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1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变
1.1创设情景目的在于营造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组交流能给学生提供主动进行观察、研究、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同学之间对于不同学习、解题方法的掌握;最后教师的评价应当以鼓励为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更能使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
1.2开放性的数学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克服思维惯有模式和对所学知识有限理解,在开放性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概念教学着手,适当的导入开放性的理念,尽可能的创设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例题。
1.3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学习己有知识储备为基础的主动学习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当处于主动地位,而教师也应当致力将传统的学生“认真听讲”变为开放性的“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研究交流”等等各种各样的群体学习方式,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自主求知。
1.4在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习题,在开放性教学中,解答习题,一题多解,才能体现算法的开放性。
所谓的一题多解,主要是体现在解题没有唯一的、固定的模式与方法,而是以其多样化的解题手法为明显的特征。
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最终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
通过这种解题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更加开阔,同时也能从众多的解题方法中找到最佳方案。
2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
2.1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
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
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
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2.2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流、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
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
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知识有哪些实际应用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例子,比如要给房间地面铺地砖用哪一种规格地砖更划算?教师可让学生将列举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
生活与数学水乳交融,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
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改实施以来,开放式教学已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不断应用、不断更新,而且开放式教学的优势毋庸置疑。
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中,我们还是应当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之前形成的良好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改良教学模式。
一切都是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以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根本任务,使学生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