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办法

山西省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办法

山西省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矿山资源储量管理,掌控矿山资源储量家底,促进矿山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发[1987]42号)、《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23号令)、《关于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87号)《矿山储量动态管理要求》(国土资发[2008]163号)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开采的采矿权人(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放射性矿产除外)、矿山地质测量机构、储量年报评审机构及评审专家进行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及相关工作时应当依照本办法。

第三条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是指采矿权人委托矿山地质测量机构,按统一的技术规定、规程和要求,对当年开采的矿山定期开展地质测量、建立矿山储量台帐,编制矿山储量年报,并向所在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对采矿权人提供的矿山储量年报进行核查、审查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包括矿山储量检测、矿山储量核查、矿山储量年报的审查及相关工作。

第四条经审查确认的矿山储量年报是矿产资源储量
变更登记、矿业权延续登记、矿业权评估、矿产资源储量统计、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和矿产资源储量报销的依据。

第五条省国土资源厅(以下简称省厅)负责全省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制定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相关制度,统一发布有关技术要求;对矿山地质测量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监督管理;组织对全省矿山开展储量核查。

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协助省厅监管矿山地质测量机构和从业人员;负责甲类矿山储量年报的审查;按照要求对辖区内矿山开展储量核查。

县(市、区)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市、区)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组织采矿权人开展矿山储量检测;负责乙类矿山储量年报的审查;组织对辖区内矿山开展储量核查。

第六条从事矿山地质测量工作的机构和储量年报评审机构及评审专家,必须符合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

省厅对矿山地质测量机构和储量年报评审机构及评审专家实行公告准入制度,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矿山储量检测
第七条矿山储量检测,是指采矿权人按有关规定,对矿山占用量及每年开采、损失、核销、保有的矿产资源储量进行测量,提交矿山储量年报以及其他相关情况的活动。

第八条采矿权人应当按有关规定,采取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每年3月底前与具有资格的矿山地质测量机
构鉴定合同。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每年四月底前将辖区内各矿山与矿山地质测量机构鉴定的合同汇总后上报省、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年中未经市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许可不得随意变更矿山地质测量机构。

第九条矿山储量检测实行动态测量,受委托的地质测量机构应根据需要对矿山开采、损失、核销的矿产资源储量进行测量,每季度至少测量一次,并将每次的测量成果上报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次年1月10日前将汇总后的矿山储量年报上报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矿山地质测量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技术规程规范,开展矿山储量检测。

矿山储量检测工作主要内容为:
一、对矿区地质条件、主要矿体地质特征、矿床开采条件进行调查;
二、圈定矿山每季度开采、损失的资源储量范围;
三、圈定保安矿柱和安全隔离带预留的资源储量范围;
四、探采工程及新增工程相关数据;
五、对相关矿石的取样;
六、其它与储量年报有关的数据。

第十一条矿山储量年报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矿区地质条件、主要矿体地质特征、矿床开采条件和矿石质量变化情况的简述;
二、矿界范围内年内保有和累计查明的资源储量;当年开采和损失的矿产资源储量;
三、矿山每季度开采、损失的资源储量和保安矿柱和安
全隔离带预留的资源储量;
四、当年生产勘探、计算变化的矿产资源储量情况;
五、矿体(层)厚度、矿石质量、储量级别的变化情况;
六、各季度的测量工程记录;
七、当年新增勘查工程及生产勘查中的新增工程控制工作情况;
八、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
九、与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有关的其他情况。

第十二条具有矿山地质测量资格的采矿权人应当按本规定的要求,自行组织测量并编制矿山储量年报,向所在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矿山储量年报及测量成果。

第三章矿山储量核查
第十三条矿山储量核查,是指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矿山提交的矿山储量年报以及其它相关情况进行核实的活动。

第十四条核查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测量成果的真实性;
二、矿山开采、损失的资源储量的真实性;
三、矿体(层)厚度、矿石质量、储量级别变化的真实性及合理性;
四、探采工程及新增工程相关数据的真实性;
五、对相关矿石的取样合理性;
六、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七、其它需要核实的内容。

第十五条核查工作的主要方式
一、组织矿山地质测量机构重新测量编制核查报告;
二、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核实;
三、抽查矿山储量年报进行评审。

第十六条为保证矿山储量年报的质量,加强对矿山地质测量工作的监督管理,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当对矿山地质测量机构编制的矿山储量年报质量及测量成果进行核查。

省厅每年对全省矿山总数5%的矿山进行核查。

市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对不低于辖区内矿山总数的10%矿山进行核查。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矿山进行核查的比例不低于30%。

第十七条采矿权人对矿山地质测量机构编制的矿山储量年报如有异议的,应当在地质测量机构提交《矿山储量年报》10日内,按管理权限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核实的书面要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采矿权人书面要求后10日内作出是否核查的决定,并通知采矿权人。

第十八条核查经费分别由省、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列为矿政管理专项经费支出和管理。

第四章矿山储量年报的审查
第十九条矿山储量年报的审查,是指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辖区内矿山提交的矿山储量年报进行评审确认的相关活动。

第二十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本办法第五条的分工分别聘请评审专家对采矿权人报送的《矿山储量年报》,实行审查和复查。

第二十一条评审专家应在国土资源部门的组织下,按照相关要求矿山储量年报及核查报告进行评审及复审。

第二十二条《矿山储量年报》主要评审以下内容:
一、当年开采和损失资源储量及其类别;矿山开采回采率、矿石贫化率计算的正确性;矿山保有和累计查明资源储量及其类别。

二、当年因生产勘查或估算参数变动重算的增减资源储量及其类别,估算的可信度;资源储量类别确定的合理性,资源储量增减变化原因的剖析。

三、地下开采矿山井巷测量及地质测量(采样、编录工程)工作精度与质量;矿山探采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等。

四、矿石质量变化情况及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情况。

五、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填报。

第二十三条矿山资源储量发生重大变化的,应说明原因按规定编制储量核实报告,报送有资质的储量评审机构评审。

第二十四条对审查和复查中发现重大问题的,应组织实地核查。

实地核查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受国土资源部门委托矿山地质测量机构进行。

第二十五条储量年报评审机构及评审专家对国土资
源部门受理的矿山储量年报进行评审,评审工作应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完成,评审意见书应当从签发之日起10内日送交采矿权人。

第五章矿山储量年报资料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档案制度,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矿山储量台帐及测量成果资料的管理。

第二十七条采矿权人应当按管理权限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矿山储量年报及测量成果资料,并应当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地质资料汇交。

第二十八条采矿权人应当建立矿山储量台帐及测量成果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妥善保管本单位的矿山储量年报及测量成果资料,并接受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国土资源部门现场核查和抽查时,采矿权人应当予以配合,并如实提供相关数据资料。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对采矿权人上报矿山储量年报及测量成果资料保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采矿权人不按本办法规定进行矿山地质测量或不提交矿山储量年报的,不予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检”;拒绝接受监督检查或弄虚作假的,擅自毁坏采矿坑道或采矿工程造成无法监管测量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伪造地质资料或者在提交地质资料中弄虚作假的,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矿山资源储量地质测量机构与采矿权人相互串通、伪造地质资料或者弄虚作假的,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停止其承担矿山资源储量动态检测工作。

第三十三条储量年报评审机构及评审专家不按本办法规定组织评审,延误矿山储量年报审查,造成不良影响的,按《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评审专家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取消其评审资格。

第三十四条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附则
本办法自年月日起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