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医秘授古脉法1.分经候脉之由来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
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
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著。
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
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
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
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
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
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
晋以后由于大家都捨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
切脉不但含糊不清,而且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
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
《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部合参的切脉法。
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切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理。
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
由临床工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方法可靠性是很大的。
这部分遗产《内经》中虽有部分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
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的错误,却没有具体纠正它。
因此医家已不习惯分经候脉法。
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里。
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
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
宗教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
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
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
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
太素脉至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
晋以后则逐渐隐晦起来。
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行。
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的看出它的全貌来。
另外从印度的佛教中还传来了一套脉法,它与丹道家的脉相似,现存于西藏密教“医方明”经典内,有少数喇嘛能掌握,对人体气脉比丹道家分得还要复杂,左右共有100部脉(丹道家才20部脉,即十二经与奇经八脉)。
不过其中有好多是纯宗教的东西,不切合医药的应用,“医方明”经典未传到内地来,但是从丹道家内部及“医方明”入手,是可以挖掘出许多脉学宝藏来的。
太素脉及“医方明”脉不是根据解剖尸体的方法,从外部求得的,而是根据“内视”的方法。
从活人体上向内求得及建立其理论体系的。
他们主张用分经候脉的方法,来诊断脏腑气脉的疾病,每一经脉都有其专门的作用,抓住了脉的“体”和“用”之后,再把所有的脉互相勾通起来,掌握住他们彼此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作到辨证论治及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正确地作到辨证。
而彼此间的关系中最主要的母子生化的关系,即相生相克的道理及表里的关系,这样根据后天形生的色相,从而推论先天受气的偏盛。
从推断脏腑平素的强弱和已经受病的虚实,而定其人的寿夭、性情、生死、吉凶。
《丹医秘授古脉法》前言夫脉学者,切候“形生”动静阴阳之术也。
是必配以察阴阳、观五色、鉴五音……等之常变,相互参伍,各辨阴阳,究神炁[⑤] 形质生化之妙,然后方可察疾断病决死生。
其中又有理、气、象、数交错为用之奥妙,未可执其一端而言用者也。
惜古之脉学真髓已不可见,而今世医家所宗,概不出叔和《脉经》、高阳生《脉诀》,其所以相袭成风者,一则以其浅简,为衣于医之辈所近;二则以中医学术迁流至今,严格说来,大抵已成应用技术,四诊之中,几独靠“问”字一诀,而切诊是已沦为敷衍塞责之过场矣,不独自欺欺人,反美其名曰“吾独取寸口以决死生”,其中乖谬大矣,其失古者亦远矣。
