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五含答案
1. 人口自然增加数是指(D)
A. 当期的自然出生人口
B. 当期的出生人口
C. 当期平均出生人口减平均死亡人口
D. 当期出生人口减死亡人口
2. 下列项目中属于长期负债的是(C)
A. 长期投资
B.应交税金
C. 应付债券
D. 本年折旧
3. 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进行核算的角度为(C)。
A. 货物和服务的生产
B. 货物和服务的分配
C. 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去向
D. 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
4. 投入产出表中有一些基本的总量平衡关系,下列平衡关系中不正确的是(D)。
A. 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B.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总产出
C. 第i产品部门总投入=第i产品部门总产出
D. 某部门的增加值=该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
5.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核算社会生产最终成果及使用去向的子体系是(A)。
A.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B. 投入产出核算
C. 资金流量核算
D. 资产负债核算
6. 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D)。
A.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制造业
B.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渔业
C.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建筑业、房地产业
D.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7. 在《关于统计上规划经济成本的规定》中,公有经济包括
(B)。
A. 外商经济
B. 国有经济
C.港澳台经济
D. 合资经济
8. 采矿业不应包含(D)活动。
A. 晒盐
B. 森林采伐
C. 选矿
D. 地质勘探
9. 在下列人员中,不应统计为报告月的本单位从业人员的是
(B)。
A. 未取得报酬的已报到新招收人员
B. 已离开单位的参军人员
C. 报告月内领取工资的已调出人员
D. 本单位支付工资的借出人员
10. 为保证工业发展速度的可比性,计算工业总产值应采用(D)。
A. 现行价格
B. 成本价格
C. 平均价格
D. 不变价格
11.某地区种植甲、乙两种粮食作物,今年单产水平为:甲作物400公斤/亩,乙作物250公斤/亩。
假若明年的单产水平不变,只要(A),也可以提高明年的粮食作物总平均亩产水平。
A. 扩大粮食作物的总种植面积
B. 按比例扩大甲、乙两种作物的种植面积
C. 提高甲种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
D. 提高乙种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
12. 某项调查问卷的问项设计,在拟定的备选答案中含有“其他”或“某数值以上”的选项,此问项属于(B)。
A. 开放式问项
B. 半开放半封闭式问项
C. 封闭式问项
D. 直接回答数值式问项
13.根据统计台账的功能目的,它可以分为用于汇总资料的台账和用于(A)的台账。
A. 积累历史资料
B. 开展成本核算
C. 记录生产经营情况
D. 进行科学管理
14. 城乡住户调查的研究对象是(C)
A. 城镇住户
B. 农村住户
C. 城乡住户
D. 代表性住户
15. 计算城镇失业率的分母是(D)
A. 城镇失业人数
B. 城镇就业人数
C总人口
D. 城镇就业人员与失业人员之和
16. 某公司开业时实际投入资本为1000万元,一年后全部资产为1500万元,全部负债为300万元。
一年后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B)万元。
A. 2500
B. 1200
C. 2200
D. 1800
17在下列关于时间数列时距扩大法相关问题的表述中,错误的是(C)。
A. 所谓时距扩大法就是把原来数列中相邻的若干项数据进行合并,使其变为时期属性较长的数列
B. 扩大时距进行数据合并,有加总和序时平均两种做法
C. 通过加总扩大时距的方法,既适用于时期性总量指标又适用于时点性总量指标
D. 时距扩大法的主要优点是通过将时期属性较短的数据转变为时期属性较长的数列,便于发现时间数列的“骨干线”
18. 在下列关于统计汇总质量控制的几个基本环节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A. 汇总前对汇总分组指标和分组表进行审核
B. 汇总前对调查资料的全面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核
C. 对计算机汇总程序和资料的编码正确性进行审核
D. 对数据录入质量和汇总操作质量进行控制
19. 下列关于统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各项表述中,(C)是不准确的。
A. 原始数据通常称为观测值或测量值
B. 在统计设计阶段要先产生统计分组表,再产生统计调查表
C. 指标对比通常是推断性统计分析的切入点
D. 统计分析中的对策建议是原因分析的自然延伸
20. 在下列关于统计整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CDE)。
A. 它是统计调查的继续
B. 它是统计调查的基础
C. 它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D. 它是指对调查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
E. 依照事先拟定好的统计分组方案对数据进行整理又叫做统计
汇总整理
21. 第1~7题根据以下资料计算: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为51321.78亿元,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为32.4%,财政支出为49781.35亿元,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为23.2%,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29.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1.9%。
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为38760.2亿元,财政支出为40422.7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211923.5亿元。
’
1 2007年我国财政收支差额为(B)
A. 550亿元
B. 1540.43亿元
C. -1662.53亿元
D. -1540.43亿元
2 2007年我国财政收支差率为(A)
A. 3%
B. 3.O9%
C. 4.29%D-4.11%
3 2007年国家财力集中程度为(C)
A. 20%
B. 10.57%
C. 20.57%
D. 57%
4 2007年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为(B)
A. 2.6
B. 2.72
C. 3.5
D. 1.76
5 2007年财政支出弹性系数为(D)
A. 0.95
B. 0.05
C. 1.05
D. 1.95
6 2007年财政收入边际倾向为(A)
A. 0.33
B. 0.67
C. 1.33
D. 1.67
7 2007年财政支出边际倾向为(B)
A. 0.75
B. 0.25
C. 1.25
D. 1.75
解析:1.财政差额=收入-支出=51321.78-49781.35=1540.43
2.财政收支差额率=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1=49781.35/51321.78-1=0.03=3%
3.国家财力集中程度=财政收入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51321.78/249529.9=0.2056
4.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32.4%/11.9%=2.72
5.财政支出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3.2%/11.9%=1.95
6.财政收入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51321.78-38760.2)/(249529.9-211923.5)=0.33
7.财政支出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49781.35-40422.73)/(249529.9-211923.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