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一﹑课堂学习大学《普通动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越来越厚,而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学时却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课堂教学方法必需要有所改变。
由于生物学本身的规律,在教材中不少内容不可避免是重复的,如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部分内容与人体解剖学是重复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部分内容与动物生理学是重复的;大学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许多与中学生物教学是重复的;不同纲动物身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不少也是重复的。
这些内容又恰恰在《普通动物学》教材中占的篇幅较大。
这些在中学和大学的不同课程以及在同一教材中不同纲的重复内容,系统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了解的。
这一部分内容,要突出重点、特点,对最先讲述的代表动物,可以作较细致的讲解;对以后出现的代表动物,应主要讲述其特点。
而常规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可以不讲或少讲。
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要应用比较解剖学和比较生理学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但可以了解不同类群的共同特征,还便于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既知道了一个新类群的特征,又复习了已讲过的类群特征。
在动物学教材中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动物的分类。
这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讲门、纲、目及重要科的鉴别特征,而种的鉴别最好放在实验课中对照实物标本学习,如果在理论课中讲解,不但花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
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跟着老师转,主要内容一般是能听懂的,但要将老师讲的全部内容在大脑中记下来,是比较困难的。
帮助记忆的主要方法是做好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主要记录老师的板书内容,老师的板书是文字非常简捷的各级标题以及重要的图表和示意图。
学生还可以记下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
所以课堂笔记是重要的学习提纲,它能给学生在课后复习阅读教材时提供重要的线索,便于抓住重点,节约时间。
记笔记还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组织思维,避免思想开小差。
在笔记中还能记下未搞清楚的问题,留待课后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
学生通过课堂笔记,可以模仿老师在板书中概括问题的方式,提高在阅读中概括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效果。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和做笔记应该有正确的看法,老师讲课时不能只顾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写满了就擦,擦完了又写,学生难以跟上,没有时间思考;学生不能只是埋头做笔记,而对所记的内容不求甚解。
老师应该注意板书的质量,学生应该把做笔记当作学习的一种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断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做好课堂笔记应注意以下几点:大学老师课堂讲授内容多,板书也多,学生要提高记笔记的速度,记笔记的速度要跟上老师板书的速度。
要培养边看边写、边听边思考的课堂学习能力;课堂笔记不同于会议记录,不必记录过多的细节,更不必将老师讲的话都记录下来,要是这样,学生就仅是记录员,没有思考的时间。
除了记下老师的板书以外,再记下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或弄不清楚的内容;大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许多是自己补充进来的,特别是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新发现,可以多记;而教材上有的内容可以少记;老师讲授的内容容易为自己接受的可以少记,而较难懂的内容,可适当多记,有助于课后复习时突破难点;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记好笔记外,在课后复习中还补充进许多内容,将笔记重新整理抄写,使自己的笔记成为一份很漂亮的听课和读书的综述资料,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课堂笔记应以老师的板书为主,因为动物学老师在这一专业领域中,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经验丰富,所讲授的许多专业术语、定义和内容可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学生不可能随意改变。
但学生并不见得就一定要机械地照抄板书,他们可适当地对板书加以改变,搞出特色;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信息量大而课时少,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不可能很详细、很连贯的讲解。
即使是教学时间够,也不能像对待中、小学生那样进行讲解,因为大学生应具备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常规的知识,都是讲1次~2次后,以后不再重复。
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是中心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是一种跳跃式的讲解,学生不进行课前预习,不对所讲解的内容事先有所了解,在上课时就无法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连接起来,课堂笔记也不可能记好。
课前预习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过于细致,花很多时间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试图掌握得很深,而事实上这些问题只要听老师的讲解后就会迎刃而解。
另外一种情况是过于粗放,课前预习只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也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课后复习动物学要学习的动物门类很多,内容既多又复杂,对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必须进行课后复习,并结合相应的实践学习,如实验、野外实习等,反复强化,巩固才能掌握。
课后复习要在上课后及时进行,因为此时印象较深,复习容易巩固。
有的学生把复习推迟到考试前进行,由于时间隔得久,许多内容已印象不深,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回忆起来,特别是一些没有及时弄懂的难点,积压到考试前再去解决,就不那么容易了。
考前的总复习是非常必要的,但它不能代替平时的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方法不当,即使花了时间,效果也不一定显著。
