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昌市西湖区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南昌市西湖区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南昌市西湖区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20分) (共4题;共20分)1. (4.0分) (2017九上·龙海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是感情的shèn ① (A、渗;B、湛)透,是思想的火花,是理想的光辉,是智慧的结晶。

从诗三百、离骚的源头,到乐府民歌,再到瑰②(A、guì;B、guī)丽宏伟的唐诗宋词,以至现代的新诗、散文诗,诗人们以其幽微的洞察力、【甲】(A、愁肠百结 B、悲天悯人)的情愫、妙笔生花的笔墨,显示出多彩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乙】(A、镌刻 B、铭刻)出这悠久的诗意中国,影响了平凡而美丽的一代代华夏儿女。

(1)根据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②处________(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__;【乙】________(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影响了平凡而美丽的一代代华夏儿女。

修改句:________2. (10.0分)(2017·莒县模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子曰:________ ,勿施于人。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③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李白《行路难》)④蒹葭苍苍,________。

(《诗经•蒹葭》)⑤海内存知己,________(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⑥俱往矣,________ , 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3. (4分)解释下面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腰白玉之环________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③手自笔录________④手自笔录________⑤县官日有廪稍之供________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________⑦余立侍左右________⑧录毕,走送之________4. (2分)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句中横线处。

①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________(调和饱和饱满)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②她________(大概大约大体)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③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________(保守坚守恪守)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准则。

二、阅读理解(51分) (共6题;共51分)5. (5.0分)斯诺在参观红军大学后不久就看红军剧社的演出,这个剧社名字叫“________”,社长是危拱之女士。

表演的两个中心主题是:________。

看到的节目有:第一个短剧叫《侵略》,第二个节目是《丰收舞》。

作者认为独特而好玩的节目则是《________》。

红军的剧本和歌曲都是自己写的。

有些短剧是成仿吾写的,另外一些是中国著名的女作家________写的。

他们都参加了红军。

6. (3分) (2020八上·高州期末)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用它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

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阔。

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节选自《昆虫记》)(1)选文节选自《昆虫记》,又译《昆记物语》或《昆虫学札记》,它被誉为“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读了选文,你被蟋蟀的哪些方面触动了?请结合选文说说。

(3)选文写了蟋蟀的习性,《昆虫记》中还写了不少昆虫的习性,请你写出《昆虫记》中描绘的四种昆虫并分别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

7. (14.0分) (2017八上·淅川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镜子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

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

这让应邀来大学做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对不起,下出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

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张处长的脸色变了。

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

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

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

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做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做报告的!”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

”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

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幺,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

这次终于通了。

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陪不是。

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

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

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

”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幺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

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

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

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

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

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

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

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

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2》,有删改,作者田洪波)(1)本文围绕车子进校门事件写了张处长与保安的四次交锋。

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交锋内容。

第一次:________。

第二次:张处长申明应邀来校讲学保安坚持原则不肯放行。

第三次:________。

带四次:张处长拨通电话学生来接保安理直气壮依然拒绝。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

②“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

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3)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是败笔。

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4)文章内容只字未提镜子,为何却以“镜子”为题?阅读文本,写出你的发现。

8. (11.0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已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已,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孔乙己到了如此地步,掌柜仍然对他提那十九个钱,这说明了什么?9. (14.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奏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 ,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岳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

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魏王闻之闻:听说B .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C . 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D . 王且何利利:好处(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B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C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D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理由婉拒救助魏国。

D .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