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徇为宁都严氏作二修族谱序》
宁都谢宋平
明宣德元年(1426),岁次丙午,月在仲冬,宁都厚田严氏宗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其二修族谱编撰告竣!
江西宁都,地处赣南之北,民风淳朴,物产丰饶,为有名的客家县,曾被誉为“客家的摇篮”。
全县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
客家,源自中原,秉承中原汉文化。
客家人勤劳节约,克讲理让,聪明智慧。
他们不弃根,不忘本,能慎终追远,建祠以崇祖,修谱以睦族。
宁都严氏可以说就是该县众多客家姓氏的代表之一。
宁都严氏为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后裔,尊唐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大监严天明为始迁祖。
严天明(838—912),名陶,字从善,又字天民。
是镇极之子,量政之孙,严绶(仲举)之曾孙。
浙江严州桐庐人,曾被敕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大监。
唐末乾符年间,黄巢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北民纷纷南迁。
唐乾符六年己亥(879年),严天民与杨筠松等僚友一起逃离长安,南迁居于虔州(即今赣州)赣县水墨洞。
乾宁乙卯年(896年),严天民又迁居虔化县太平乡兴教里(今属宁都县洛口镇、东韶乡一带)密石磜严坊(即今宁都洛口严坊)栗树下开族繁衍。
宁都严氏还是该县历史上较早撰修家谱的姓氏之一。
据《宁都厚田严氏十三修大成族谱》载云:宁都严氏族谱始修于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四年(1198年)戊午岁。
纂修为四世孙师文、五世孙九郎、常善、严封等人。
参修子姓为严天明四个儿子的后裔。
严天民娶妻瞿氏,生五子,即节庸、节信、节评、节卿、节泰。
节庸居宁都县洛口厚田;节信徙居永丰县;节评徙居广昌县燕石;节卿居宁都县东韶乡;五子节泰外出,不详。
公元1426年,即明宣德元年,宁都严氏第二次纂修族谱。
喜庆之余,他们还请到了本省泰和县的殿试状元陈徇作序。
说到江西泰和,我们马上想到的是誉满海内的泰和乌鸡。
其实江西泰和在中国科举史上,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光有明一朝泰和历史上就出过三位状元:陈循,永乐十三年(1415年)状元;曾鹤龄,永乐十九年(1421年) 状元;曾彦,成化十四年(1478年) 状元。
陈徇是明代第十二名状元,也是在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录取的第一名状元!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江西泰和人。
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少时家庭坎坷,五岁丧母,十岁丧父,仲兄早卒,独与比他大十岁的长兄陈德逊相依,生活十分清贫。
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以聪慧闻名乡里,据《南寮陈氏宗谱》载云:“初入乡塾读书,不三数过辄背诵,老成咸异之。
叔父陈一敬罢官归,从受业,大有造诣。
”
陈循十七岁考入邑庠,文学出其辈类,屡试而在高等,名声鹤起。
永乐甲午年(1414年),江西乡试中式第一(解元)。
永乐十三年(1415年),礼部会试春闱第二。
按会试考官拆卷得第一名(会元)为陈循,因主考官梁潜也是江西泰和人,同乡不得已而避嫌,遂改洪英为第一。
最后殿试时,陈循终于凭借实力获得状元及第。
陈徇中进士第一名后,先授修撰,进侍讲。
宣德初,值南宫,进侍讲学士,后进翰林院学士。
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
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
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被蒙古族瓦剌部俘虏,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
一些朝臣拥立后来的景帝即位,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尔进少保兼文渊阁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
陈徇为正统十四年八月至天顺元年正月(1449—1457)的当朝首
辅。
英宗皇帝复位后,由于石亨等诬陷大臣于谦谋逆。
最后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也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
直到五年后才获释为民,回老家不久后就去世。
于谦昭雪之后,陈循亦获平反,诏以原职赐祭。
著作有《芳洲集》十卷、《东行百韵集句》九卷和《芳洲年谱》一卷,此外有与人合撰的《寰宇通志》一百一十九卷。
明宣德元年(1426年),宁都严氏二修族谱时,陈徇四十有一。
按其官谱:他先值南宫,后进侍讲学士。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有载:“洪熙元年,进侍讲。
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
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尝不从。
进侍讲学士。
”“侍讲学士”,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待诏等。
是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官阶明为从五品,清为从四品。
再看宁都严氏二修谱序中末尾的署名是“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侍讲学士泰和陈循书”。
通过二者对比发现,谱序署名符合当时陈徇任官的实际情况。
所以,笔者认为《宁都严氏二修谱序》应该是陈徇真迹。
该谱序现经笔者亲自整理、标点,内容如下:
《严氏二修族谱序》
士大夫家以世族相尚者必有谱焉!续其世系,统其族属。
世系不续固无以明其所自出,族属无统则尊卑长幼远近亲疏又可得而辨乎?将至如郭崇韬诲拜汾阳之墓,狄武襄远引梁公之后。
此谱之所以不容不作也!
