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摘要: 从农民工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已经成为城市里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业主体。
虽然近年国家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管理服务政策的调整,使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得到改善, 但城乡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依然存在,使农民工在就业中遭遇歧视。
这不仅在短期内损害农民工的权益, 而且从长远来看也有碍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更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
因此,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 给农民工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机会, 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就业歧视合法权益绪论:当前在我国的就业环境之中,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就业其实问题。
就业歧视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分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的小康,必须实施一些必要的措施改变农民工在就业中的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使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
1、农民工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农民工和城市城市化建设和农民工进城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城市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农民工进城是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器。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市场供求关系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商品流通中的城乡界限已经不复存在,这样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我们应当不失时机的顺应潮流,趁势而上,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农民工进城的良性互动。
当农民工走进城市,在建筑工地和城郊安营扎寨时,农民工和城市人的矛盾也日益增多。
有某种优越感的城市人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惯性,便出现了限制、排斥、歧视、刁难甚至坑害农民工的现象,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受到侵犯。
目前的城市结构对城市农民工的包容是有限度的,所以再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户籍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2)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虽然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有很多的矛盾,但是农民工对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付出却也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农民工的分化,也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所致,农民工进入城市,参和城市的各项经济建设,带来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农民工是城市化建设的生力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千记得农民工从土地中束缚解脱出来,今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从事各行各业的劳动,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直接重要的作用,而农民工的各种待遇称得上是成本低,效率高。
城市居民越来越感觉到生活离不开农民工。
农民工进程把许多劳动强度大、累、脏、险、差的活都揽了下来。
城市的卫生、建筑行业、日常生活的供应、农贸市场、运输、服务行业及工业领域等,农民工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也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的进程及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活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对城市化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楼的耸起,城市的卫生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活的变化,城市公共设施的改善,城市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增加,所有这些城里人引以自豪的事情都离不开农民工,离不开农民工做出的成绩。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伟大产物,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力量,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参和者和建设者。
农民工对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做出了巨大的不可忽视的贡献,为城市的各项生活、经济建设等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2、关于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相关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还有政府部门对农民工的关注度也大幅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关注。
关于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理论分析,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歧视理论对于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解释力不强,其原因在于,歧视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而农民工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就已经被歧视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是由于制度性因素;垄断也并非是在竞争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而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西方劳动经济学所说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本质上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而纠正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由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
然而,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市场失灵,而是由于政府失灵所致,是长久以来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基于特定时期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地方各级政府出于种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目的,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在维护了一部分人利益和特权的同时,严重损害了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利益。
保护城市居民的就业,是对农民工实行就业歧视的重要理由。
城市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关系,正在由互补走向竞争。
目前,这种竞争主要发生在低技能、低进入“门槛”的岗位,但从发展趋势看,外来劳动力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或人才)流动的增多,将使其对本地劳动力市场的“挤压”日益扩散。
农民工不会对一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城镇劳动力产生替代关系,相反,从动态看,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农民工还会促进其就业。
中国城市中被农民工替代的岗位数占城市本地劳动力的7.2%,占农民工总量的33.6%;农民工和城市本地劳动力之间高度互补、小幅替代,并且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间的替代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就业替代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性别歧视加重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
外来民工并非在所有的岗位上都和下岗工人存在竞争关系,对于下岗工人不愿干的工作,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是补缺关系。
在农民工和下岗工人都愿意干的情况下,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驱逐民工并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会使得城市劳动者的就业量按比例增加,城市政府的歧视政策是以大量农民工就业机会的丧失来换取城市工人就业量的少量增加。
从家庭制约视角来透视城市工人不愿意从事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这一现象,认为农民工和城市工人面临的家庭制约不同,是导致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在就业行为上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城市政府在农民工和城市工人之间实施的歧视性就业政策是错误的干预行为,城市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施行政府干预。
农民工和城市就业人口在城市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即零替代关系和替代关系。
在零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人口就业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会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在替代关系下,农民工就业歧视将会增加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量,但它是以农民工就业机会的更多丧失为代价的,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虑,这种歧视性的结果将使整个社会的总就业量下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城市就业人口能否充分就业,并不取决于农民工的存在和否,以及数量的多少。
农民工就业歧视对降低城市就业人口失业率无实质性帮助,也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其结果得不偿失。
城市在外来劳动力问题上面临两难选择,因为外来劳动力对城市的贡献和对城市就业岗位的挤占可能同时存在。
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政策可能导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更有悖于社会公平;外来劳动力就业应主要靠市场调节,地方政府应为外来劳动力就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3、我国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虽然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已然很严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已然很突出。
(1)农民工现阶段的就业现状农民工是新兴的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
这一群体文化程度相对低,一般从事重、脏、累、险的工作,劳动条件差,工伤事故的发生率比较高,且一旦发生就会比较严重。
据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
首先农民工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维权意识不强,经常是被动地接受雇主的许多不合法的要求,使得许多雇主依然千方百计逃避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劳动强度、报酬和工伤处理办法全凭雇主单方来决定。
而一旦出现工伤事故,雇主就可以推卸责任。
此外不少雇主为了压缩成本,不给农民工提供必要的保护及安全措施,这使得农民工面临极大的安全风险。
其次是安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不高。
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之前从事的是一些危险性较小的简单农活,使得他们对于工业生产的安全重视不够甚至是漠视,从而频繁导致工伤事故发生。
最后是农民工的就业行业风险性巨大。
由于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有限,劳动技能不高,所以一般在像建筑业这样风险性较高的行业就业,从而使得农民工成为工伤事故的主要受害群体。
(2)存在的问题农民工群体虽然庞大,但缺乏组织,是一个弱势群体,存在着许多就业歧视问题(一)就业机会歧视农民工因为身份或户籍等非相关因素而导致平等就业机会受到损害在我国城市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是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叫做初级劳动力市场,这是属于城市人的;另一个是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福利低劣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叫做次级劳动力市场,这是属于农民工的。
着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是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叫做初级劳动力市场,这是属于城市人的;另一个是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福利低劣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叫做次级劳动力市场,这是属于农民工的二元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使得农民工无法取得和城市人同等的劳动资格城市人所从事的工作,农民工不是不能干,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而不被允许因此,农民工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而次级劳动力市场上又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而使劳动力供大于求所以农民工随时面临被解雇的命运,就业状况极不稳定同时许多城市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业和工种限制采取先城后乡的就业政策等哈耶兹曾指出,在市场经济中,应保护自然的不平等,消除人为的不平等,具体到农民工就业,被选择的标准不应该是人为制定的带有歧视性的政策,可惜的是农民工由于户籍制度和农民身份,无法自由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即使被接纳,也只能被限制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脏险苦累毒岗位中。
(二)就业待遇歧视农民工因身份或户籍等因素的限制被迫接受低工资或同工不同酬的待遇,有的甚至被拖欠工资和克扣工资,工资待遇歧视,是目前表现最多的歧视,通常表现为具有相同生产能力的工人获得不同的劳动报酬,其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工资低,二是同工不同酬,三是私营企业主故意克扣拖欠农民工的工资。
(三)就业保障歧视在农民工和企业雇主之间,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和项目都是缺位的,从而导致了绝大多数农民工就业时和雇主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所以不能享受城市工人所拥有的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权益,而且还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以至于出现工伤事故也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3)原因分析农民工就业歧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时,不能单从一个方面进行,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