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相关的基本概念
包气带--指地表面至潜水水面间的岩土层。在包气 带岩土空隙中,由非饱和状态的重力水(即土壤水)和 空气充满,故包气带又称非饱和带。
含水层--指潜水水面以下、充满饱和重力水、空隙 率较高且渗透性较强的岩层,或者说是指能够透过并 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故含水层又称饱和带或饱水 带。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相关的基本概念
地下水--赋存在地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 力水。
潜水--赋存在地表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 直接受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且具有自由水面的 地下水。
承压水--赋存在潜水以下、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 间与当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没有直接补排关系且 具有承压性质的各含水层组内的地下水。
三、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 准备工作
三、准备工作
1、确定评价区域
评价区域,可以是全国、某一流域 、某 一行政区划,也可以是某一平原区或某一 特定的区域. 评价区域必须具有准确的边界线
三、准备工作
2、确定成图比例尺
成图比例尺是根据评价区域的大小和评 价成果的精度要求确定的。 评价成果的精度要求,用允许误差表示。 提交成果的精度分A、B、C、D、E五级 各级精度的要求及适用范围
•相关的基本概念
地下水可开采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 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 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 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 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并符合现行法规 规定的前提下,从水文地质单元或评价区域内能够 取得的地下水资源量。
三、准备工作
3.估计评价工作量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量,采用工日表 示,评价工作量包括全部工作程序中各 项工作的工作量
4.组建专门的技术工作班子和做出明 确的工作责任分工
三、准备工作
5.绘制工作底图
工作底图的比例尺及需要标出的内容
6.选择评价代表年
评价代表年是指一个评价时间段,一般 采用靠近开展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年份之前 的年份或年段,最好选择包含丰、平、枯 三种不同代表时段在内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开采条件——指含水层组的埋深、岩性结构特征和厚度, 单井单位涌水量(即:单井、单位水位降深、单位时间 的出水量,单位:m3/h.m)是衡量开采条件的重要指 标
补给条件——指包气带、含水层组及弱透水层的岩性结 构特征和厚度。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条件系指包气带的岩 性结构特征和厚度等。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相关的基本概念
浅层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浅、由潜水及与当地潜水具 有较密切水力联系的弱承压水组成的地下水。
深层承压水--埋深相对较深、与当地潜水没有直接水 力联系的地下水,或者说是赋存于浅层地下水含水层以 下的承压水。
地下水资源量--指地下水中参与现代水循环且可以更 新的动态水量(不含井灌回归补给量)。
四、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
四、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
收集和分析整理步骤
1、地形地貌、植被、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 征等资料 2、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 3.评价代表年期间逐年的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资料 4.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状况 5.引灌资料
修建地下水库
开采方式
水源地或引水管道
单一结构潜水
>20 >50 >5000 限制开采区
分散取水
潜水与承压 水交替带
0~20 30~60 3000~5000
调蓄开采区 水源地与分 散取水结合
控制地下水位(m) 用途
各种用途
潜水埋深<3~5 城市工业用水为主 各种用途
冲积平原(Ⅲ)
潜水与多层结构的承压水 1~5 10~20
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工作的程序
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2、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评价类型区划分及均衡计算区的确定 4、水文地质参数率定 5、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源自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程序
6、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7、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8、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9、评价成果的表达
→→ →
→→
→
基岩 泉水
→ →
→ →
→
→
机井
→→→
→
→ →
→ 断层 地下水位线 地下水流向
山前冲洪积扇(Ⅱ)
地貌单元
山区(Ⅰ)
冲洪积扇 中上部(Ⅱ1)
扇缘潜水溢 出带(Ⅱ2)
含水层性质
单一结构潜水
水位埋深(m) 渗透系数(m/d) 单井出水量(m3/d) 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
1~30 >50 >5000
1500~3000 调控开采区 集中分片和分散取水
潜水埋深<3~4 农业用水为主
绿洲与沙漠 过渡带(Ⅳ)
多层结构 的承压水
3~5 1~5 500~1500 禁止开采区
潜水埋深<4~5
上海市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主要成果
1、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 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 2、总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 采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文字报告
径流条件——指含水层、隔水层的岩性和厚度以及地下 水水力坡度等。
排泄条件——指包气带岩性和地下水埋深以及含水层与
高程(m)
一级引水渠首 地下防渗墙
→
→
→
→ → → → →→→→→ →→ → →→→
→
卵砾石 砂砾石 粘性土
地下暗管 二级引水渠首
三级引水渠首 地下水垂向补给
地下水垂向排泄
→ → → → → → → → →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相关的基本概念
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分 布规律,地下含水层类型、分布及富水性,地下 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地下水动态特征与 地下水化学特征等。
水文地质单元——指具有相同或相似水文地质条 件和统一边界的地下水系统。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相关的基本概念
隔水层 --是指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 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或者定义为潜水水 位以下、充满饱和重力水、空隙率较低且渗透性 较弱的岩层,又可笼统地称为弱透水层。
地下水埋深--指地表面至地下水水面间的距离。
地下水水位——指地下水水面的高程。 岩性——指岩土名称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