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

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

在讲一次在线互动直播课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说听了课还是不知道怎么写文章,俺当机立断,痛定思痛,连夜写了这样一篇标准化程度相当高的文章。

为了照顾付费学生的感受,也为了维护公平,这里只公布文章,不分析文章包含的内部结构。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作家冯骥才先生在雄浑的贺兰山前,看完一幅幅原始古朴的岩画,内心颇有感触,他特意为此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冯先生的心情可以用“悲欣交集”来形容。

悲的是岁月失语,文脉断绝;欣的是还有石头及壁画尚存,民族记忆恢复有一线生机。

岁月如此重要,以至于到了失之则难存的地步。

岁月承载着对个人、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隐藏着人从哪里来、是什么和要到哪里去秘密;我们无数次回忆找寻岁月,每次找寻都是人试图回到自己本身,回到最真实、最自然、最美好生活的一次努力;每次找寻都是对污浊心灵洗礼,是对生存方式的反省,对发展方向的调整……
珍惜岁月,是权利,更是义务;呵护岁月,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找寻岁月,拯救历史,保护物质文化是首要条件。

物质文化是岁月最坚实的载体,如果没有贺兰山的石头壁画只能是历史的想象,如果没有长城故宫,没有出土的青铜器,我们的将找不到任何证据。

保护了物质文化,就是保护了作为实体的岁月。

为此我们有必要全方位、多层次、多种手段加大对物质文化的保护。

要让岁月发声、开口,仅仅保护死的物质文化还不够,还应该更加关注“活的”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要成为能“发声”的、“活生生”的文化,只有全面、长期、可持续地融入当下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才有可能。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为了面子,不是为了“显得有”文化底蕴,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联合国认同——一句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不是
拿来供的也不是用来看的,而是拿来用的。

只有让非物质文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它才有基础,有市场,有生命,有活力。

要把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活着,而且应该生龙活虎,活蹦乱跳,要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不是来自政府的恩赐和人民的同情,而应该来自于自身的发展壮大。

文化从业者们应该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在内容上、形式上、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以京剧为例,如果除了三国水浒就是沙家浜杨子荣,再好的曲目都会听厌倦。

反观东北的“二人转”,在赵本山大叔的努力下,不断创新内容形式,不仅走出了东北,还走向了世界。

朋友们,同胞们,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保护文化遗产、热爱文化遗产、传承文化遗产、创造性地利用文化遗产,让失语的岁月再次发出高亢嘹亮、万年不绝的动听乐章……
张小龙癸巳年十月初一凌晨客居于北京百子湾路苹果社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