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谁不喜欢生活中多一些开心和欢笑?它是咖啡里加的糖,是锦上添的花,甚至是雪中送的碳。
幽默风趣的人也往往备受人们欢迎,他们善于观察,心态乐观,谈吐自然,处处表现着一种涵养,一种风采,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
幽默风趣不是滑稽逗乐、庸俗戏谑,而是蕴含着智慧,表现着情操。
莎士比亚曾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也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活跃生活气氛,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杨氏之子面对故意逗弄自己的客人,巧妙应对,展现出高超的说话艺术;五根普普通通的手指,经丰子恺先生的风趣介绍,立即活灵活现,变成了我们一个个可爱的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发现,然而这发现经费奥多罗夫生动的讲述,竟变得那么有趣、动人。
语言就是这么奇妙,它给我们的生活着色,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情趣。
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幽默和风趣”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旨在通过对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的阅读,感受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留心其对话的巧妙和叙述的风趣,充分领略语言艺术的魅力。
21 杨氏之子目标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进一步认识文言文。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翻译课文。
2.通过朗读品悟“未闻”“应声答曰”等词语,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3.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能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对话的幽默风趣,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慧与人沟通。
课时安排2课时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课件出示故事,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幽默。
(课件出示故事。
)有一天,周总理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都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周总理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
”这位以导语:同学们,周总理的回答巧妙吗?(巧妙。
)从这巧妙、机智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智慧。
)是啊,周总理的智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上,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同学们,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杨氏之子》,从一个九岁孩子的话语中去感受一下语言的魅力吧!2.板书课题,提出质疑。
(板书:杨氏之子。
)思考:题目是什么意思?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杨家的孩子有多大?在他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个故事除了写杨氏之子,还写了谁?……)3.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宗室,袭临川王,曾任兖(yǎn)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文辞虽不多,足为家室之表。
他招聚才学之士,远近必至。
其著作有《世说新语》10卷,《徐州先贤传》10卷,《幽冥录》30卷,《文集》8卷,《小说》10卷。
《世说新语》由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
主要记载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虽有标榜名士风度、崇尚清谈等消极因素,但也有一些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残暴奢淫、表彰美德懿行的记述。
其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
二、读通课文,扫清障碍1.引导学生读课文,注意字音,尽量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注意多音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读,老师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禽”是前鼻音的字,读“qín”,不读“qínɡ”。
(2)出示多音字,学生读,老师正音。
为→(wéi)为难习以为常;(wèi)为何为民请命应→(yīnɡ)应该应有尽有;(yìnɡ)答应应运而生答→(dā)答言答应;(dá)答案报答明确:文中“为设果”中的“为”应读“wèi”;“应声答曰”中的“应”读“yìnɡ”,“答”读“dá”。
(3)教师讲解识记、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并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3.播放朗读动画,欣赏课文。
学生边欣赏,边标出停顿。
明确: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学生自由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后,同桌互读。
明确: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智答客人问话的事。
人物个性鲜明,语言风趣幽默。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把握好重音,这是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本文还要注意人物语言的变化:孔君平的话,要用肯定的语气读,带有逗趣的味道;孩子的话,要用反问的语气读,语调轻快。
5.采用分角色、分组、齐读等方式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理解意思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明确:①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②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③子:儿子。
④甚:很,非常。
⑤惠:同“慧”,智慧。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明确:①诣:拜访。
②其:他的,这里指杨氏之子的。
③乃:就,于是。
④呼:喊,叫。
(3)为设果,果有杨梅。
明确:①为:给。
②设:摆设,摆放。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明确:①以:来。
②示:给……看。
③曰:说。
④此:这。
⑤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明确:①应声:指随着声音。
形容快速、马上。
②未闻:没有听说。
未,没有。
闻,听。
③夫子家禽:您家的鸟。
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引导学生翻译全文。
(1)先让学生一句句翻译,同桌互相交流。
(2)老师指出错误,肯定正确的。
只要句子通顺,意思正确即可。
翻译示例: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采用指名读、齐读、小组竞赛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和翻译。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划分了朗读节奏,并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翻译了全文,初步感受了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
课堂上,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慧与人沟通。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词。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非常。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就,于是。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说。
这。
没有听说。
二、重点研读,感受人物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明确:课文是围绕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杨氏之子是一个懂礼貌、机智聪明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人。
表现在:①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②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回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从“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一词可以感受到。
③能听懂言外之意。
3.拓展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说话的技巧。
(1)为什么孔君平单单指着杨梅说,而不是指着其他水果说?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预设:抓住“杨梅”及“杨氏子”来思考,理解孔君平所说的话,进而把握其言外之意。
明确: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于是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言外之意是,孩子姓杨,水果叫杨梅,杨梅和杨家就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而且还显得亲切。
(2)那么,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吗?预设:找出文中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体会他的话中的深意。
明确:孩子听懂了,而且不假思索地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也拿孔君平的“姓”和孔雀联系起来反驳。
过渡: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回应了孔君平。
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怎么回答他?比较下面几种不同的回答,你认为哪种回答好?为什么?(课件出示。
)明确:很显然第①种好。
因为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
更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拓展练说:如果来访的客人不姓孔,而是其他的姓,你会说一句吗?示例: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小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小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
”马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小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小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
”……4.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