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随着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向着大型,连续和强化方面发展,对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提出了日益增长的要求。
次设计的关注的精馏塔就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多变量过程,内在机理较复杂,动态响应迟缓,变量之间相互关联,对其的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对回流罐液位的调节影响着精馏塔顶部的压力及温度的平衡,起着对精馏过程中的缓冲及保护作用,对回流罐液位的调节对精馏过程的稳定进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确定回流罐液位的控制方案是相当重要的。
本次设计的总目标,就是在可能获得的条件下,以最经济的途径和方法监测及调节回流罐中的液位,所以需要在充分了解声场过程的工艺流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从而实现目标。
2 精馏塔的工艺流程根据本次设计条件及要求,我们必须精馏及精馏塔有一定的了解。
精馏的基本原理是将液体混合物部分气化,利用其中各组分挥发度不同的特性,实现分离的目的的单元操作。
蒸馏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简单蒸馏,闪蒸,精馏和特殊精馏等。
精馏塔是一种进行精馏的塔式气液接触装置,蒸汽由塔底进入,与下降液进行逆流接触,两相接触中,下降液中的易挥发(低沸点)组分不断的向蒸汽中转移,蒸汽中的难挥发(高沸点)组分不断的向下降液中转移,蒸汽愈接近塔顶,其易挥发组分愈高,而下降液愈接近塔底,其难挥发组分则愈富集,达到组分分离的目的。
由塔顶上升的蒸汽进入冷凝器,冷凝的液体一部分送入再沸器,热蒸发后,蒸汽返回塔中,另一部分液体作为残液取出。
一般精馏装置由精馏塔,再沸器,冷凝器,回流罐等设备组成。
精馏塔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多变过程,内在机理较复杂,动态响应迟缓,变量之间相互关联,不同的塔工艺结构差别很大,而工艺对控制提出的要求又较高,所以确定精馏塔的控制方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而从能耗的角度来看,精馏塔是三传一反典型单元操作中能耗最大的设备,因此,精馏塔的节能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
下图是一典型的精馏塔结构图。
3 精馏塔的控制3.1精馏塔的控制目标精馏塔的控制目标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使塔的回收率最高、能耗最低,即使总效益最大,成本最小。
精馏过程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精馏塔的控制要求可从质量指标、产品质量、能量消耗和约束条件四方面考虑。
1)质量指标控制。
精馏塔的质量指标是指塔顶或塔底的纯度。
通常,满足一端的产品质量,即塔顶或塔底产品之一达到规定纯度,而另一端产品的纯度维持在规定范围内。
所谓的产品纯度,就二元精馏来说,其质量指标是指塔顶产品中轻组分含量和塔底产品中重组分含量。
对于多元精馏而言,则以关键组分的含量来表示。
关键组分是指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组分。
产品组分含量非越纯越好,原因是,纯度越高,对控制系统的偏离度要求越高,操作成本的提高和产品的价格并不成比例增加,因此纯度要求应与使用要求相适应。
2)物料平衡控制。
进出物料平衡,即塔顶、塔底采出量应和进料量相平衡,维持塔的正常平稳操作,以及上下工序的协调工作。
