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也要重视阅读说起阅读,人们只会想到语文、英语的阅读理解,不屑于数学的阅读,其实数学教学也离不开“阅读”。
数学教材是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而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强调:“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最为核心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
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他们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第一个环节。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好像只有语文学科才讲究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是和数字打交道的,根本无需这种能力。
其实不然,数学中的定理、概念表述都相当严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很难理解其中所包括的深刻内涵的。
数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数学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始终认为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殊不知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否则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读懂题目,谈何理解。
因此,数学教学同样需要阅读。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对数学教学中的阅读的几点理解和尝试。
一、数学阅读的重要性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一)、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经未来的文盲指的是不会学习的人,而会学习的前提就是会阅读。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包括语文阅读能力、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
随着数学知识问题化、生活化、社会化,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例如:某些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某股市走势图、某产业结构图等,都与数学学科密切相关。
因此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数学教师忽视。
从教师和家长的反馈来看,有些教师课讲得很精彩,重点难点突破方法得当,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除了部分后进生外,很大原因就是他们缺乏阅读的习惯,不会自学。
有的时候当问及某个知识点在那一章节讲过时,学生竟一脸茫然。
家长也经常跟教师反应,孩子做计算题还行,就是应用题不会分析。
有时候让学生把题目再读一遍,当读到一半时就会叫到:“喔,我知道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问题还是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
(二)、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意义1、数学阅读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
2、数学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数学语言水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语言的简洁性,数学阅读过程中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真正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3、数学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研究表明,导致一些学生逐渐对数学丧失信心和兴趣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助。
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由此可见,把阅读引进数学教学,让学生课前课后翻翻课本,是非常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
二、数学阅读的指导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有效的进行数学阅读呢?(一)、搭建平台,让学生能读1、课前阅读预习课前阅读教材,让学生自学预习。
预习时,学生要独立地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预习作业;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会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通过预习阅读,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那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那些内容自己难以理解。
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
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这样他们就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
长期坚持学生会尝到阅读预习对学习成绩提高帮助的甜头,从而养成阅读预习的习惯。
2、课堂阅读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完成以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教材的时间,让学生在再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订正自己课前预习完成的作用中的错误。
如果中下生还有不理解、不懂的地方,让他们在再阅读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提出来,教师可以及时解答,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内容,掌握新知,从而保证知识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有些教学内容,学生课前预习练习只能完成表面的计算,对于习题所揭示的规律性知识,他们往往难以发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去发现。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5练习一4:800÷2÷2 900÷3÷3 600÷3÷2800÷4 900÷9 600÷6这一题揭示的是a ÷b÷c=a÷(b×c)的除法的运算性质,学生就难以发现,必须教师去引导。
再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13练习二3:口算下面各题。
(1)18÷6 20÷4 42÷2 63÷3180÷6 200÷4 420÷2 630÷3(2)240÷2 360÷3 400÷4240÷4 360÷9 400÷5这一题(1)揭示的是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2)揭示的是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这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如果只当口算题一带而过,就说明教者没有认真专研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失去了一个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学习的好机会。
教材中这样的习题较多,这就要我们的教师做有心人,先自己要认真阅读教材,再引导学生的课堂阅读理解。
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精心布置课前预习阅读的要求,课堂有序引导归纳小结,学生再进行对教材的进一步阅读,做到真正理解,从而掌握知识。
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教师自身要首先重视数学阅读,学会数学阅读,才能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
3、课后阅读复习学生在复习时要查漏补缺,巩固所学,回味、反思、创新。
学生的课后阅读复习,能够发掘课本闪光的知识点,也能够结合知识点展开联想、思考,知其一而反其三,使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既能巩固所学知识也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欲,学生复习阅读课本的效果不容忽视。
通过课后阅读复习,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从别人所教给的知识“点”,结成“网”。
有了自己的开拓、发展,挖掘出新的东西。
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复习中,能够培养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进取求知的欲望。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会读1、以“读”理解古人推崇“好读书,不求甚解”,但作为数学的阅读则应该不理解不罢休。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通行证。
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咬文嚼字,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
如“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对于平行线的概念的理解关键的词语,“同一平面内”这是前提,“互相平行”告诉我们,平行是互相的,不是单开看的,两者互为条件又互为结果。
另外在解决问题时,阅读显得更为重要。
如: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这辆客车在甲乙两地之间往返一次要多少小时?往往有学生列成算式:400÷80。
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常常是初略地读题,忽略了“往返”这个词。
试想如果学生解决问题时,能抓住重点仔细多读,认识到“往返”也是一个要求,那么就不会出现上面的差错了。
像这样抓住数学关键的词、句来读,通过多读来理解,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读”质疑以“读”质疑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
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如: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推敲:(1)为什么说在除法里?乘法里行吗?(2)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还成立吗?(3)为什么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同时扩大或缩小不相同的倍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商的大小是否会变化?这样通过琢磨、推敲,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
再如:菜场里运来一批新鲜蔬菜,其中萝卜占这批蔬菜的1/2,青菜占35%,已知青菜比萝卜多450千克,这批蔬菜共多少千克?让学生边读边质疑:谁是谁的1/2?谁是谁的35%?谁是单位“1”?反复读使学生清楚地理顺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发展和培养。
3、以“读”比较以“读”比较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
边读边比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掌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后,出示这两类题目:(1)一辆汽车6小时行驶了7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2)从甲地到乙地,一辆汽车去时以每小时120千米的速度行了6小时,回来时每小时减速30千米,需要几小时?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反复读,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解题错误也随之减少。
(三)及时反馈,让学生享读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得到正常发展。
同样,在数学阅读活动中,教师及时到反馈学生的阅读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前者所述练习中隐含的规律性内容,有些优等生能够发现,那么就要大加表扬,树立榜样,让其他同学感到通过自己努力也能获取新知,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如此往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再则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及时反馈阅读信息,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数学阅读务实高效,不再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