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事迹材料

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事迹材料

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事迹材料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事迹材料***同志,男,1956年8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宁安市人事局党组书记、局长、编办主任职务。

他立足人事、编制工作岗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全局提出了提供一流的服务,创造一流的业绩的目标,突出服务功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了人事部门的职能作用,创新了人事人才工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得到上级人事部门和宁安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认可。

他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多次被政府授予嘉奖和记三等功奖励,被牡丹江市人事局授予人事编制工作先进个人。

在他的领导下,宁安市人事局连年被评为双优、双评最佳单位、目标治理优胜单位、宁安市先进党支部,牡丹江市人事编制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被省人事厅授予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先进集体。

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他思想解放,超前意识和改革意识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事人才工作新思路、新方法,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开展人事人才工作,积极推进全面化小康建设步伐,实现了人事工作的三个转变。

一是主动调研,出台政策。

他带领班子成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挖掘宁安各种优越条件,拟定了《宁安市关于引进、稳定、培养人才的暂行规定》、《宁安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宁安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推进落实,他还针对几个文件制定了《实施细则》,提请市政府每年拨专款50万元建立了《宁安市人才发展基金》,构筑了一个引进、稳定人才的优良政策环境。

二是,大力引进人才,优化人才配置。

他以人才中心为依托,协调资金10余万元,建起了宁安市人才网站完善了人才中心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网站发布本市人才供需信息、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利用人才市场,年均召开人才交流会24次,引进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仅201X年进站交流人才1200人,对接成功145人,引进各类人才175人,引进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52人,交流出去人才150人。

他还每季走访本市确定的17户封闭式运行企业和重点乡镇企业,了解人才、技术需求,走出去访求人才,盘活现有人才存量,201X年向企事业人才70名。

三是,以立市骨干企业和具有龙头拉动作用的农业产业为重点开展引智工作。

近年来,引进日本、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的25名专家,指导工农业生产,为宁安市镜泊湖糖业公司引进丹麦蒸糖技术、原材料二次利用、环保改造等八个综合配套政策,全年增收120万元,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为渤海镇江西村引进了日本水稻品种超稀植绿色生产技术,201X 年被国家外专局挂牌命名为全国农业引智成果无公害优质米生产基地,成为全国仅有的40个农业引智项目之一,提升了稻米品牌,为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是,他着眼于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建立了市、乡、村三级集教学、培训、示范一体的培训体系,开创了五抓的乡土人才工作经验,乡土人才开发工作扎实,培育了一支雄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全市拥有各类乡土人才4,889人。

牡丹江市人事局在宁安召开了乡土人才开发现场会,推广交流了宁安市的经验和做法。

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事迹材料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注重调查研究工作,力求工作切实可行。

为推进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抢前抓早启动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突出一个实字。

他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在具体把握本市各种情况基础上,先后到试点县、市学习经验,制定了切合本市的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精心操作,稳妥实施,精简乡镇行政编制2 5,127名;精简乡镇事业编制30,100名;压缩乡镇领导职数,12个乡镇都按5职配备领导职数,全市乡镇党政领导职数由122人,精简到60职,精简51,减少62职。

为突出一个实字,他协同教育局认真研究制定改革政策,严格把关,全面实行岗位竞聘,组织申请病退人员,进行封闭式异地体检,组织专家鉴定委员会集体鉴定,并请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把结果公示,使人心信服,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由4078人,精简至3388人,精简690人,精简比例17,精简彻底,运行平稳,效果好。

二是积极主动,超前工作。

在2001年党政机构改革后,积极探索了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他采用系统推进,行业突破的办法,选取建设系统、宁安宾馆等不同的事业单位类型,探索不同事业单位改革办法,对市政工程处、拆迁安置办;小区供热站,房产处等单位,分流安置91名富余人员;为全面开展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积累了经验。

三是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努力规范行政行为。

通过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211项减到268项,减少了77.8,超过了省市要求50的近28个百分点。

采取公示、文件规范、成立专门监督机构,有效防止了反弹。

三、强化服务,从严治局他把建设一流的班子,造就一流的队伍,创建五型机关为目标。

制定机关干部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考评结果实行四挂勾,不仅提高了治理水平,而且也克服了过去那种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形成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比、学、赶、帮、超的工作局面。

坚持深入开展双评、双优活动和创文明机关,争当好公仆活动,规范文明办公言行,实行政务公开,透明服务,形成了办事程序一看就清楚,热心服务一办就满足的文明机关氛围。

狠抓廉政建设,积极转变作风,实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六项规章制度,制定明晰的内部办事流程,强化内约机制,在整顿作风上出重拳,提出谁砸了人事局的牌子,人事局就砸谁的饭碗子,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建成了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工作高效,服务优良的政府机关,树立了良好的机关形象,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宁安市人事局连续三年在双优、双评活动和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中被评为第一名。