物料平衡的控制是以冷凝罐(回流罐)与塔釜液位一定为目标的。
3)能量平衡控制。
要保证精馏塔产品质量、产品产量的同时,考虑降低能量的消耗,使能量平衡,实现较好的经济性。
4)约束控制条件。
精馏过程是复杂传质和传热过程。
为了满足稳定和安全操作的要求,对精馏塔操作参数有一定的约束条件。
气相速度限:精馏塔上升蒸汽速度的最大限。
当上升速度过高时,造成雾沫带,塔板上的液体不能向下流,下层塔板的气相组分倒流到上层塔板,出现液泛现象。
最小气相速度限:指精馏塔上升蒸汽速度的最小限值。
当上升蒸汽速度过低时,上升蒸汽不能托起上层的液相,造成漏夜,使塔板效率下降,精馏操作不能正常进行。
操作压力限:每一个精馏塔都存在最大操作压力限制。
临界温度限:保证精馏塔的正常传热需要、保证合适的回流温度,使精馏塔能够正常操作。
3.2精馏塔的扰动分析影响物料平衡的因素包括精料量和进料成分的变化、塔顶馏出物及底部出料量的变化。
影响能量平衡的因素主要包括进料温度的变化、再沸器加热量和冷凝器冷却量的变化及塔的环境温度变化等。
(1)精料量和进料成分:进料流量通常不可控大但可测。
当进料流量变化较大时,对精馏塔的操作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这时可将进料流量作为前馈信号,引到控制系统中组成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进料成分影响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但进料成分通常不可控,多数情况下也是难以测量的。
(2)进料温度和进料热焓值:进料温度和热焓值影响精馏塔的能量平衡。
控制策略是采用蒸汽压力(或流量)定值控制,或根据提馏段产品的质量指标,组成串级控制。
(3)再沸器加热蒸汽压力:再沸器加热蒸汽压力影响精馏塔的能量平衡。
控制策略是组成塔压的定值控制,或将冷却水压力作为串级控制系统的付被控变量进行控制。
(4)冷却水压力和温度:冷却水温度的变化通常不大,对冷却水可不进行控制。
使用风冷式控制时策略是根据塔压进行浮动塔压控制。
(5)环境温度:环境温度的变化较小,且变化幅度不大,因此,一般不用控制。
4.回流罐液位控制的设计4.1 回流罐工作原理及分析回流指在精馏操作中,从精馏塔顶部引出的上升蒸汽经冷凝器冷凝后,一部分液体作为馏出液(塔顶产品)送出塔外,另一部分液体送回塔内,后者称为回流。
精馏塔回流罐相当于一个缓冲罐,回流罐保持塔顶来的冷凝液和送出回流液的平衡就可以了,通常流量最大,也即停留时间最短的时间为刚开车时的全回流状态。
采用立式或卧式都可以,主要是回流罐的容积足够即可,由于回流罐一般设置在精馏厂房里,高度有限,所以容积较大的一般采用卧式以满足储罐的空间高度限制,对于小型的回流罐则可以采用立式的,以节省占地面积。
回流罐的装填系统与一般的储罐没有什么差别,可以取到0.8-0.85.化工厂是普遍采用卧式回流罐,也叫塔顶冷凝受槽,优点一:是方便外操作人员读取温度、液位、压力等指标;优点二:卧式更利于冷凝液在其中分层,一部分回流,一部分作为输出介质。
优点三:降低重心,安装方便。
立式受槽应该是气液分离器居多,利用重力沉降等原理,更有利于分离。
4.2 回流罐液位控制方式的选择通过对精馏塔整体控制系统的分析,发现精馏塔是一个多变量被控对象,需要对主要的次要的干扰提前发现及控制,而串级控制能够很好的满足回流罐液位的控制。
故本次设计采用串级控制方法来控制回流罐的液位。
对于回流罐来说包括两个变量,温度变化和液位变化,通过这两个变量影响控制器控制液位,精馏塔属于大型生产设备,变量变化慢,惯性大,具有一定的纯滞后,又为了防止精馏塔产生较大的超调而超过回流罐上限温度,需要提前对精馏塔温度进行控制,在安全温度的前提下控制液位,使用串级控制系统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4.3 回流罐传递函数的确定回流罐的模型与水箱模型类似,进料口相当于水箱的流入端,回流与顶端产品的流出相当于水箱的流出。
