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集病史

采集病史

第一章问诊(采集病史)一问诊的重要性.任何时候问诊都是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可以说任何先进仪器和设备都不能替代问诊的重要作用.(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包括一个或数个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

通过主诉可初步判断是哪一种性质(急性或慢性)或哪一系统的疾病。

主诉记载应简练、扼要,用1~2句话,反映疾病的突出问题或概貌,同时注明主诉自发生到就诊的时间。

若主诉有几个前后时间不同出现的症状,则应按其发生前后排列,例如:心慌气短1年、下肢水肿5天,又如咳嗽、盗汗5个月,咯血2天。

如病程长、病情复杂,主要症状不突出时,医生可根据其病史中主要的症状或就诊的主要原因加以整理记录。

主诉必须包括症状、部位、时间。

(三)现病史现病史是病史中最重要的部分,应包括从所患疾病的开始至本次就诊时整个阶段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如主诉为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3年、黑便1天。

现病中从3年前第一次出现症状时写起,按其发生先后描述。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起病情况起病时间(一般以年、月、日计算,急骤起病者可按小时计算)。

发病时的环境、急缓、诱因或原因。

例如:××年×月×日上午淋雨后,次日下午突然有寒战,约半小时后发热,咳嗽……,又如:×年×月×日无任何诱因渐感上腹部隐痛……。

2.症状的特征(1)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等。

以疼痛为例,应询问疼痛的部位,是否放散,性质是钝痛、胀痛、刺痛或绞痛,疼痛的程度是否可以忍受,是持续性还是阵发性痛,发作与间歇的时间等。

例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疼痛常为右上腹发作性绞痛,右上肩可有牵扯痛,油腻食物后常诱发。

又如心绞痛,多为胸骨后压迫;紧缩感及闷痛,向左肩及左臂放散,常在体力劳动时发作。

(2)症状出现、减轻或加重与时间的关系,如某些发热疾病常有时间上的规律性,是每日抑是隔日发热,是上午抑是午后发热。

例如肺结核多年在每日午后发热。

(3)症状与所发生部位的生理功能关系如饮食与胃痛,呼吸与胸痛,活动与心悸的关系等。

胃溃疡常在饭后半小时到2小时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常在饭前2小时疼痛,进食或服碱性药物后可缓解;胸膜炎常在呼吸或咳嗽时胸痛加剧;心力衰竭常在活动时心悸,气短加重。

(4)病情发展与演变起病后主要症状的变化是持续性还是发作性,是进行性加重还是逐渐好转。

并注意描述缓解或加重的因素。

(5)伴随症状应详细询问各种伴随症状出现的时间、特征及其演变情况,并了解伴随症状与主要症状之间的关系。

哪咳嗽与咳痰,发热与寒战,腹痛与腹泻常伴随出现。

如疟疾每一次发作常先有恶寒有战粟,继则发热,最后出汗三个症状。

如病人有两种以上疾病,则应按其疾病发生前后描述。

此外,某些疾病应该有而实际并未出现的一些重要症状,也应询问清楚,并加以记录。

例如考虑为大叶性肺炎病人,未出现铁锈色痰,病历中也应记录为无铁锈色痰,以资鉴别诊断。

3.诊治经过应问清楚此次发病后曾在何时、何处诊治过;曾作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曾用过什么药、其剂量、疗效如何。

例如心力衰竭的病人应仔细询问有无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服用的剂量、时间及疗效如何,重点扼要地加以记灵。

4.一般情况对每个病人都应询问病后的饮食、大小便、睡眠有精神体力状态及体重增减等情况。

(四)过去史内容包括:1.以往健康情况健康或体弱2.预防接种及药物过敏史何时何地注射过何种疫苗。

有无药物过敏史(特别是青、链霉素过敏史)有其它过敏史。

3.患过何种疾病为了避免遗漏可按各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有顺序地询问,此种方法称为系统复习(系统回顾systemsreview)4.手术及外伤史如曾手术或外伤,应记明手术或外伤的名称、日期及有无后遗症。

[附] 各系统问诊参考提要临床上各系统疾病除共同症状外,还有其特殊症状,问诊时应根据病人情况参考下列提要,进行全面地系统地、重点突出的询问。

一、发热程度是低热、中等热度、高热;骤起或缓起;有无恶寒或战粟,有无出汗或盗汗;退热方式为骤退还是渐退,是持续或发作及其时间。

二、急性传染病流行病学及传染途径,初发病的日期和主要症状,如发冷、发热、寒战、呕吐、严重的头痛以及腰背和四肢痛等。

三、呼吸系统咳嗽的性质、发生与加剧的时间,与气候的变化及体位改变的关系;咳嗽与喀痰持续的时间,痰液的性状、量、粘稠度、颜色及气味等。

咯血的量及颜色;呼吸困难的性质、程度及出现时间;胸痛的部位;性质及其与呼吸、咳嗽、体位的关系;有无其它伴随症状,如恶心、发热、食欲不振及体重减轻等,并了解其职业史、吸烟史、结核病接触史等。

四、循环系统心悸及其发生的诱因、时间、心前区疼痛的性质、程度、出现与持续的时间及放射部位,引起疼痛发作的诱因及缓解方法;咳嗽、咯血及呼吸困难的诱因、发作时间;水肿及尿量(包括夜尿量)改变;有无腹胀、肝区疼痛、消化不良、头晕、晕厥等。

