固可靠,各基准点以此为基础。
投点完毕后,进行联线步骤,在全站仪或经纬仪监控下将墨线分段弹出。
(7)内控线的布置各层投点工作结束后,进行内控线的布控。
整个大楼的主控制线,以主控制线为准,将总承包方的结构控制线进行平移,平移应放在接近结构边缘,但要让开柱位,便于连线的地方,内控线离结构面为 1000mm,根据总承包单位内控制线,在此基础上进行内控制的平移,平移弹线过程中,全站仪进行监控,无重叠现象,检查内控线与放样图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符合后进行外围结构的测量,使整个大楼成封闭状态。
(8)结构外围分隔控制线的测量内控线布置后,以总承包单位提供的轴线、基准点、控制线做为一级基准点,在底层投出外围控制线,用测距仪测出外控制线的距离,用全站仪监控作出各外控线延长线的交汇点,通过确定延长线上的交汇点作出二级控制点,各二级控制点之间互相连线成闭合状形成二级控制网。
二级控制网建立后,检查建筑结构外围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之间的偏差程度,对大于或小于设计偏差要求的结构区域,由总承包单位进行修正后,交付我司验收后使用。
(9)层间标高的设置层间标高的测量,首先在轴线控制线上使用全站仪或经纬仪采取直线延伸法,在便于观察的外围做一观察点,由下而上设立垂直线,在仪器的监控下,弹出垂直墨线,依据垂直钢线在楼层外立面上悬挂 10kg 重物的 30m 钢卷尺,用大力钳把钢卷尺夹紧,在小于 4 级风的气候条件下,静置后用等高法分别测量计算出各楼层的实际标高和建筑结构的实际总高度,每层设立 1 米水平线做为作业时的检查用线,并将各层高度分别用绿色油漆记录在立柱或剪力墙的同一位置处(因总承包方标记为红色,以示区别),在幕墙施工安装直至施工完毕之前,高度标记、水平标记必须清晰完好,不被消除破坏。
标高测量误差,层与层之间<±2mm,总标高<10mm。
见下图。
标尺读数的计算:式一:H=a2-a1+b-A-1000式中:H——结构标高上移 1 米的标高标志A——层间标准高度(设计值)b——标尺读出的 a1,点至±0.000 的高度a1、a2——水平仪在钢卷尺上的读数其它楼层按以下公式计算:式二:Hn+1=a4-a3+bn-An式中:Hn+1——结构标高上移 1 米的标高标志An——层间标准高度(设计值)bn——标尺读出的 a3点至 1 米处的标志点高度a3、a4——水平仪在钢卷尺上的读数(10)钢丝线的设定用铅垂仪每隔 2 层定出钢丝固定点位置,钢丝采用φ1.5mm,钢丝固定支架采用5×50 角钢制成,角钢一端钻有φ1.6~φ1.8 孔眼,所有角钢上孔眼自下而上用铅垂仪十字线中心定位,确保所有孔眼处于垂直状态,而另一端采用 M8 膨胀螺栓固定在相应楼板立面边缘,钢丝穿过孔眼,用花兰螺栓绷紧。
见下图。
(11)竖向控制线的布置在首层转角放置垂准仪,首先进行调平,再调整下视点,使其对准转角点,打开激光开关,使激光点落在施工层角钢上,角钢一端钻有φ1.6~1.8 孔眼,所有角钢孔眼自上而下用铅垂仪十字线中心定位,确保所有孔眼处于垂直状态,而另一端采用 M8 膨胀螺栓固定在相应楼板立面。
由此可投射出所有转角控制点,用φ1.5 钢丝线每隔十层拉线绷紧,就构成了竖向控制线。
(12)外围结构的测量连接首层控制线与竖向控制线,就形成了立体控制网,依据控制网测出各面、角的基础结构轮廓线,检查建筑结构外围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之间的偏差程度,对大于或小于设计偏差要求的结构区域,可向总包、监理单位提出修理处理意见及要求,直到符合验收标准,交付使用。
(13)分格线及龙骨线的确定转角垂线确定后,就可以根据分格尺寸在两转角点之间进行分格,上下连线,形成整体控制网,同时也可根据图纸面线距离龙骨线的尺寸往里返出龙骨线,以做为安装龙骨的依据。
