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课前预习案】通读全文,疏通基础知识,带着下列问题通读全文,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1、这篇小说叙写了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2、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环境下?
3、你认为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鉴赏心理活动描写语段,学习刻画第三者“他/她”心理活动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在问题的引领下理解文本,在朗读品味中学习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香雪向善向美的品性,培养学生坚韧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整体理解小说的基础上,学习小说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技巧。
【教学难点】
尝试长文短读,运用所学技巧进行现场片段创作,实现一课一得。
【教学创意】
《哦,香雪》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小说没有复杂跌宕的情节,但构思巧妙,语言优美,全文充满诗情画意。
我们阅读这篇小说就犹如徜徉在一幅纯净的图画中。
因此,这是一篇具有很高审美价值与文学价值的小说。
而且该小说篇幅较长,可挖掘的角度很多。
如何实现长文短读,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能有所收获是我一直探究的问题。
基于此,我选择了这篇小说并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哦,香雪》发表于年,叙写了一个
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的大山中,此时的大山受到了
的冲击。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的姑娘。
二、主题阅读:
环节一:问题辩论:
香雪本来有一个父亲亲手做的木质铅笔盒,她为什么还如此执着地去追求一个塑料自动铅笔盒呢? 这是不是一种虚荣心?(教学方法:老师的立场是认为这是一种虚荣心,并说明自己
的理由,请同意我的同学和我并肩一起与不同意的同学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引导学生解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
)
我的观点:
1、木质铅笔盒与塑料自动铅笔盒功能一样,只不过塑料铅笔盒更漂亮一些,刻意去追求一个漂
亮的铅笔盒,难道不是一种虚荣吗?(引出笨拙、陈旧的木质铅笔盒让她饱受嘲讽,感受到贫穷是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情。
)
情景对话:公社中学同学与香雪的对话。
(请同学模拟现场,读出语气语调)
同学:嗨,你们那一天吃几顿饭啊?
香雪:两顿,你们呢?
同学:我们?三顿啊!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
香雪:那不是吗?(指指桌角)
同学:这就是你的铅笔盒啊,哈哈——
(目的:香雪是贫穷封闭的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笨拙、陈旧的木质铅笔盒让她饱受嘲讽,她第一次意识到贫穷是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情——梦想的起因。
)
2、就为了让同学们瞧得起,在同学面前有面子就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追求一个塑料铅笔盒,这难
道不是一种虚荣吗?(追求一个塑料铅笔盒,不仅是在维护自己的自尊,更是在维护台儿沟的自尊,表达了自己及家乡渴望摆脱贫穷的强烈愿望,因此铅笔盒不仅是一个铅笔盒,更是一种象征。
)
重点语言品读:解读塑料铅笔盒的内涵
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
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塑料铅笔盒:象征着知识文化,象征着现代文明。
总结:由此可看出香雪付出如此巨大的勇气去追求铅笔盒,其心理动力不仅来自于维护个人的自尊,更是为了维护整个台儿沟的尊严,还有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要求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
所以,这一举动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是满足虚荣心的表现。
(幻灯片展示)铁凝曾经说过,“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
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
三、升格阅读:香雪在本文中无疑是一位勇敢的追梦人,是美的化身。
从香雪在小说中出场的那一刻起,她的身上就透露着一种无法抗拒的美。
那么,请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这个追梦的
过程中,香雪什么时候身上美的光环最耀眼呢?(同学们自由回答,老师引导: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描写的那个部分自然是香雪最美的时候,即香雪下火车后。
)
同学们默读“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思考:这个部分写了香雪的什么,是怎样刻画的?(同学们回答)
环节一
分组活动: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结合上下文,分别朗读四段环境描写的语段:该怎么读,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的。
A.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
B.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C.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
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D.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环节二:学生朗读并总结
心路历程:害怕——不怕——犹豫——坚定
这种心理变化过程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来的?
环节三:品读正面描写心理的语段:
A.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
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
B.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
C.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
句式特点:利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直接描摹香雪的内心独白,逼真而富有感染力。
作者不愧为描摹美的高手,她运用环境烘托的手法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将这种美逐步推向了高潮。
一位追梦者经过了艰难的心路历程之后终于从恐惧怯弱中勇敢的走了出来,她化茧成蝶,翩然起舞于那温厚的大山中,演绎着一曲美的乐章,作者此时此刻,也按捺不住满腔的激情,发出了这样的赞美(同学们齐声朗读最后一个部分,并点名“哦”的朗读及含义。
)
总结: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位善良、纯洁、勇敢地追求梦想的女孩,塑造了一位极具审美价
值的艺术形象(板书:形象美),而且作者运用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的语言对香雪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环境烘托和内心独白的手法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在语言上,孙犁评价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
四、学以致用(时间允许,课堂完成;时间不允许,作为作业。
)
运用环境烘托和设问独白的手法,从心理描写的角度续写下面这段话。
她,走进了这个陌生的教室。
……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