是否用过洋地黄、利尿剂等,有无风湿热、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史。

五、消化系统平时饮食的质量和习惯,有无暴饮暴食,食量多少,有无冷热不均,有无食欲改变、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吞咽困难出现的急缓、程度、持续时间及进展情况与食物性质(流汗、半流汁或普通饮食)及精神因素的关系、呕吐发生的诱因、时间,呕吐物的性质、量、颜色及气味、呕血的量及颜色;腹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缓解方式,有无规律性与季节性,腹痛与饮食、气候变化及精神因素的关系;大便次数,粪便性状、颜色嗅味,有无里急后重;腹部包块的部位、形状、大小、压痛、生长速度等、黄疸出现的时间、和蔼及其与腹痛的关系;体力与体重的变化;食物中毒及接触毒物史;饮酒嗜好及量等。

六、泌尿生殖系统有无排尿困难、尿痛、尿频、尿急、尿量(特别是夜尿量)、颜色及透明度,有无酱油色及洗肉水样尿,有无尿潴留或尿失禁;水肿出现时间、部位及性质;腰部或下腹部疼痛的性质、程度及放射部位;有无咽炎、高血压病史等;第二性征有性生活生育能力、计划生育情况等。

七、造血系统有无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皮肤粘膜有无苍白、黄疸、出血点。

瘀斑、肝、脾、淋巴结肿大情况及骨骼疼痛;化学药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家族成员的出血倾向史。

八、代谢与内分泌系统有无畏寒、怕热、多汗、头痛、乏力、视力障碍、心悸、食欲异常、烦渴、多尿、水肿等;肌肉震颤及痉挛;性格、智力、性器官发育及其它第二性征、性功能改变等;骨骼、甲状腺、体重、皮肤、毛发改变等;有无结核病、手术、产后出血及高血压等病史。

九、神经系统头痛的部位、时间及性质;有无喷射性呕吐、失眠、嗜睡、记忆力改变、意识障碍、昏厥、痉挛、瘫痪、视力障碍、感觉及运动异常、有无燥狂、抑郁、幻觉(幻听、幻视、幻想)、自杀念头及定向障碍。

十、关节骨骼系统四肢及关节有无肿痛,运动障碍、形态异常,有无瘫痪、外伤、骨折及关节脱位;脊柱有无形态异常、疼痛、活动受限;有无经常咽痛、发热,长期受潮湿等,曾否在大骨节病等地区居住及其时间,营养状态,是否缺乏维生素D及钙质等。

第一节发热正常人体温因受大脑皮层及下部体温中枢的控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与散热过程,而保持相对恒定,在某种情况下,体温中枢兴奋或功能紊乱或产热过多,散热过少,致使体温高出正常范围,即为发热(fever)。

致热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是致热原性发热,致热原大致可分为三种:白细胞致热原:是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释放的致热物质,又称内源性致热原一般来说,发热是人体患病时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一、常见病困临床上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感染性发热原因系由于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产生致热原。

(二)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1)各种肿瘤及血液病(所引起的组织坏死及细胞破坏;(2)因血管栓寒或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肺、脾等内脏梗寒或肢体坏死;(3)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如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等)。

2.变态反应是抗原一抗体反应的结果,可见于风湿热、血清病、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及大量脱水,前者引起产热过多,后者引起散热减少。

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由于物理性(如中暑)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或机械性(如脑溢血、硬脑膜下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因素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

5.神经官能症由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影响正常体温调节,常表现为低热。

诊断时应首先排除各类疾病后才能确定。

(二)伴随症状1.伴有头痛、呕吐或昏迷可见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型疟疾、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毒性痢疾。

2.发热伴有寒战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溶血性疾病、急性胆囊炎等。

3.伴有关节痛常见于风湿热、结核病、结缔组织病。

4.伴有淋巴结肝脾肿大可见于血液病(血液病、淋巴瘤、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癌肿、传染病(布氏杆菌病、黑热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5.伴有尿痛、尿急、尿频常见于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等。

6.伴有咳嗽、咳痰、胸痛常见于呼吸系疾病如上感、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肺结核等。

7.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常见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疾病等。

8.伴有出血现象可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败血症、重症麻疹及病毒性肝炎等。

9.伴随结合膜充血常见于咽结膜热、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10.伴有口唇疱疹常见于风疹、水痘、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等。

11.伴有咽痛可见于白喉、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峡炎、急性喉炎等。

(三)流行病学情况是否到过流行病区,有无接触过传染病患者,以及发病季节等,对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疼痛疼痛是常见症状,可由许多疾病引起也常是病人就诊的主诉。

当各种损伤性刺激时产生的致痛物质(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织胺及其同类的多肽类、钾离子、氢离子及酸性代谢产物等),直接兴奋神经末梢的痛觉感受器,冲动传入脊髓后根的神经节细胞,经由脊髓丘脑侧束,进入内囊传至在脑皮层中央后回的第一感觉区,引起疼痛。

对疼痛病人应详细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放散与否;是持续性或发作性,发作时间,间歇长短;发生的诱因、时间、急剧或缓慢;影响疼痛加重与减轻的因素。

(一)疼痛的部位与放散的方向疼痛的部位与病变部位有关,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应认真询问清楚,如病人说不清时,可嘱其用手明确指出。

疼痛部位一般能准确反映病变部位,但某些内脏器官所引起的疼痛,由于放射痛,往往表现在远离器官的某些体表部位,所以疼痛部位不一定与该器官的体表投影一致。

如心肌梗塞时,疼痛可放散到左臂达指尖、左颈、下颌至舌部。

右下肺炎时当波及到胸膜,疼痛常可放射至右上腹,易误诊为急腹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