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海洋藻类

常见海洋藻类

常见海洋藻类1、川蔓藻开放分类:单子叶植物纲川蔓藻属泽泻亚纲泽泻目眼子菜科川蔓藻是眼子菜科,川蔓藻属的沉水草本。

主要分部在辽宁、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及其沿海岛屿、海南、广西等中文学名:川蔓藻二名法:Ruppia maritima L.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又称百合纲。

亚纲:泽泻亚纲(Alismatidae)目:眼子菜科在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被分到茨藻目(Najadales)中。

亚目:在1998年的APG 分类法和2003年经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中被分到泽泻目科: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属:川蔓藻属(Ruppia Linn.)种:川蔓藻分布:全球温带、亚热带海域及盐湖均产。

川蔓藻 - 基本资料种中文名:川蔓藻种拉丁名:Ruppia maritima Linn.川蔓藻科中文名:眼子菜科科拉丁名:Potamogetonaceae属中文名:川蔓藻属属拉丁名:Ruppia国内分布:辽宁、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及其沿海岛屿、海南、广西等地。

国外分布:全球温带、亚热带海域及盐湖均产。

中国植物志:8:083川蔓藻 - 基本特征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的咸水中,我国南北均产之。

纤弱、分枝、沉水草本,生于咸水中;叶纤细,线形,延长,基部阔鞘状;花小,两性,2-6朵生于一短柄上由叶鞘内抽出,花柄在花后增长;花被缺;雄蕊2,花丝短而宽;花粉粒狭长形,稍弯;心皮4-6,有胚珠1颗,结果时有长柄;瘦果卵状,钝头或有喙;种子悬垂,无胚乳。

川蔓藻川蔓藻2、石莼石莼Ulva lactuca L.属于绿藻门,丝藻目,石莼科,石莼属。

亦称海白菜、海青菜、海莴苣、绿菜、青苔菜、纶布,属常见海藻。

片状,近似卵形的叶片体由两层细胞构成,高10—40 厘米,鲜绿色,基部以固着器固着于岩石上,生活于海岸潮间带,生长在海湾内中、低潮带的岩石上,东海、南海分布多、黄海、渤海稀少。

中文学名:石莼二名法:Ulva lactuca L界:植物界门:绿藻门Chlorophyta纲:石莼纲目:丝藻目Ulvophyceae科:石莼科属:石莼属分布:常见海藻。

片状,近似卵形的叶片体由两层细胞构成,高10—40 厘米,鲜绿色,基部以固着器固着于岩石上,生活于海岸潮间种:石莼带,可供食用。

生长在海湾内中、低潮带的岩石上,东海、南海分布多、黄海、渤海稀少,冬春采收,鲜食或漂洗晒干。

石莼 - 简介石莼石莼 Ulva lactuca L,属于绿藻门,丝藻目,石莼科,石莼属。

亦称海白菜、海青菜、海莴苣、绿菜、青苔菜、纶布,又名石被(《连江县志》),纸菜(《广东新语》),海莴苣(《中国植物图鉴》),海白菜(《中药志》)。

属常见海藻。

为石莼科植物石莼或孔石莼的叶状体。

片状,近似卵形的叶片体由两层细胞构成,高10—40 厘米,鲜绿色,基部以固着器固着于岩石上,生活于海岸潮间带,生长在海湾内中、低潮带的岩石上,东海、南海分布多、黄海、渤海稀少,冬春采收,可供食用,鲜食或漂洗晒干。

石莼 - 种类石莼1.石莼,又名:菜石莼。

藻体黄绿色,长10~30厘米,可达40厘米。

体近似卵形,边缘常略有波状,或呈广宽的叶片状。

体厚在45微米上下。

生长在海湾内,中潮带及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

2孔石莼(石莼科)Uiva pertusa地方名:海波菜、海条、猪母菜。

形态特征:藻体有卵形、椭圆形、圆形和技针形、叶片上有形状、大小不一的孔,这些孔可使叶片分裂成不规则裂片。

叶边缘略有皱褶或呈波状。

叶基部有盘状固着器,但无柄。

株高10~40厘米。

颜色碧绿,干后浓绿色。

产地、产季: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省沿海均有分布,长江口以南沿海虽也有生长,但逐渐稀少。

孔石莼全年均有,繁殖生长期主要在冬春季,春末夏初是采收盛期。

经济价值:孔石莼的化学成分很复杂,据北戴河产的孔石莼干品分析,含氯2. 10%、钾5. 21%、氯化钾8.20%、碘0.013%、灰分8.12%、可溶性盐21.12%和多种维生素、麦角固醇,此外还含有醋酸、丙酸、丁酸、戌酸、十四酸、十六酸和亚麻酸、香芹酮、糠醛、苯甲醛、柠檬酸、首香醛、香草醛、桂皮醛、异香草醛、柠檬烯、洋棕木醚、对聚伞檬花素、枝叶素、丁子香酚、芳香醇、维生素B12。