课后复习应先读笔记,可以从中找到本次课内容的主要结构,再到重点、难点、疑点,再阅读教材。
对重点、难点要反复阅读,不能对所有的内容平均用力。
有的同学时间抓得紧,整天都在读书,但所学的知识仍很模糊,成绩并不理想,就是因为没有抓住重、难点,造成学习效率不高。
课后复习不等于背书背笔记,死记硬背的效果不好,重要的是要理解,不理解,靠背是记不住的。
当然某些内容是需要记忆的,要区别对待。
对所学内容中的难点、疑点,要查阅参考书。
因为动物学教材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生态、起源与演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与这些内容相对应的各类专著或教材,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论述更深入,当你阅读了这些书籍的相应内容后,一些疑问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要想使学的知识较深透,光靠精读教材还不够,必须参阅许多与动物学有关的参考书。
阅读参考书,也要做笔记,并将这些内容补充到课堂笔记中去,否则,时间一久,也会遗忘。
做习题是一种自我检测的好方法,本书所提供的一定量习题,应用不同的题型、从不同的侧面提出问题,让你回答。
如果某一个知识点掌握并不牢固,在几个相似的答案面前,很可能拿不定主意,最后选择一个错误的答案。
错误往往能够强化刺激,加深理解和记忆。
课后复习要应用比较的方法。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类群的相同和差异之处,相同之处要记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那些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这样既花时间少,也搞清楚了问题。
如果不比较,一个类群一个类群的死记硬背,很容易混淆搞错。
课后复习除了要及时外,要采取循环记忆的方法,第一次复习后,再复习前面的内容时,时间可以逐渐缩短。
在复习新内容时,花较少的时间重复一下前面相似的内容,这样不会学了后面而忘了前面。
三、实验与实习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来源于实践。
所以动物学的实践学习(实验和实习)很重要。
其目的除了验证和巩固理论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包括基本技能、独立工作和培养进行动物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对学生今后在专业上的成功与否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重视动物学的实践学习,某些学校已将动物学实验在教学计划中列为一门课程,计算学分。
要上好实验课,必须按照实验指导书搞好预习,在做实验前对实验的目的、步骤、实验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所了解,做起实验来就会心中有数。
如果不进行预习,做实验时再看实验指导,就会影响实验速度,如果看错了实验步骤,就会使实验失败。
为了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在实验室里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因为每一个实验的操作步骤,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如果违反正常的操作规程,可能会重复前人的失败。
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因为某些药品是有剧毒的,某些实验动物也有毒,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事故。
物种分类是动物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
实验材料是各种动物标本。
部分标本在经过药物处理后,体色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如一些生活时体表呈绿色的动物,经过福尔马林浸泡后变成了蓝色。
久置的液浸标本和剥制标本,一些具有鉴别意义的体色特征也会产生变化或褪色。
遇到这种情况不能搞错,要掌握正确的分类特征。
这也说明,动物学的实践学习仅靠实验还不够,还必须参加野外实习学习。
在实验中往往会发现一些与书本知识不太吻合之处,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某一分类阶元的动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对于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存在一些小的差异。
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概括,是一种模式。
出现这种情况时,既不能怀疑书本,也不能否认所发现的事实。
所以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勤于动脑筋,独立思考,通过做实验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实验报告是实验操作的小结和提高。
对待实验报告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对实验操作很重视,但对写实验报告很马虎,久而久之,就成为只会做,不会写总结,不会提高到理论高度分析,不但影响学习深度,也不利于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是很重视写实验报告,在实验中用很多时间写实验报告,用很少时间动手操作,或仅看别的同学做实验,自己不动手,从实验一开始就写实验报告,将得到一个实验报告的高分作为实验学习的唯一目的。
上述两种不良倾向都必须纠正。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实践学习的条件。
如平时到郊外去游玩,可以进行观察和采集,然后将材料带回来进行分类鉴定,制成标本,或对校园内的某些动物进行观察统计。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学习动物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因为动物与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动物,不同环境在不同的纬度带和不同的季节又有不同的动物组成;不同的动物又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我们只有到大自然里去观察那些活生生的动物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再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才能学得更生动、更牢固。
要搞好一次动物学野外实习,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实习地点的选择很重要。
一个理想的野外实习点,它的生态环境要比较多样,不能太单调,最好是在不太大的范围内海拔高度的差别较大。
实习点的植被要比较复杂、覆盖率比较高。
在这样的条件下,动物的类群就会比较丰富,数量也会比较多,可以满足野外实习的专业要求。
此外,实习点要有较好的食宿和卫生条件,能满足实习师生在生活上的基本要求。
如果其他条件再好,不能解决食宿问题,也只好放弃。
所以在每次进行野外实习前,必须派人选择实习地点,在几个较好的地点中进行挑选。
实习以前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是物质的准备,如野外实习用品、药品,观察、采集、制作工具,野外实习指导书和有关的资料、图谱等;第二是人员的安排与分组以及大致的日程和实习内容安排。
野外实习中的注意事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
学生在实习期间一定要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服从安排,不能随意单独行动,特别是在水域地区,不能下水游泳,还要防止毒蛇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