宁都严氏自子陵拜官不受,钓隐富春,之后至唐懿宗朝有讳陶号天明者,位至金紫光禄大夫、判司天大监。
避黄巢乱,徙居虔州虔化县太平乡厚田居焉。
生子四:机、权、衡、衍。
机为讳仍居厚田;权徙吉丰之湖泉;衡徙广昌燕子石;衍分居东
韶,传至□今十有八世。
期间以科策显名宋元殆难枚举。
位高者至于参赞枢密,位卑者至于郡邑僚佐。
其风声政绩皆炳烺有闻,固非近世巨族比也。
且今后裔济济,皆王国珪璋器,将来显盛駸駸(qin)未量。
诚为于前者美而彰,为于后者盛而传。
聊按:其谱牒自南唐保大间业已纂录,迄今数百十年。
其族彦鼎成、居荣辈拉同三族重修谱牒,言于予以叙其首。
予方思以风维世教,矧鼎成号渔隐子,于予有莫逆交谊,弗容辞。
然予以姓氏之学不明于世久矣。
古之王者因生赐姓,胙土命氏。
宦有世禄,士有世守,而文立为大宗,小之法以维持之,此姓氏所以不紊而三代之化行俗美也。
后世官失其守,宗法不讲,本支涣散,弗复可收不有谱以为之防范,不几于苏氏所谓至于忽忘者乎?严氏子姓知作谱意而祗聿前修。
仕则措道于用,使膏泽治于民;居则善其道于躬,使德义熏于乡。
斯为金紫光禄大夫之贤子孙矣!严氏之盛,岂止今日,将百世无疆也!巳因书以竣。
旹
皇明宣德元年丙午岁仲冬月之吉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侍讲学士泰和陈循书谱序中一开头,陈徇就开宗明义阐述修谱意义十分重大:“士大夫家以世族相尚者必有谱焉!”。
一是可以“续其世系,统其族属”;二是“明其所自出”和“尊卑长幼远近亲疏又可得而辨”。
在这里作者是理论联系了实际,举了正反两面的典故来证明之。
即“郭崇韬诲拜汾阳之墓,狄武襄远引梁公之后”。
这两个典故说的事后唐郭祟韬与北宋犾青的故事。
郭崇韬祭拜汾阳王墓,纲纪讥讽他乱了宗族;狄青辞谢梁公之形,当时的人称他有自知之明。
先讲一下“郭崇韬拜墓”的故事。
郭崇韬,后唐名将、谋臣。
自称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第四代孙,而这其实又没有根据。
郭崇韬带领大军西征蜀地时,还特地走了
些弯路,来到兴平(今陕西兴平市)汾阳王郭子仪陵墓,以祭拜先祖之礼,祭奠郭子仪,拜后还洒泪号哭而去。
如同演戏一样,这番煞有其事的举动让跟随他多年的属下也觉得滑稽,背后耻笑不已。
再来说说“狄青辞谢梁公之形”的典故。
狄仁杰是唐朝名相,因为他后来被封为“梁国公”,所以常见称呼有“狄梁公”。
狄青是宋代名将,出身贫贱,曾有谄谀附阿之徒附会说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之后,狄青并不为此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
由此两个典故,陈徇作结:“此谱之所以不容不作也!”
谱序第二部分,陈徇先是叙述了宁都严氏的源流。
宁都严氏为“子陵”之后;始迁祖是“唐懿宗朝位至金紫光禄大夫、判司天大监讳陶号天明者”。
接下来陈公就说出了严氏徙居宁都的缘由——“避黄巢乱,徙居虔州虔化县太平乡厚田居焉。
”然后,陈徇又谈到了严氏徙居宁都后开族繁衍的情况,同时还赞扬严氏是科甲蝉联,官宦迭出的大家,严氏子孙个个是“王国珪璋器”,“将来显盛駸駸(qin)未量”。
在谱序的第三部分,陈公按宁都严氏所开的陈条来阐述撰写宁都严氏谱序的渊源。
严氏谱牒早修于“南唐保大间”(934年—957年)。
保大,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年号,共用15年。
而今到了现在(即明宣德元年),宁都严氏子孙慎终追远,又续修了族谱,而且族谱主修严鼎成与陈徇本人“有莫逆交谊,”所以“弗容辞”。
这就解开了宁都严氏修谱为何能请到远隔千里的泰和状元公陈徇作序的谜底。
紧接着陈徇就十分谦虚地说自己“不懂”姓氏之学,但从他阐述的内容,即姓氏、修谱、宗法和官德四者关系来看,认识还是很深刻的!在最后谱序的后文部分,作者大力赞扬严氏子孙慎终追远续修家谱做法,同时还预祝严氏后裔能兴旺发达,“百世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