流入量与流出量之间的差值等于储存量的变化率:(4-1) 式中A为横截面积,是由控制阀开度变化引起的,即:(4-2)阀门1、2的流出量为:∆Q1=∆hR1, ∆Q2 =∆hR2(4-3)式中R为流出侧负载阀门的阻力(液阻),可知两阀门的液阻基本不变:将式(3-1)、式(3-2)、带入式(3-3),得:R1 R2A d∆hR1+(R1+R2)∆h=k R1R2∆u(4-4) 令T=R1R2, K=k R1R2上式即可写成:T d∆hdt +(R1+R2)∆h=K∆u(4-5) i12d hQ Q Q=Adt∆∆-∆-∆iQ∆iQ=k u∆∆于是求得传递函数为:G (s )=∆H(s)∆U(s)=K Ts+R 1+R 2 (4-6)4.4 串级控制部分设计串级控制系统的一般采用两个控制器,一个控制器称为主控制器,另一个控制器称为副控制器。
控制器的输出作为副控制器的设定,然后由副控制器的输出去操纵调节阀。
在串级控制系统中通常要有两个被控对象,即主对象(本次设计中为拱顶温度)和副对象(本次设计中为空气流量对象),相应的有两个被控参数,主被控参数(本次设计中为检测的拱顶温度)和副被控参数(本次设计中为检测的空气流量)。
主被控参数的信号送往主控制器控制煤气切断阀和放风阀的开度,而副被控参数的信号被送往副控制器作为测量,这样就构成了两个闭合回路,即主回路(外环)和副回路(内环)。
下图是一典型串级系统控制结构图。
若G c1(s ),G C2(s)是主副调节器传递函数;G P1(s ),G p2(s) 是主、副对象传递函数;G m1(s ),G m2(s)是主、副变送器传递函数,G v (s )是调节阀传递函数。
G d2(s )是二次干扰通道的传递函数。
()()12Y s Y s 、是主副控制参数。
()12s D s D 、()是一、二次干扰。
串级系统主要是用来克服进入副回路的二次干扰的。
对图4-1所示的方框图进行分析可知,内环具有快速作用,它能够有效的克服二次干扰的影响。
当二次干扰经过干扰通道环节()d2G s 后进入复环,首先影响副参数2y ,于是副调节器立即动作,力图消弱干扰对2y 的影响。
显然,干扰经过复环的抑制后在进入主环,对1y 的影响有较大的减弱。
按图4-1所示的串级系统,可以写出二次干扰2D 至主参数1y 的传递函数是:由式(4-1)(4-2)比较可知单回路系统比串级系统少了一项()c2s G ()v s G ()p2s G ()m2s G 。
在串级系统主环工作频率下,这项乘机的数值比较大,而且随着副调节器比例增益的增大而加大;而分母第二项串级又多一个()c2s G 。
一般情况下,副调节器的比例增益是大于1的。
因此可以说,串级控制系统的结构使二次干扰对主参数这一通道的动态增益明显减小。
当二次干扰出现时,很快就被副调节器所克服。
由于内环起了改善对象动态特性的作用,因此可以加大主调节器的增益,提高系统的工作频率。
本设计采用串级控制系统有比较显著地有点:改善了对象特征,起了超前控制的作用;改善了对象动态特性,提高了工作频率,提高了控制器总放大倍数,增强了抗干扰能力;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适合负荷和操作条件的变化。
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在选择副参数时,必须把主要干扰包含在副回路中,并力求把更多的干扰包含在副回路中;选择副参数时,进行副回路的设计时,应使主、副对象的时间常数适当匹配;方案应考虑工艺上的合理性、可能性和经济性。
主控制器:主环是一个定值控制系统,主控制器的控制规律的选择与简单控制系统类似。
但采用串级控制系统的主变量往往是比较重要的参数,工艺要求严格,一般不允有余差。
因此,通常都采用比例积分控制规律,但是由于本设计滞后较大,采用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规律。
副控制器:副环是一个随动系统,副变量的控制可以有余差。
因此,副控制器一般采用比例控制规律即可,而且比例度通常取得很小,这样比例增益大,控制作用强,余差也不大。
如果引入积分作用,会使控制作用趋势变缓,并可能带来积分饱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