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实录(全册)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实录(全册)

1古诗二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品读诗句,体会诗情(教学重点)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地倾听,当老师朗读的时候,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教师配合古筝乐曲,朗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生闭眼倾听,一副沉醉的模样。

)生1: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从松软的泥土里,悄悄地探出了脑袋。

生2:几只欢快的黄莺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舞着、歌唱着,那声音可真好听!生3:我还看到了柳树,这些柳树姑娘梳着长长的辫子,在风中摇动着。

师:是啊!有青青的小草、欢快的黄莺陪伴,有春风的吹拂,柳树怎能不迎风起舞呢?它还用自己碧绿柔长的柳枝轻轻地抚摸堤岸,难怪诗人说“拂堤杨柳”。

师:我们一起做个柳枝轻轻抚摸堤岸的动作好吗?(生边读诗边轻轻摆动手臂。

)师:在同学们做动作时,老师就在猜想,此时不光你们的手臂在舞动,你们的心也一定在舞动,对吗?生:(齐声欢呼)对!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一读这句诗。

生:(齐声诵读)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春天来了,乡村的田野上小草在悄悄地生长,天空中黄莺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它们好像都很欢畅。

岸边的杨柳碧绿柔长,在春风的吹拂下温柔地抚摸堤岸。

薄薄的春烟轻轻笼罩着春天的美好景物。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由得感叹——生:(再次齐声诵读,感情比上一次更充沛)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我忍不住感叹,啊!春光——生1:真美啊!生2:真迷人啊!生3:真让人陶醉啊!师: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和杨柳一同陶醉吧!生:(配乐齐声诵读)拂堤杨柳醉春烟。

赏析:《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春天景色的名篇,它的“春之景”和“童之乐”两个场景,人景交融,极具画面感。

本教学设计片段,教师充分关注到这一点,借助画面的直观作用化解了古诗理解的难点。

首先,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配以柔美的古筝曲,将学生的视觉印象引向二月的乡村。

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

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交流。

如果说学生个体的想象是片面的、零散的,那么,相互交流就能够将这些片面的、零散的画面编织成一个整体,教师适时的总结、点拨,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此时,学生对古诗画面有了完整而深刻的感知。

最后,教师又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体会画面情感,在声声诵读中,促进了学生对画面内容的进一步感知,又为学生的情感提供了“宣泄”的机会。

再好的文字也不如直观可感的画面。

让古诗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充满色彩的画卷,让可爱的学生在其中自由自在地畅想,让古诗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2找春天名师教学片段实录◆把握文本语言范式,促进迁移运用(教学重点)师:“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多么生动的想象啊!同学们也能学着说一说吗?生: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那是春天的发卡吧?师:你说得真好,一点儿也不比作者差。

大家把掌声送给她。

生1:柳枝随风摆动,那是春天的长发吧?生2:风儿轻轻地吹着,那是春天的小手吧?生3:小雨轻轻地下着,那是春天薄薄的纱衣吧?师: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多么美丽的句子呀!其实我们还可以再大胆一些,使我们的想象更有创意,也可以把句子的形式改一改。

生1:迎春花是春天心爱的小喇叭。

生2:你看,小燕子穿着晚礼服在天空中飞舞,它是春天的使者。

生3:长长的柳枝垂到河里,那是柳树姐姐在和小鱼谈心呢。

师:老师真佩服我们班的小诗人们,春天已经不知不觉走进我们的心中。

作者眼中的春天是害羞的,你们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生:我觉得春天是彩色的。

你看,桃花是粉红色的,梨花是白色的,迎春花是黄色的,山茶花是红色的,还有小草、小树是绿色的。

师:你眼中的春天真是色彩斑斓。

生:我觉得春天是个美丽的姑娘,穿着花衣裳和绿裙子,走路婀娜多姿。

师:多么有诗意的句子呀!你真会想象。

生:我可以朗读自己写的小诗吗?师:当然可以。

生1:春天来了!她在刚睡醒的小草里,在穿着新衣的小树里;她在已经变暖的江水里,在和煦的春风里……生2:春天来了!她在柳枝上荡,在田野里长,在小树上摇,在小燕子嘴里叫……赏析: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教学设计。

其一,通过想象或者联想把学生的思维从课文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春天里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活脱脱地展现在了学生思维的屏幕上,营造了课文描写的意境,也使学生获得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样的教学必然会让学生学得情趣盎然、了然于胸。

其二,将想象诉诸一句句富有诗意的语言中。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很多专家都大声呼吁,语文课要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的语文课堂,让文本语言得以“增值”,让语言能力得以提升。

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基于文本的典范语言,引导学生仿说,同时又跳出课文语言,让学生转换句子形式,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3开满鲜花的小路名师教学片段实录◆创设情境,体会情感(教学重点)师:看到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小动物们乐坏了!可是,大家都在猜想,到底是谁种的花呢?生1:我觉得路上的花不是种的,是风娃娃把花园里的花种子吹到了小路上,小路上就长满了鲜花。

生2:我觉得,花都种在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上,一定是松鼠太太种的,她做了好事,不想让大家知道。