(14)测量放样误差控制标准①标高A.±0.000 至 1 米线≤1mm;B.层与层之间 1 米线≤1mm;C.总标高±0.000 至楼顶层≤±1mm。
②控制线A.墙完成面控制线≤±2mm;B.到外控线≤±1mm;C.结构封闭线≤±2mm。
③投点各标准层之间点与点之间垂直度≤±1mm。
(15)资料汇总①技术交底记录;②基线复核记录;③结构检查记录;④施工队放线报验单;⑤项目部放线报验单。
2、后置埋板与结构检查偏差处理方法(1)埋件与结构的检查①埋件上下、左右的检查在测量放样过程中,埋件的检查与结构的检查相继展开,测量人员将埋件标高线、分格线均用墨线弹在结构上,依据十字中心线,施工人员用尺子进行测量,检查出埋件左右、上下的偏差。
②埋件进出检查埋件进出时,测量放线人员从首层与顶层用钢线检查,一般在 15 米左右布置一根钢线,为减少垂直钢线的数量,横向使用鱼丝线进行结构检查,检查尺寸计算:理论尺寸-实际尺寸=偏差尺寸。
③埋件检查的记录埋件进场检查过程中,依据埋件编号图进行填写上下、左右进出位记录表。
(2)结构偏差的处理①埋件检查完毕后,将记录表整理成册,用尺寸计算的方法对每个埋件尺寸进行分析,依据施工图给定的尺寸,检查结构尺寸是否超过设计尺寸偏差。
②依据测量所得的结构偏差表,经计算超过设计尺寸,首先与设计进行沟通,将检查表提交给设计进行分析,若偏差超出设计范围,则要报告业主、监理,共同做出解决方案。
推荐以下方案:A.土建将偏差结构进行剔凿;B.将幕墙完成面向外推移;C.部分剔凿、部分推移。
(3)后置埋件偏移处理若埋件发生偏差,应将结构检查表提供给设计,设计师依据偏差情况制定埋件偏差施工方案,以及埋补的方式,并提供施工图及强度计算书,然后依据施工图进行施工。
后置埋件一般采用Q235B锚板,锚板采用相应的防腐处理。
锚板分别通过膨胀螺栓和化学锚栓与结构链接。
后置埋件示意图如下:(4)化学锚栓施工①化学锚栓应提供施工图及强度计算书,然后根据施工图进行施工。
②化学锚栓施工图及强度计算书应提交给业主、监理认可,待确认后方可施工。
③化学锚栓在施工之前应进行拉拔试验,按照各种规格每三件为一组,试验可在现场进行。
(2)化学锚栓施工步骤和要求①测量放线人员将打化学锚栓位置用墨线弹在结构上,施工人员依据所弹十字定位线进行打孔。
②为确保打孔深度,应在冲击钻上设立标尺,控制打孔深度。
③打孔深度及打孔直径依据下表进行,混凝土配孔直径(适应 ASQ 混凝土强度为 C25~ C60)详见下表。
混凝土配孔直径(适应混凝土强度为 C25~C60)注:a.由于同一种直径的螺杆长度并不相同,故钻孔深度仅供参考;b.安全剪力和安全拉力是根据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而测定的,不能做为设计施工依据,实际承受能力应以现场的拉拔实验为准。
④在混凝土上打孔后,应吹去孔内的灰尘,保持孔内清洁,项目质量员应跟踪监督检查。
⑤打完孔后,将玻璃管药剂放入孔中,再将锚栓进行安装。
放入螺杆后高速进行搅拌(手枪钻转速为 750 转/秒),待洞口有少量混合物外露后即可停止。
⑥打孔后各项数据要求,化学锚栓深度一定要达到标准,严禁将锚栓长度割短,化学锚栓与混凝土面应尽量成 90°角,即垂直于混凝土面。
⑦由于后置锚栓钻孔而导致出现的现场废孔、弃孔等孔洞应采用环氧基锚固胶填满塞实。
⑧当化学螺栓施工完毕后,不能立即进行下一步施工,而必须等到螺栓里的化学药剂反应、凝固完成后方可开始下步施工。
具体化学反应时间详见下表。
化学螺栓化学反应时间(5)植筋拉拔取样、试验、拉力计算方法①试验取样依据依据《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附录 A 第 2.2 条规定所植钢筋应按同规格、同型号、基本相同部位组成一个检验批,抽取数量按每批总数的 1‰计算,且不少于3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