余见一病者询其医曰:“吾病但非脾亦非胃,抑非病胰乎?”医怒目曰:“吾行医六十年,读中医典籍万卷,书中从未言有胰脏,汝敢难我乎?!”病者退而喃噜曰:“屠夫学宰之日,即知牲有沙肝[⑥] ,是医真不如宰匠也。
”复按寸口者,太渊肺脉也。
经云“脉会太渊”、“肺朝百脉”,又肺司均衡、出制节,故人身上下气脉之常变,肺脉亦随而具其象,故以寸关尺分三焦[⑦] ,实不过由肺脉以占全身也,此不亦象学乎,而叔和竟不知此,辄言此心脉、此肝脉、此脾脉,反复推衍,玄讹百出,唯心所造,不一而足。
千古医家有识之者,而亦有昧于叔和之说,竟一生抱残守缺,至老死而不悟者,为多数也。
参见朱肱、俞嘉言、徐灵胎、王宗正、吴草卢、李时珍诸说,思过半矣。
而今之医家,每宗叔和之旧,拘形为象,亦如是呀呀学语曰:此心脉此肝脉,相袭而来,似已皆不知其所以然,若问何以一根脉管可以候如是之多,则将张口结舌,询王叔和之骷髅可也。
总而言之寸口之用是用之小也。
是诚有乎象,而无是乎脉。
经云:“十二经皆有动脉”而切取部位无传矣。
《内经》虽有三部九候之说,亦难得古人脉法之全豹。
兹搜採散存民间之旧论,著廿部正奇经道分经候脉之法,余甚宝之,因录其要于后,其有不足或谬误之处,尚希方家见教。
古人云:脉虽分部而又必须各部体用互参,不可分割,进而配合望闻问(各亦有分部口诀,另录)方可言决死生之分,云云。
香江慈臣[⑧]甲辰于北京[①] 廖育群:“汉以前脉法发展演变之源流”,《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4期,第193页。
[②] 记录稿前见有河北中医学院的如下识语:本院于1960年12月27日邀请周潜川大夫作分经候脉法的报告,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中的诊断法,是很珍贵的资料。
本文系记录稿,未经本人审阅,难免有与原义不符之处。
倘有讹误,经周大夫审阅后,再行更正。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1962年5月11日[③] 参见拙稿:“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传统’与‘革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1期,第85页。
[④] 即位于手腕的桡侧动脉。
[⑤] 炁:音、义皆与“气”同,道家著作中好用此字。
[⑥] 俗称牲畜的脾脏为“沙肝”,此处误以为是“胰”,不确。
[⑦] 在今本《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枢》两部独立著作)中,“三焦”为六腑之一;其后逐渐演变为用以指称人体的上中下三段。
[⑧] “香江慈臣”乃著者廖厚泽之号。
取意原籍(湖北省兴山县)有香溪,终年清澈见底,流入长江;又因其父供养孤老王慈臣于家中,为民治病,不取分文,故著者幼年即受其影响而略知岐黄。
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数主热涩主寒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极。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离经脉第二易曰:一阴夹于二阳间,故曰离。
以象心之用。
一、所候:手厥阴心包络经。
二、部位:甲、鬼哭穴(在中指尖下)乙、蟹眼穴(中指本节与第二节交界横纹处)丙、外劳宫(手背中指本节内侧歧缝间,脉管呈人字纹处;一说与内劳宫相对,脉诊当依前说)丁、天河穴(由外劳宫循歧缝上行至手腕关陷中有脉处)三、诊法:分候脉、候气、候寒热三部甲、以离经指法候鬼哭穴之脉跳(但有人离经脉行于指尖两侧),阳脉为心阳外开,阴脉为心阳不足。
乙、此以候气:捏鬼哭穴,外劳宫脉动加大;捏蟹眼穴,天河穴脉动加大,以候心气。
与候脉结合,则用以推气与脉之间的辩证关系。
左右手相比较,则可推心气心血之辩证关系。
丙、候指尖寒热四、所主:甲、小儿出疹发痧,身虽热,而指尖冷。
乙、离经无脉者,可断其心气不出井,为心气虚故。
四逆者,必先见离经寒,次发展及手,厥过肘者不治。
丙、产妇分娩时离不出井,如气(热)与脉(动)由本节逐渐向上发展,待达于指尖,则宫口开大已至少三寸,胎儿将立刻娩出。
丁、离洪实而动甚者,慎勿投开散心气之品。
证治大法详《证治大法品》。
守灵脉第三心为阴中之阳脏,体阳而性阴也,为君主之官,司神明,按《黄庭经》:其神名元丹、字守灵,居泥丸之宫是也。
一、所候:心经与心包经同源而异出,本脉所候为心经,单候气不候脉。
二、部位:少海穴。
三、诊法:以离经指弹叩病人少海穴,有无麻胀感至小指。
四、所主:此经所主之心为“君主之官”的心,非心包也,故亦包括思维能力在内。
叩三次无反应或反应不及指尖者为心气虚。
五、凡叩少海无反应者,可用鹤咀劲、鸭咀劲等取通里、神门。
叩后仍无反应者为心气虚甚,为难治之证。
趺阳脉第四一、所候:胃经脉二、部位:冲阳穴及艮宫穴(鱼际上正对合谷穴的下面)三、诊法:冲阳单用离经指法切,根据中指之一、二、三节,分为天、地、人三部,正常胃脉应长缓而有力,因阳明喜降故。
艮宫单候气不候脉,用丁头劲上下对住合谷及艮宫二穴,用力捏之。
四、所主:冲阳以应指二节为长短之常,脉长过三节或过于太冲穴为胃家实,宜下之。
短仅一节为胃气不降,宜平降之。
趺阳不出为胃气绝,主死。
左右大小不一,主半身不遂(《内经》曰:胃脉大小不一,此之谓也)。
合谷、艮宫痛者为有阳疽(如溃疡之类)。
麻木不仁者为胃腑生阴疽(胃癌)时,掐之不仅不痛且鱼际处皮肉发死呈老化状。
又艮宫亦候肺之虚实痈疽等。
又三里亦候胃也。
人迎气口脉第五一、所候:人迎气口之部位,医家有二说,一说在手部,一说在颈部,丹家同意后说,即结喉两旁人迎穴处,所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足阳明胃经穴也,但诊胃时不用它,用其候上下气血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