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孟浩然古诗词里面的思想 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这在古代知识分子中是非常少见的。
在盛唐积 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中,他也有高远的志向, 孟浩然曾参加进士考试,有 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的壮语。
科场失 意,仍不愿放弃对功名的追求 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他曾数次干谒权 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样的愤慨与不平。
尽 自从孔子提出 三十而立”之说,后代之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便常把三 十岁时的成就看作了整个人生成败的一个标准。
对于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来说, 三十岁,无疑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
孟浩然也是如此,在诗中,他对自己 命运不偶的慨叹随处可见。
他曾几次感叹自己年逾而立,功名未成, 怜不调者,白首未登科” 士有不得志,凄凄吴楚间”孟浩然到晚年,在张 年岁独蹉跎”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壮图哀未立,斑白恨吾衰” 犹 不通”三十之后的诗人依然未能时来运转,悲苦的心境依旧,谁知书剑者, 管前途渺茫,他对功名仍念念不忘: 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 魏阙心常 无门,欲济无舟楫” 贵,渴望得到引荐,最终却一无所获。
因而常有 当世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鹄志”他不甘心生于盛世而无所作为 端居耻圣明”可另一方面,他又仕进 F 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谁能 在,金门诏不忘”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未能忘魏阙,空此滞秦稽” 俱怀鸿 粤余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九龄的幕府做了一段时间的幕僚,这既表明了他仕途的不得志,又表明了他
入仕追求的执着。
因而,孟浩然对功名的追求是终其一生的,他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除
了因受盛唐时期的社会风气影响而外,另一个原因便在于他有较坚定的儒家
云林颇同调”既严格地强调了自己的儒者身份,又为自己喜好山水、喜游
歌者,丘园一坚儒”之句。
如此明确地以儒者自许,正表明了在孟浩然的思
想中,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在孟浩然的诗集中,存有大量与佛教有关的诗。
概括起来,这些诗大致
孟浩然有幼闻无生理”之句,可见他较早地接触到了佛教。
但如前所述,
孟浩然有较坚定的儒家思想,一直都在追求入仕,即使一生失意,也没有真
正绝望过。
因此,尽管他与僧人们有较密切的交往,对高僧慧远等极为推崇, 孟浩然承继了六朝以来,士人喜谈佛理的传统,在他的诗中,尤其是在
师住其下,禅坐说无生”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一窥功德见,弥益
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送落花”之类。
在唱和性的诗作或直接写宗教仪
与僧人交往唱和的诗中,也时常夹杂玄理。
如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吾
家世重儒风。
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末躬”俨然以孟子后裔自居,强调自己
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写与僧人的交往,间杂说一些佛理;二是写游览佛寺。
思想。
孟浩然常以儒生自许,他在《书怀贻京邑故人》中说:惟先自邹鲁, 从小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
在《宿终南翠微寺》中,他又说:儒道虽异门, 佛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在《和宋大使北楼新亭》中,他还有欲识狂
但他并未把佛教作为自己的信仰。
式的诗作中,则更是要刻意显出他对佛理的了解,如在《陪姚使君题惠上人 房得青字》、《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两诗中,谈理的气味尤为浓厚。
但孟浩然大多数与佛教有关的诗,其目的仍不在谈佛理,他向往的是佛 家那种超凡脱俗而少机心的境界。
在孟诗中,鸥鸟形象多次出现, 他对世事人情的真诚企盼。
去除机心与去除尘念常是等同的。
的孟浩然,对佛教的喜好,在于它能使人去除尘念。
在孟浩然的诗中, 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而 尝读远公传,永 怀尘外踪”则似乎道出了诗人崇敬高僧的原因正在于他们的超脱尘俗,不像 他那样 栖栖复问津”,痛苦不堪。
孟浩然常称僧人为 静者”,其实也是在于 他们的远离尘俗。
孟浩然这些与佛教有关的诗,在内容上,还有一个特点即山水的内容始 常常想到隐逸山野。
即使不真正隐居,也常纵情山水、探幽揽胜以消解内心 苦闷,求得心理平衡。
孟浩然 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本有喜好自然山 水的天性,科场失意之后,观览山水更是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他 诗作的主要内容。
鸥”、欲知明灭意,朝夕海鸥驯”跃马非吾事,狎鸥真我心”。
作为一生不得 字一再出现,上人亦何闲,尘念俱已舍”、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愿 志而又有隐逸之心的诗人, 机息鸟无疑”既是孟浩然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 终占有重要的位置。
孔子说: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政成人 t 自理,机息鸟无疑”、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 风尘厌洛京” 尘”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静者”间徘徊。
他喜游佛寺,向往静者的生活,向往尘外之踪,其实也就只
能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消弥内心矛盾的方法而已。
甚至在《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游云门寺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中,诗人表现了自已对僧人的敬慕, 对隐居的向往,但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仍是一种仕途不得意的牢骚与悲
哀。
孟浩然与唐时其他文人一样,与儒、道、释三家皆有来往。
在他的诗中,
也有不少游道观、赠道士的诗。
这些诗表现的大多是他对于道士们采药炼丹、
自由无拘生活的向往。
对道家所宣扬的那种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的赞同。
当
然,也有借赠诗以发牢骚的时侯。
总的说来,道家对他的影响不如儒、佛两
家那样深。
孟浩然的诗,真率自然而少夸饰,即使在写一些与佛道有关的诗中,也
是很少谈及怪、力、舌L、神之类神秘性的东西,始终是平谈而自然的。
这固
然与诗人的诗作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从小所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密但积极入世的孟浩然在事实上是没能逃脱尘俗”的,他只是在尘俗”与
切的关系。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