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三)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1.口腔 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希望对恐 口腔—感觉阶段 口腔 感觉阶段: 惧 2.肌肉 肛门阶段: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意志对自我疑 肌肉—肛门阶段 肌肉 肛门阶段: 虑 3.运动 性器阶段:主动对内疚 运动—性器阶段 运动 性器阶段: 目的对无价值感 4.潜伏阶段:勤奋对自卑 潜伏阶段: 潜伏阶段 能力对无能感 5.青春期(12-20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忠诚对 青春期( 青春期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不确定感 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 爱对性混乱 成年早期( 岁):亲密对孤独 成年早期 7.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 关心对自私 成年中期( 成年中期 岁):繁殖对停滞 8.成年后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绝望 明智对 成年后期( 岁以后):自我整合对绝望 岁以后): 成年后期 无意义感
2.错误生活风格的形成原因 错误生活风格的形成原因 (1)器官缺陷 ) (2)溺爱或娇纵 ) (3)受忽视或遗弃 ) 3. 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 (1)早期记忆 ) (2)潜意识梦境 )
(3)出生顺序(排行) )出生顺序(排行) 老大:开始受过度关注,后被取代, 老大:开始受过度关注,后被取代,嫉妒和 孤独感强烈,感到不安全,敌视别人, 孤独感强烈,感到不安全,敌视别人,问题 较多。 较多。 中间儿童:有强烈的追求优越感,喜欢反抗 中间儿童:有强烈的追求优越感, 和竞争, 和竞争,适应性强 末生儿:容易被惯坏,依赖性强, 末生儿:容易被惯坏,依赖性强,缺乏创造 有强烈的自卑感,也有问题。 力,有强烈的自卑感,也有问题。
第三节 自我心理学
一、自我心理学思想的产生 (一)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从本我心理学向自我心理学 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创伤范式 (1886-1897) 创伤、 防御 创伤范式 - ) 创伤、 2.内驱力范式 (1897- ) 本我心理学、自我 内驱力范式 - 本我心理学、 本能 3.自我范式 (1923 -) 《自我与本我》、自我 自我与本我》 自我范式 防御机制
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简评
优点: 优点: 1. 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扩展了人格心理学 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 的研究领域 2. 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3. 拒绝了弗洛伊德以性本能解释行为的观点 4. 开创了内外倾个体差异研究 缺点: 缺点: 1.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科学依据 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科学依据 2.对先天遗传因素给予了过多的关注 对先天遗传因素给予了过多的关注 3.充满了神秘主义和宗教的色彩 充满了神秘主义和宗教的色彩
(三)人格类型——生活风格理论 人格类型 生活风格理论 个体追求优越的方式叫生活风格。 个体追求优越的方式叫生活风格。它包 含着一整套行为方式, 含着一整套行为方式,借助这套行为方式便 可以去补偿他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 可以去补偿他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 1.可根据社会兴趣把人分为四种生活风格: 可根据社会兴趣把人分为四种生活风格: 可根据社会兴趣把人分为四种生活风格 (1)统治—支配型 )统治 支配型 (2)索取 依赖型 )索取—依赖型 (3)回避型 ) (4)社会利益型 ) 前三种是错误的生活风格, 前三种是错误的生活风格,最后一种才是正确 的生活风格。 的生活风格。
(四)荣格的心理类型学 1.态度类型:内倾与外倾 态度类型: 态度类型 2.功能类型:理性功能(思维与情感) 功能类型: 功能类型 理性功能(思维与情感) 非理性功能(感觉与直觉) 非理性功能(感觉与直觉) 3.组合 组合 科学家、 (1)外倾思维型 科学家、科学狂 ) (2)外倾情感型 女性 ) 男性/流行音乐家 (3)外倾感觉型 男性 流行音乐家 ) 商人、 (4)外倾直觉型 商人、政客 ) (5)内倾思维型 哲学家 ) 女性、 (6)内倾情感型 女性、艺术鉴赏家 ) (7)内倾感觉型 艺术家 ) 预言家、神秘者、 (8)内倾直觉型 预言家、神秘者、宗教狂热分 ) 子
三、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一)艾里克森生平 身份问题(异邦人还是犹太人、 身份问题(异邦人还是犹太人、 忠实于德国还是丹麦、名字) 忠实于德国还是丹麦、名字) 与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的关 与弗洛伊德、安娜 弗洛伊德的关 系。 曾在哈佛大学讲授“ 曾在哈佛大学讲授“人类的生命 周期”课程(学生戏称“ 周期”课程(学生戏称“从子 宫到坟墓” 宫到坟墓”)
二、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标志: 年哈特曼发表《 标志:1939年哈特曼发表《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 年哈特曼发表 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 没有冲突的“自我” (一)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二)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的发展 1.自我的起源:自我与本我先天同源论 自我的起源: 自我的起源 2.自我的自主性发展 自我的自主性发展 (1)初级自主性 ) (2)次级自主性 ) (三)能量的中性化 (四)自我的适应过程 1.自体成形 自体成形 2.异体成形 异体成形
第二节 个体心理学
