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职业大学《公益劳动Ⅰ》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公益劳动Ⅰ二、课程代码:090015三、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四、课程性质:公益劳动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劳动实践课程。
通过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公益劳动知识,掌握公益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五、计划学时:28总学时。
六、教学条件:适合公益劳动课程教学的教室、实践教学场所、学校食堂、学校图书馆、学校行政部门办公室、系部部门办公室、学校公共场所等。
七、课程定位: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操作、使用维护以及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产品辅助开发、设备的技术改造等工作,并懂得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公益劳动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
公益劳动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普遍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体验,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设置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
(二)形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是个人素质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
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才能使劳动技术实践活动有序的、负责的、耐心的、合作的、高质量地完成。
这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也是形成其他个人素养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前提。
八、课程设计思路: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程,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1.在手脑结合的操作活动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劳动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
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
但劳动教育的主旨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除了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
尤其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2.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项目是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以具体的技术项目来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的活动。
项目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学生通过系列性项目的学习,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通过项目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3.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逐步增加技术含量劳动教育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选择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逐步增加教学中的技术含量,加强科技教育活动,充实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内容,增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代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的生活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
4.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学习劳动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强调各学科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强调融合社会、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
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技术探究,强调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还是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它强调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探究新的技术原理,获取新的技术能力。
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九、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适时、适量、适度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促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社会责任感以及创业精神。
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
逐步形成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强化基本技术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动手又动脑的技术学习的兴趣,开发其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主动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探究、反思与创造;2.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正确态度,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素养、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能调查分析需求,并根据需求运用一定的技术原理和进行技术设计活动,提出设计方案,用图样正确表达设计意图,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反馈,修正和优化设计方案;同时获得从事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的策略和方法,通过体脑结合,提高技术设计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热爱劳动和生活的观念,体验自身的劳动技术能力、建立质量、效益、合作、安全、环保等现代技术意识。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获得直接劳动体验,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十、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任务参考学时掌握行政管理办公室日常事物工作能力与技能学习领域一学校行政部门文件整理劳动教育任务一:行政管理文件与资料分类整理1任务二:行政管理文件发放 1任务三:行政办公室日常卫生整理1任务四:行政办公室接待 1掌握职能办公室日常事物工作能力与技能学习领域二系部部门文件整理劳动教育任务一:系部日常教学文件与资料分类整理1任务二:系部文件发放 1任务三:系部办公室卫生整理 1任务四:系部办公室接待 1掌握日常饮食生活基本技能学习领域三学校食堂帮工及卫生整理劳动教育任务一:餐厅卫生清扫 2任务二:米、菜、餐具清洗 1任务三:切菜 1任务四:炒菜 1掌握日常卫生生活基本技能学习领域四学校公共场所卫生清理劳动教育任务一:宿舍物品整理与卫生 1任务二:学校实习工厂机床卫生清理4任务三:教室卫生清扫 1任务四:校内各干道清扫 1掌握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学习领域五学校图书馆图书任务一:图书借阅登记 1任务二:图书资料整理 1整理劳动教育任务三:图书阅读室管理 1掌握日常家居生活基本技能学习领域六学校后勤部门劳动教育任务一:水电安装与维修 2任务二:桌椅修理 2任务三:草坪修整 1任务四:园林劳动 1十一、教学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为了更好地实施本课程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劳动教育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全体学生的基本权利,它为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应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应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掌握技术学习的一般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学习能力。
2.实施过程的综合性一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
劳动与技术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
如学校生活中的值日活动、环境整治,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家政部分的学习应当与家庭教育或住校生生活自理教育紧密结合。
二是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
如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与办公室服务结合起来,桌椅修理、水电安装等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职业引导可与学校劳动实践相结合等。
三是注意劳动教育内行政管理部门文件整理、系部职能部门文件整理、学校食堂卫生整理、学校公共场所卫生整理、学校图书馆图书整理、学校后勤部门劳动教育等六个学习领域的渗透和融合。
要注意将劳动教育贯穿到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的学习过程之中。
如行政管理部门文件整理、系部职能部门文件整理、学校图书馆图书整理的统整,在职业了解过程中注意职业活动中的技术特征,在学校食堂卫生整理、学校公共场所卫生整理、学校后勤部门劳动教育职业了解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劳动体验等。
3.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设计要注意科学性。
在方式和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
遵循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科学地设计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突出活动的趣味性、教育性、技术性和安全性。
同时也要注重各年龄段教育在内容上的衔接和方式上的协调。
由于各地的现有条件和资源优势千差万别,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选取内容,确定方式,安排实施计划。
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一以下几点:(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服务。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2)处理好仿制与创意的关系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体验和感悟。
在学习传统技术以后,我们应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技术去创新,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再创造。
手脑并用,设计新颖的小制作和小发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均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针对开放的教育时空,学校可以采取分散课时和集中课时,以及课内学技术,课外参加社区服务,家务劳动等办法安排劳动教育活动。
结合学校的实际,努力开辟劳动教育的渠道,让学生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
在实践中力争做到劳技教育的四个结合:(1)与自我服务劳动相结合要求学生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如教育学生自己削铅笔、包书面、整理书包、洗手洗脸、剪指甲、订钮扣、系鞋带、穿衣服、铺床叠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