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动力性缺氧
头痛,呼吸困难,咳嗽,血性泡沫痰,肺部湿性罗音
缺氧 外周血管和肺血管收缩 (收缩不均一)
血管痉挛 血流量减少
肺血流量增加 超灌注
肺水肿 PaO2 呼吸中枢↓
中枢性呼衰
中枢性呼衰
PaO2<30mmHg,直接抑制作用>间接兴奋作用
表现为呼吸抑制、呼吸节律和频率不规则 ,肺通气量减少。
循环系统变化(代偿性反应) 心输出量 ↑ 增加全身组织的供氧量 缺 交感神经兴奋↑ 呼吸↑ 静脉 回流↑ 心率↑ 心收缩力↑ 心输出量↑
血氧变化特点与
组织缺氧机制
血氧特点 A-V氧含量 ↓
PaO2 N
SaO2 N CO2
max
N
CaO2 N
组织缺氧的机制
内呼吸障碍
不能充分利用氧
临床上常为混合性缺氧
失 失 血 性 休 克 血 血液性缺氧
循环障碍 肺功能衰竭 内毒素血症
循环性缺氧 低张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缺氧时机体的反应(低张性缺氧为例)
O2 O2
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 大携氧量。
CO2max =1.34(ml/g)× 15(g/dl)= Hb(g/dl)= 20ml/dl 取决于血红蛋白的质和量
3、血氧含量(CO2) 100ml血液实际的携氧量 CaO2=19ml/dl CvO2=14ml/dl 取决于血氧分压和血氧容量 4、血红蛋白氧饱和度(SO2)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百分数
PaO2高(13.3kPa)
正常 20ml/dl
贫血 10ml/dl
PvO2低 8.40kPa 7.07kPa
A
90% 95% 85%
V
氧 容 量
SO2
O 2↓
组织缺氧
A-V氧含量差↓
CO中毒
血氧容量 正常
血液实际带氧量的血氧含量 ↓
HbCO颜色鲜红,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Hb与氧的亲和力增强:
(图)
(图)
取决于氧分压,与PO2之间呈氧离曲线的关系 SO2 = 血氧含量 氧容量 SaO2=95% SvO2=75%
二、常用的血氧指标:
5、动-静脉氧差:反映内呼吸状况 CaO2-CvO2=19-14=5ml/dl
外呼吸 低张性 血液性 循环性 循环
组织 组织性
供氧↓
缺氧
用氧↓
缺氧的病因分型
1、 原因
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大气性缺氧
外呼吸功能障碍—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先天性心脏病
如室间隔缺损伴有肺动脉狭窄或肺动脉高压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伴肺动脉高压
PaO2
室间隔缺损 伴肺动脉高压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2、低张性缺氧的血氧变化的特点
(1)血氧特点
PaO2
CO2
max
Ca O2 Sa O2
正常
2、低张性缺氧的组织缺氧机制
PaO2↓ 血液-细胞氧分压差 氧向细胞弥散速度和量 组织缺氧 A-V氧含量差 慢性时也可正常
脱氧Hb>5g/dl 皮肤颜色 发绀 (cyanosis)
缺氧不一定有发绀,发绀不
一定有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等张性低氧血症)
Hb量减少,性质改变
1、氧分压(PO2)
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产生的张力。
PaO2 =13.3kPa(100mmHg) PvO2 =5.33kPa(40mmHg) 反映内呼吸状况 图 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肺的呼吸功能
二、常用的血氧指标:
在38℃,PO2为150mmHg,PCO2为40mmHg,血红 O2 O2 蛋白被氧充分饱和。 2、血氧容量(CO2max):
4、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异常增强:
过多输入库存血
血PH升高
某些血红蛋白病
(二)血液性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
血氧特点
PaO2 N
Hb量↓ 或质改变
SaO2 N ↓ max CO2↓
CO2
(三)血液性缺氧的组织缺氧机制
PaO2 高 PvO2低 CO2↑
A
V
贫血的组织缺氧机制 皮肤苍白,无明显发绀
肺 (外呼吸) 组织 (气体运输) 血液 循环
(内呼吸) 250ml/min
1.5L
组织的供氧量=动脉血氧含量×组织血流量 组织的耗氧量=(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 ×组织血流量
一、缺氧的概念
病因
组织
得不到充足的氧/ 不能充分利用氧
代谢、功能、结构 异常变化
病 理 过 程
二、常用的血氧指标:
呼吸系统变化(代偿性反应)
肺通气:急性期最重要 感受器 PaO2 呼吸深快 肺通气 与缺氧持续时间有关 增大呼吸面积 轻度增加(65%) 早期 提高氧的弥散 显著增加(5-7倍) 数日 促进静脉回流 增加不明显(15%) 长期 增加耗氧量
意义
呼吸系统变化(损伤性反应) 高原性肺水肿 4000m高原
吸入气氧分压降低
低张性缺氧
外呼吸功能障碍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血红蛋白结构、功能异常 全身循环功能障碍 局部循环功能障碍 药物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抑制源自供氧不足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缺氧
用氧障碍
组织性缺氧
呼吸酶合成减少 线粒体损伤
一、低张性缺氧(乏氧性缺氧)
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
SaO2 N A-V氧含量差 CaO2 N
组织缺氧的机制
血流缓慢
皮肤颜色
流经t
单位容积 弥散氧
发绀
四、组织性缺氧(氧利用障碍性缺氧)
特征 细胞利用氧障碍 原因
组织中毒 抑制细胞氧化磷酸化
氰化物,砷 化物,甲醛 呼吸链中断
用氧障碍
细胞线粒体损伤 放射线 毒素 自由基 vitamin缺乏↓ 呼吸酶合成 组织需氧过多
Hb释放O2困难导致组织缺氧
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皮肤粘膜呈咖啡色
三、循环性缺氧 (低动力性缺氧) 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
动脉压↓或动脉阻塞 —缺血性缺氧 静脉压↑或血液回流受阻 —淤血性缺氧
原因 全身性血循环障碍 休克 心衰 局部性血循环障碍 栓塞 血管病变
血氧变化特点与组织缺氧机制
血氧特点
PaO2 N CO2 max N
氧
肺血管收缩 (缺氧性)
交感N兴奋↑
缺 氧 肺 血 管 收 缩
维持V/Q正常 血液充分氧合 肺动脉高压
体液因素作用 血管平滑肌 应激性↑
(一)原因
1、贫血:最常见的原因 贫血性缺氧 2、一氧化碳中毒: (1)CO与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氧的210倍
O2 (2)氧离曲线左移 CO能增加其他3个血红素对氧的亲合力 Hb: CO能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 O2
CO
O2
2 2
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食用大量腌菜(肠源性紫绀) 过氯酸盐等其他氧化剂也可引起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