师:同学们说得都挺有道理,到底是谁种的花呢?光猜测还不行,我们得仔细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找一找线索。

小侦探们,赶紧行动吧!(学生仔细读书,搜索答案,目光格外专注。

)生:老师,我找到了,花是鼹鼠先生种的,是长颈鹿大叔给他寄的花籽。

师:(惊讶)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因为松鼠太太说:“我知道了,去年长颈鹿大叔寄给你的是花籽。

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所以,鼹鼠先生得到花籽,就种在路上了。

生1:老师,他说得对,鼹鼠先生回家后打开包裹,看见一堆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就是花籽,我见过花籽,和课文中描写的一样。

生2:老师,我有不同的想法,虽然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邮寄的是花籽,但是,不是鼹鼠先生把花籽种在小路上的。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证据了吗?生:我在课文中找到这样一段话:“原来,包裹破了,里面的东西不见了。

看来都漏在来时的路上啦!鼹鼠先生很懊丧。

”这说明,花籽不是鼹鼠先生种的,而是包裹破了,花籽撒在路上的。

师:(频频点头)哦,原来是这样!其他的小侦探们,你们还有需要补充的证据吗?生1:老师,我有证据。

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他回家后打开包裹,看见一堆小颗粒,可认不出是什么东西。

”鼹鼠先生根本不知道那是花籽,怎么会种花籽呢?生2:老师,我也找到了。

当春天来了,鼹鼠先生去松鼠太太家时,看见了鲜花,他也很惊讶。

而且刺猬太太和狐狸太太问他这些花是谁种的的时候,他说“我不知道”。

师:感谢小侦探们的慧眼,我们终于从课文中找到了有力的证据。

那么,现在,谁来总结观点,清楚地告诉大家,到底是谁种的花呢?生:我来总结。

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了花籽,但是包裹破了,花籽都撒在了路上,结果第二年春天,小路上就长满了鲜花。

赏析:一、追求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应该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置身于与教材、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师生共同经历,共同成长。

此片段,教师没有随意打断孩子们不正确的发言,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读课文,到文中找“证据”,当学生的目光一步步贴近文本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正一步步得以完善。

二、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随着“侦探查证据活动”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鼹鼠先生偶然的一个失误带来的意想不到的那种快乐。

这种体验是深刻的,是真切的,是融合在学生感知力基础上的。

4邓(dènɡ)小平爷爷植树名师教学片段实录◆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教学重点)师:课文是怎样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生读文画句,交流汇报。

师出示重点的三组句子)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组句子,你从这个句子中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句1: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

)生:邓小平爷爷做事不三心二意,坚持到底。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生:因为邓小平爷爷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他已经很累了,别人让他休息,他还不肯休息。

师:对呀!邓爷爷当时已经是83岁高龄的老人了,还坚持植树,多么叫人敬佩呀!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生:我从“兴致勃勃”这个词语中知道了邓爷爷非常喜欢植树。

师:你很会学习,能抓住“兴致勃勃”这个词语谈自己的感受。

在生活中,你对哪些事情非常感兴趣?生1:我对看书很感兴趣。

生2:我非常喜欢看电视。

师:是呀,那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的状态是“兴致勃勃”的。

联系生活实际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请你用“兴致勃勃”造个句子吧。

生1:我兴致勃勃地去图书馆。

生2:我和爸爸兴致勃勃地来到湖边钓鱼。

师:读读下面的句子,相信你会对邓爷爷多一份敬意。

(课件出示句2:一个树坑挖好了。

邓爷爷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

)(生自由读句子,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生1:邓爷爷把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说明他很爱护小树苗。

生2:邓爷爷是在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后才栽种的,说明他很认真。

师:你知道“茁壮”是什么意思吗?生:就是很强壮的意思。

师:你给“茁壮”找到了一个近义词,你真了不起!近义换词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

你知道“茁壮”是什么样子吗?生:笔直的,像战士一样。

师:你是联系后边的内容知道的,是吗?生:是。

师:看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使我们深入地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的方法可真多!句子中有很多描写邓爷爷植树的动词,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生1:我找到了“挖”“移”“挥”。

生2:我给他补充,动词还有“挑选”“填”。

师:这里的“移”可不可以换成“放”呢?我们做一做“移”的动作,再做一做“放”的动作来感受感受。

(生分别做“移树苗”和“放树苗”的动作)生1:“移”的动作很轻。

生2:“移”说明邓爷爷非常小心,很爱护小树苗。

师:是呀!作者对动词的使用是多么准确呀!请你用以上几个动词说一说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

(同桌互相练习,一人做动作,一人口述邓爷爷植树的过程。

)师:邓爷爷先挑选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再小心地移入树坑,他是那么认真,那么爱护小柏树,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师:最令人感动的是下一组句子,赶紧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吧。

(课件出示句3: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生1:邓爷爷走上前把树苗扶正,他要把树栽得很直。

生2:邓爷爷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说明他在认真地观察。

生3:他仔细看看,才发现树苗不很直,说明小树苗只是歪了一点点,可是他却说:“不行,不行!”师:你知道邓爷爷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生1:小树栽的时候不直,长大了就更不直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