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概述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概述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概述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最南端,马六甲海峡东口,赤道以北137公里,面积682.7平方公里,由新加坡岛和60余个小岛组成,总人口401.7万,其中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326万,华族人口约占77%。

新加坡属热带雨林气候,常年炎热,没有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一个难得的天然良港。

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没有腹地和缺乏自然资源。

1965年独立之初,新加坡政府面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

对此,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采取了走“工业化道路”的正确经济发展路线。

其经济发展经历了由独立初期时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经济。

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国家日益走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上升。

在1965年后的37年间(截止到2000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8%以上。

2002年人均GDP为37401新元(约合20887美元)。

如今,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

在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特别是遭遇今年全球经济普遍衰退的情况下,新加坡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思路,归纳起来,可称三大战略,既“高科技战略”、“中国战略”和“扩大腹地战略”。

新加坡政府在独立后的经济发展中,贯穿和实行了以下经济运行管理模式及理念:不折不扣地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并与世界经济挂钩;努力营造廉洁的政府运作环境;实行论功行赏制度;实行劳—资—政三方合作;牢固不破的公积金制度。

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同西方接轨。

首先,新加坡政府为解决国内就业,在实施工业化进程中,始终力求使自己的工业产品面向美、欧、日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实行西方的工业标准,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在金融、运输等服务行业采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
同或近似的作法,
二、建立高效廉洁高效政府。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新加坡采取一套较为合理的公务员激励制度,对犯有贪污行为的公务人员则施以重刑,从而建立了一个廉洁奉公的政府运行机制。

三、群众路线。

提倡全体新加坡公民就经济发展问题向政府献计献策(特别是在独立初期),对具有重大贡献的提案,政府予以重奖。

四、妥善处理劳资纠纷。

公民对政府政策不满而发生罢工罢市等是令西方国家政府较为头痛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大敌。

新加坡政府为妥善解决此类问题,建立了一套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政府主导型的劳—资—政合作协调体制。

其中典型的实例就是把全国大大小小的工会统一成一个“新加坡职工总会”,简称“职总”。

把全国绝大部分工薪阶层都吸纳为会员。

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将政府政策向其会员进行宣传,求得理解,涉及工人利益问题,统一向全国资方代表-新加坡雇主联合会进行交涉。

新加坡职总秘书长由政府不管部部长担任,从
而确定了政府与工会之间较为牢固的合作关系。

五、建立公积金制度。

为妥善解决公民住房、看病等关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问题,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套强制性的公积金制度,即任何企业在员工的薪金中,必须按照政府规定的公积金提取比率为员工配发公积金并将其存入员工固定的公积金户头。

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新加坡政府规定,雇主发给员工薪金时,要按照其薪金标准的20%由雇主配发公积金,连同扣除该员工薪金的20%一道(即员工薪金40%的金额),存入该员工公积金户头。

该员工可按照有关规定,在购房和看病以及子女教育等开支时使用公积金款项。

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基本保障了新加坡公民基本生活水准。

对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