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一章
肇庆高新区中心小学邱一苹
一、《大学》介绍:
1、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52岁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刊,称为“四书”。
2、平时我们都说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其中《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首,大部分都是民歌。
它的开篇第一章第一篇诗歌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南宋朱熹
朱熹天资聪慧,5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6岁以指在沙滩画八卦;
少年时授业“五夫”中的三位先生【刘子翚huī(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18岁“乡贡”被录取;19岁中了进士;24岁泉州同安县任主簿,怀着治国平天
下的理想抱负,实施“教礼义,厚风俗,戢(jí)史奸,恤民隐”的治县方针。
南宋,金兵入侵,帝王昏聩(kuì),朱熹坚持反对与金人议和,始终坚守作为“士”守“节”的执政理念。
他开办白鹿洞书院,设立讲座,亲自讲学,后人敬仰他尊称“大儒朱熹”,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4、春日(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课题释疑
1、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2、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3、“大学”就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师:明白了《大学》的要求后,我们一起学习《大学》第一章。
三、诵文疏义
1、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明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3、三纲领八条目的关系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春秋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就是立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另一个是继承
西周的分封制。
所谓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
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
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
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周王室称王、天子。
《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
诸侯之下有家族、宗族,首领叫卿、大夫。
如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如下图:
周王室→王、天子→天下
↓↓
诸侯→公→→→国
↓↓
家族→卿、大夫→→家、宗族
上图对天下、国、家的表述一目了然。
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
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5、第三段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
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6、总感全文,或吟诵或歌诀体
四、纵古观今
1、古人有关“修身”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欧阳修
君子死而冠不死。
----子路(仲由)
(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子路”,因一顶帽子而死。
那年卫国内乱,正是生死存亡之时,他的帽子被打歪了,他说:君子死而冠不死。
当他放下剑把帽子扶正时,就被砍死肉酱了。
孔子从此不吃肉酱。
)(子路的孝心也是千古颂扬的,有个故事“百里负米”就是说子路。
入选《二十四孝》)
2、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师:《大学》的宗旨对我们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五、修身立志
1、
2、从现在开始,做个诚实的孩子
一个国王因为没有继承人,就发了一大堆种子给国内的所有的孩子们,说谁种的花漂亮就选谁做继承人,结果到了秋天,全国的孩子的花盆里种满各式各样的鲜花,只有一个小孩的花盆里什么都没有,并不是他不热爱劳动,他也每天向花盆洒水,浇肥,可就是没看到种子发芽。
最后国王选了他做继承人,原来啊,这些种子都是炒过的,都不能发芽的。
3、请结合《大学》,谈谈当代小学生应该如何修身?
六、结束语
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它虽然不能装进口袋里,却能够展现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体现在行动中,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
七、作业:熟读《大学》,会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