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影视名作赏析论文

日本影视名作赏析论文

课程:日本影视名作赏析学校:江西农业大学
学院:软件学院
姓名:***
《入殓师》电影赏析
摘要入殓师是替死者家属整理遗体容貌、衣着工作的人。

在日本,找人替为入殓这种做法比较普遍,但是入殓师这项工作却是不被大多数人们所认可。

本片主人公小林大悟在失业后,由于误会开始了这项工作。

在此后的生活中,妻子、朋友等对他从事这项工作产生了种种误解与反对。

而大悟本人则在不断地工作中,不断地感受逝者家属对逝者的浓浓的感情。

在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的同时,他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入殓师这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本片描述的关键是大悟对生命真谛的感悟,真如其名。

因而,本片音乐的主题也放在“生命绵延不断,在奋斗中体验生命价值”之上。

这个主题浓重沉郁,紧贴人的情感,使用大提琴恰好能够贴切地表现出来。

久石让擅于用音乐参与叙事,用旋律刻画人物的心理,感染观众的听觉。

因而,当大提琴将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时,唤醒了观众内心的共鸣,令人震撼,不禁潸然泪下。

简单的情节,恰当的配乐。

——在《入殓师》犹如一匹黑马般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时候,人们都在想,它的成功源于何处?《入殓师》是日本著名导演泷田洋二郎于 2008年导演的影片,在2009 年获得了第81 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该片讲述了一名入殓师新手的工作历程。

在这期间,有家人、朋友的误解与反对,也有主人公自己的体味与感悟。

这一题材虽说视角奇特,但情节平淡乏味,对导演来说颇难驾驭。

但导演拍出了它的浓浓情感,且略带喜剧
效果,轻快而感人至深。

“本片围绕日本式的葬礼场面展开,植入了夫妻爱、生死观等一系列隽永的主题,成功地打动了海外的观众们”。

影片中的配乐是由日本著名音乐家久石让所作。

在影片中,“久石让配的音乐多数是与画面呈平行关系的,看不出明显的音画同步的感觉,但事实上此时的音乐却在着力刻画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日本电影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音乐成为了片子里的另一个主角”。

是音乐,还是久石让。

1 电影简介
大悟原本是位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因为乐团的解散他不得不放弃演奏家之路,而返回了故乡。

这时他发现了一则征人广告,由于门槛要求很低,他欣然前往应聘,结果却发现原来是入殓师工作。

他难以接受,但又不好推辞社长的盛情和很高的薪金,于是心怀忐忑,背着妻子和朋友开始了这项工作。

在见习阶段,他见到了各种各样去世的人。

有尸体腐烂不堪的孤寡老人,有长相秀美但实为男儿身的年轻人,有留下年幼女儿死去的年轻母亲;有脸上留下满怀后辈尊敬爱戴的唇印的寿终正寝的爷爷、穿着长筒袜安详离去的老奶奶……在这里,各式各样的离别每天上演着。

不知不觉中,大悟也开始能够理解入殓师的工作了。

在事情败露之后,由于对这项工作存在误解,妻子跑回了娘家,朋友也对他敬而远之。

这对他打击很大。

不过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大悟还是拿出自己最真挚的态度来出席仪式,另一方面他也在等待着妻子回来。

就这样,日子一
天天的过去了,大悟已经很熟稔入殓师的工作了,而且在各式各样的仪式中他都可以感到很充实很骄傲。

然而面对妻子的怀孕、好友的母亲过世以及30 年来不知去向的父亲的死亡,身为入殓师的大悟到底应该怎样去面对呢?
2 电影音乐赏析
2.1整体评析
用著名影评人马克施龙的话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影片里包含了喜剧因素和各种情感,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然而《入殓师》用一种不同寻常的而且很有趣的方式来表现它”。

这或许是本片成功的原因。

作为电影的要素,独特的视角和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固然重要,但我认为,合适的配乐也是关键。

画面意境的展现,感情的顺利传达,都需要有恰到好处的音乐来辅助。

好的音乐能读懂观众的心情,通过旋律加强观众的感情释放,因而能够使观众畅快淋漓——《入殓师》恰是这样一部电影。

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师,因此久石让就以大提琴作为主奏乐器。

本片基调深沉凝重而又不乏开朗调皮,情感表达动人丰富;而大提琴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恰擅于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久石让通过简单的弦乐五重奏的方式演绎了电影的主题段落,感情浓厚,层层叠叠,浓浓的如海浪般滚滚涌来。

在片中,除了使用大提琴演奏主旋律,还在恰当的时刻辅以钢琴、竖琴,使影片音乐整体感更强,感情更细腻,内涵更丰富。

久石让的配乐与电影画面相平行,但在恰当的时机勾动了
人内心的情感,使观众全身心地沉浸在到电影场景中,成了其中的一员,与剧中人共悲喜。

这时,观众自己便是主人公,自己便是入殓师,自己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会经历生离死别,因此,也就更容易体会这种情感。