一、阿德勒的生平和个体心理学的特 点 (一)阿德勒的生平 1.体弱多病、车祸(年幼)、身材矮小、 体弱多病、车祸(年幼)、身材矮小、 体弱多病 )、身材矮小 其貌不扬、 其貌不扬、学习成绩差 2.与弗洛伊德的经历相似、但感受相异 与弗洛伊德的经历相似、 与弗洛伊德的经历相似 犹太人、弟弟夭折、 (犹太人、弟弟夭折、家庭成员众 专业组织、目睹了大战、 多、专业组织、目睹了大战、对美 国人的态度) 国人的态度)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简评 贡献: 贡献: 1.强调社会因素的重要性,排斥了生物决定论,为新 强调社会因素的重要性, 强调社会因素的重要性 排斥了生物决定论,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确 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 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 2.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降低了潜意识 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 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 的决定性作用。 的决定性作用。 3.注重个体的主观选择和创造性,注重人对理想目标 注重个体的主观选择和创造性, 注重个体的主观选择和创造性 的追求,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 的追求,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这深深影响了当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局限: 局限: 1.对追求优越的批判:唯意志论(主观唯心主义) 对追求优越的批判: 对追求优越的批判 唯意志论(主观唯心主义) 2.没有触及社会环境的本质 没有触及社会环境的本质
(二)个体心理学的特点 1. 社会力量决定人的行为 2. 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3. 意识才是人格的中心 4. 强调未来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5. 轻视性因素的作用 6. 对人类持乐观态度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 (一)人格动力 器官缺陷、 器官缺陷、自卑感及其补偿 生理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陷, 生理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陷,可以通过两 种途径来弥补;心理上都有自卑感,可以进行补偿, 种途径来弥补;心理上都有自卑感,可以进行补偿, 但也可以发展自卑情结。 但也可以发展自卑情结。 追求优越 优越感是每个人奋斗的目标, 优越感是每个人奋斗的目标,它包含着完满的发 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 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人总是力图从低劣地 位上升到优越位置,从失败到成功, 位上升到优越位置,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优越 和完美。易产生优越情结而忽视他人和社会。 和完美。易产生优越情结而忽视他人和社会。 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 社会兴趣是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 社会的愿望和需要。其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合作、 社会的愿望和需要。其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合作、 互助、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热爱、同情等。 互助、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热爱、同情等。
第三讲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 社会文化学派
第一节 分析心理学
一、荣格生平与分析心理学的特点 (一)荣格生平 1.梦(与母亲有关的、与弗洛伊德 梦 与母亲有关的、 相互分析梦、自己释梦) 相互分析梦、自己释梦) 2.幻想(人物、形象) பைடு நூலகம்想( 幻想 人物、形象) 3.神秘现象(饭桌裂缝、刀片碎裂、 神秘现象( 神秘现象 饭桌裂缝、刀片碎裂、 亲戚家的聚会、考察宗教等) 亲戚家的聚会、考察宗教等)
(二)人格动力 里比多”不是单纯的性能量, “里比多”不是单纯的性能量,它是一种普 遍的生命力,其本质是欲望, 遍的生命力,其本质是欲望,它可以与生理能 相互转化,后来荣格逐渐用“心理能量” 相互转化,后来荣格逐渐用“心理能量”取代 里比多” “里比多” 。 (三)人格发展阶段 个性化:在意识的指导下, 个性化:在意识的指导下,使意识的心灵和潜意 识内容融洽地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识内容融洽地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1.童年时期 童年时期 2.青年时期 “ 精神的诞生” 精神的诞生” 青年时期 3.中年时期 最关键的时期 中年时期 4.老年时期 老年时期
(五)对哈特曼自我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贡献: 1.继承并澄清了弗洛伊德和安娜关于自我心理学 继承并澄清了弗洛伊德和安娜关于自我心理学 的模糊思想,创建了自我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的模糊思想,创建了自我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2.扩大了精神分析的目的和范围,把精神分析的 扩大了精神分析的目的和范围, 扩大了精神分析的目的和范围 研究内容纳入到普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内容纳入到普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局限 1.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改造不彻底,使得自己 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改造不彻底, 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改造不彻底 的体系具有矛盾。 的体系具有矛盾。 2.自我没有真正逃脱本我的束缚。 自我没有真正逃脱本我的束缚。 自我没有真正逃脱本我的束缚
(二)人格发展 1.身体发育(生理) 身体发育(生理) 身体发育 2.遗传和环境 遗传和环境 3.创造性自我与个体活动程度 创造性自我与个体活动程度 自我可以主动地、 自我可以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 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 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从而使人按照 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 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 个体活动程度影响着心理发展的形式 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