四、严于律已,心系群众他带头执行廉政准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干部任免、岗位轮换、评先选优、财务支出等事宜上都通过班子会集体研究决定。

不搞一言堂、家长制,带头执行政策,按程序办事,不干预下级工作,坚持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不循私情,积极维护党的政策严厉性,敢于抵制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他廉洁自律意识强,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从小事做起,拒腐蚀永不沾,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的的威望。

体贴干部,关心群众疾苦,经常深入老干部和贫困户中问寒问暖,解决实际困难。

他以落实项目,资金扶持,开展治本性扶贫,几年来,先后帮助下岗职工李广成、贫困群众许志波等5位贫困户脱贫。

为下岗职工李广成贷款5000元,发展养羊业,在技术和资金上经过连续2年扶持,年收入达7000元,使其从根本上脱贫。

***同志连续三年被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连续二年被评为市、县二级扶贫解困先进个人。

附送:人才工作加速争当县域经济排头兵的思考人才工作加速争当县域经济排头兵的思考江苏省委提出了“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的重大战略,仪征市委结合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了“争当宁镇扬经济板块的县域排头兵”的奋斗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全面加强县域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速各类优秀人才向经济发展一线集聚,至关重要。

为此,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更加开放的观念尊重人才。

要在全社会强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的观念。

广泛开展人才宣传工作,通过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组织“人才工作巡礼”活动等形式,全面总结近年来全市人才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深入宣传人才工作的有关形势和政策等。

在仪征电视台、《仪征信息》、《仪征人才网》等媒体上开辟“优秀人才事迹介绍”专栏,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

切实关心各类人才的进步和成长,为他们创新创业搭建舞台,提供空间。

深入开展“十佳创新之星”和“优秀创业人才”评选活动,加大表彰和奖励的力度,确保各类优秀人才政治上受表彰、经济上有奖励、舆论上有地位、待遇上有落实,使人才价值得到肯定和认可,努力营造出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认真执行《仪征市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暂行办法》,及时发放《仪征市特聘工作证》,落实人才在仪征工作、创业、居住、生活等相关政策待遇。

修订完善《仪征市人才引进及奖励办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选拔机制和生活保障机制,重奖为仪征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二是坚持以更加开阔的视角引进优秀人才。

主动顺应沿江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力争把仪征建设成为苏中地区重要的聚才“磁场”。

XX年将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紧缺人才作为人才引进的首要任务,结合高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网上招聘等形式,注重引进支柱产业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其中:石油化工150人、汽车及零部件110人、船舶制造60人、高新技术30人,为主导产业加速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把领域里、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引到仪征,切实提高仪征产业层次。

深入实施“人才项目采购工程”,坚持以项目带人才、以人才引项目,为持有科技成果、开发项目来仪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平台。

采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实施重大项目合作等灵活方式,主动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借脑”、“借智”,吸引市外优秀人才为仪征经济发展贡献才智。

借助经济手段、政策激励等措施,通过“假日博士”、“双休日研究生”等灵活方式,引进一批“候鸟型”、“季节型”高级人才,使他们定期来仪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扩充人才容量,XX年力争引进各类人才1100人;加大柔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技术攻关、企业顾问、短期聘用、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柔性人才150人、各类成熟人才100人,尤其要注重吸引仪征籍优秀人才回乡创业。

三是坚持以更加超前的意识培养各类人才。

全力打造专业技术人才。

XX年举办10期专业技术培训和专题研讨会,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脱产培训不少于72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40学时,确保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率达80%以上。

参与省机械汽车行业“313人才工程”、教育行业“青蓝工程”、建筑行业“当代鲁班人才工程”等重点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实施“510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在5个行业各培养10名紧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加强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中专及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在石油化工、机械汽车、船舶制造等主导产业实施“学历提升教育工程”。

精心锤炼经营管理人才。

成立“仪征企业家协会”,举办“企业家论坛”,打造优秀企业家群体。

举办工商管理专业班、经济管理大专和本科班、法律本科班。

引进清华大学“远程学堂”教育,在全市设立15个左右教学点,每年引导20家规模以上企业800人到1000人参训。

在“仪征市干部培训网”开展“企业班组长系列培训”、“中小企业管理与创新”等培训。

加快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重点在机电一体化、电工电子、汽车制造与维修、化工、建筑、现代服务等专业实施高级技工培养计划,XX年培养技师150名、高级技师10名;培养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的5年制“双证生”1800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