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教学目标1. 引领学生诵读,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 简介《大学》(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
学生交流汇报。
(2)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2. 初读感悟(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3)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
(同桌互读)(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5)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6)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交流。
(7)学生交流反馈:《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习,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9)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能读出感情吗?生自由读。
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水平?指名读,全班齐读。
3. 诵读竞赛看大家诵读的兴致那么高,下面我们就来做做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准?(1)同桌自由练习背诵,汇报。
哪对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练习成果?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2)老师想听听对于这段经典,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呢还是女生读得好呢?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3)看样子,大家已经熟记于心了,那我们来做接龙游戏。
老师带头,知道的同学举手抢答。
(4)开小火车背诵。
4. 经典故事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你看,曾参对他的儿子这样说——读“经典故事”《“宗圣”曾子》七嘴八舌话感想: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家分享吗?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4. 经典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练习。
《大学》第二课时执写教师:封开县江口实验小学钱红梅一、教学内容:大学之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诵读“大学之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三、教学重点: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上堂课的内容2、跟师朗读:二、讲授新课:1、讲解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与家族;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与家族,先想要修养自身的本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本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是自己的意愿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愿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内互读初步感知课文意思。
(2)班上交流, 要想修养自身的本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是自己的意愿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愿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3)师生交流: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与家族;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与家族,先想要修养自身的本性。
2、(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
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
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
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
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3、自学诵读、背熟、理解意思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三、巩固课文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
《大学》的内容是教育学生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互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弟大学》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四、经典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练习。
《大学》第三课时执写教师:封开县江口实验小学刘方芳教学内容: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①能正确朗读本节课的内容。
②理解本文的意思。
2、能力训练点理解真正的致知在格物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三、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上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谁能背诵出上两节课的学习内容?个别学生背,全班齐背。
(2)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剩下的内容,《致知在格物》,齐读课题a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学生回答)神农氏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亲自尝试百草,发现了能攻毒祛病的中药。
那么大家又知不知道关于西红柿的故事呢?(学生)其实,西红柿最初因为颜色艳丽,人们怕有毒都不敢吃。
后来还是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人通过亲身的尝试才证明它无毒可食。
我们看到,不管是神农发现中药,还是罗伯特证实西红柿可食,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试验的。
其实啊,试验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探察的过程。
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除了那一份敢于冒险的勇气之外,是不是还告诉我们要通过对事物的探索来获取对事物的认识呢?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
那么在科学的领域到底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如果要,又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呢?请大家翻开课本的,详细阅读课文。
b、出示文段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①学生自读文段②指名读③小老师带读④齐读并老师指导有感情朗读⑤师生合作读和同桌合作读⑥男女合作读C、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分析文章内容本文段脉络清晰,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你知道课文是什么意思吗?①小组讨论②反馈讨论结果,老师做适当的点拨③老师小结d、背诵课文内容①老师指导背诵②学生自己试背③全班背④个别背四、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致知在格物,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大学》第四课时执写教师:封开县江口实验小学董小平一、教学内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朗读,让学生初读了解《大学》地宗旨在于弘扬正品德。
3、感受中华语言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相应的句子意思。
2、通过诵读和讲解,让学生知道修养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吸取外部营养的修身养性。
有些人虽然生来没有什么涵养,从小也未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后天的努力刻苦学习,勤奋拼搏,仍然可以表现出令人惊叹的修养。
这主要取决于自己,于外界无关。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简介《大学》(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人把《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