2.2 精彩片段
2.2.1 回忆小时
影片中的这个片段令人记忆犹新。

大悟第一次参与入殓仪式以后,夜不能寐,他想到了很多。

随着大悟的回忆,镜头最终落在了他拿出的大提琴盒上。

随后我们听到了男主角演奏的本片的主题,此时镜头以一个平行移位的方式由现在联想到了大悟小时候,他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亲,想到了抛弃家庭和情妇私奔的父亲,想到了父亲母亲领着自己去洗澡,想到了父亲和自己交换石文……恰在此刻,配乐在大提琴干涩的音响上,加入了钢琴和其他弦乐,营造出温暖的气息,凸显了父亲对儿子,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爱。

时光飞逝,爱自己的人均已不在,想到此处,不免让人深深感伤。

在其后的情节中,我们从大悟口中知道这支曲子是父亲最爱听的。

导演将这支曲子作为影片的主题是很明智的,虽然我们听到大悟对父亲抛家弃子与情妇私奔这件事耿耿于怀,但是“音乐却在温暖的旋律基调上演化着”,这其实也就为片子最后大悟原谅父亲埋下了伏笔。

2.2.2澡堂婆婆
本片中使用配乐最细腻,最丰富,最华丽的当属大悟给洗澡堂老婆婆纳棺的那一段。

伴随着大悟饱含真挚情感的神情,伴随着妻
子和朋友渐渐理解的眼神,音乐徐徐响起,配合着大悟熟练的动作,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感情。

配乐使用单簧管引发,恬静而和谐,响应了大悟工作的自然与价值。

钢琴优雅而活跃,给原本严肃低沉的纳棺工作赋予了亲切的气氛。

随后钢琴一个试探性的高音,引进了竖琴伴奏。

竖琴纯净,天然,犹如湖面的点点涟漪,轻快而悠然,令人心旷神怡,欣羡神往,恰似在诉说老婆婆勤劳而有意义的一生。

此处无论在音乐还是情感上均将氛围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让人感触人活在世,拼搏一生,意义非凡。

2.2.3 田垄拉琴
影片中另一个熠熠生辉的配乐段落,就是令人津津乐道的“田垄拉琴”那场戏。

大悟首先拉奏的是《圣母颂》,随着画面转换,我们看到了他为死者纳棺的许多场景。

伴着大悟忙碌的身影,音乐也从《圣母颂》自然而流畅地转为了《入殓师》的主题曲。

随着工作的深入,大悟也逐渐地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谛。

这段配乐完整而且一气呵成,这也是亮点所在。

配乐自著名古典作品开始,简单而顺畅过渡到了本片主题曲,而不是生硬的拼接在一起。

“当圣母颂的音乐和入殓师的主题平滑地过渡到一起的时候,音乐由 C大调流畅的过渡为了 G大调的的主题,此时弦乐适时的加入,音乐一下变得明朗而开阔起来”。

由弦乐齐奏开始的主题曲充溢着生命的气息,悠扬、活泼而富于希望,尤其是大悟田垄动情地拉琴,背后雪山耸立,充满意境;美丽灵动的白天鹅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绿充满生机。

如前所述,此时影片的叙事完全由音乐做主,虽然片子描绘的是入殓的
情节,可是却没有了一点悲伤的气氛。

2.2.4 为父纳棺
影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无疑是在影片最后,大悟为父亲做纳棺仪式的场景中。

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最感人的主题《Memory》悄然响起……这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一切全都靠音乐来描述。

导演将大悟对父亲的回忆与此时大悟为父亲做纳棺仪式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我们看到了那张模糊的父亲的脸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这段配乐和主题是完全一样,可在此处却充满了脉脉温情,“父子亲情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蔓延着”。

很多很多人看到这段情节时都是泪眼婆娑,不仅“感动于父亲始终未泯的对家庭的歉疚,更感动于影片中音乐主题的呼应”。

大提琴和钢琴的交织对应替代了大悟和父亲的对话,虽然没有台词,却通过送石子这个情节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此时音乐将主人公的心境描摹的如此深入而透彻,缠绵而精雕细琢,纠结而毫不做作,让观众为之感动,不愧为电影音乐之佳作。

总结
《入殓师》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

久石让为本片所作的配乐以大提琴为主要乐器,辅以钢琴、弦乐,管乐等,配乐婉转,悠扬,能准确地深入主题,表现情感,在观众心中引起共鸣,在欢笑与泪水中,带领观众去体会人间所有的真情真爱,感悟生命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