所以孔石莼、石莼是药用海藻,在福建、广东各地的中药店内称昆布。

其性味咸寒,能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利水降压,可治中暑、水肿、小便不利、颈部淋巴结肿,单纯性甲状性肿、疮病和高血压,亦可作菜吃。

石莼3.裂片石莼藻体暗绿色,一般高10-12cm,也可达60cm。

不规则二叉分裂。

裂片似舌状或线状,边缘不规则波状或钝齿状。

膜质,厚70-80μm。

分布:生长在中潮带及低潮带和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

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浙江至广东海南岛沿岸,江苏等地沿海,长江以南的东海和南海沿岸也有生长,但由北向南逐渐稀少。

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下水,利小便。

"②《海药本草》:"主风秘不通,五鬲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

胡人多用治耳(“耳”一作“疳”)疾。

应用参考:1.喉炎、颈淋巴结肿:石莼、铁钉菜、大青叶各15克,水煎服,1日2次。

2.疮疔、瘿瘤:石莼、铜藻各30克,水煎服。

采集:冬、春二季采收。

性味:味甘,平,无毒。

做药材时为干燥叶状体呈不规则的团状物,质极松软,甚薄,极易破碎。

产地:广东、福建等地。

石莼干品每百克含水分11.5 克,蛋白质3.6 克,粗纤维6.69 克,还含有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麦角固醇等成分。

石莼性味甘咸寒,具有软坚散结、利水解毒等功效。

用于喉炎、颈淋巴结肿、水肿、瘿瘤等病症。

《本草纲目拾遗》载“下水,利小便。

”孕妇及脾胃虚寒和有湿滞者忌食用。

石莼 - 药材鉴定石莼性状鉴别(1)石莼:藻体淡绿色或绿色,呈不规则的团块状。

水浸展平后,味状体近卵形,边缘常略有波状皱褶。

表面稍有白霜。

质极松软,膜质,极易破碎。

气微、味淡。

(2)孔石莼:叶状体卵形、披针形或近圆形,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孔,或不规则的裂片,边缘皱缩,略呈波状。

(3)裂片石莼:叶状体不规则二叉分裂形成或多或少的舌状或线状裂片,边缘平滑或具不规则的齿状突起,有时亦呈波状。

显微鉴别:石莼,叶状体横切面:由两层细胞组成;细胞表面观,长径21-24μm,短径12-15μm,横切面为近方形,长径21-24μm,短径9-20μm。

每个细胞含有细胞核、杯状叶绿体及1-3个淀粉核。

石莼 - 药理作用石莼提取物对番木瓜蛋白酶处理过的人红细胞有凝血作用,该凝血作用能被L-岩藻糖及乙二胺四乙酸(EDTA)所抑制,但对热不敏感,60℃时仍能保持活性,但低Ph则会使其失活。

它对不同血型凝集强度不同,O型最强,其次为B>A>AB。

孔石莼加入鱼饲料中,可命名太阳鱼类Acanthopagrus总脂蛋白的57%提高到67.6%。

从孔石莼中提取出一种腺苷,具负性肌力作用,其减弱心肌收缩的作用不受β-阻滞剂普萘洛尔和α-阻滞剂酚妥拉明的影响,故认为它对心肌的抑制不是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的。

石莼 - 化学成分石莼①石莼干品含水分11.51,灰分51.11(二氧化硅、钙、镁、钠、氯等),氮0.58,蛋白质3.61,粗纤维6.89,氯化钠10.55%。

尚含酸性多糖和糖醛酸、二碳严异岩藻甾醇、环木菠萝烯醇,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和二甲基-β-丙酸噻亭。

②孔石莼含蛋白质16.03,脂肪0.23,戊聚糖12.27和可溶性非氮物质64.49%;灰分21.67%(中有钠4.9、钾2.9、硅1.7、磷0.6、铝0.8、铁1.6、钙1.8、镁22.1、硫17.8%);又含氨基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以及十四酸、十六酸、亚麻酸等脂肪酸,丙烯酸、葛缕醛、糠醛、苯甲醛、丙醛、柠檬醛、茴香醛、香荚兰醛、异香荚兰醛、桂皮醛、香茅醛、异松油烯、α-蒎烯、柠檬烯、黄樟醚、对聚伞花素、桉叶素、丁香油酚、芳樟醇、α-松油醇、生物素和维生素B12。

1.石莼藻体含杂多糖(heteropolysaccharide),糖蛋白(glycoprotein),蛋白质(protein),脂肪(fat),粗纤维(crude fiber),甘露糖(mannose),半乳糖(galactose)。

还含28-异岩藻甾醇(28-isofucosterol),环木菠萝烯醇(cycloartenol),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24-methylene cycloartanol),5-燕麦甾烯醇(△\5-avenasterol),麦角甾醇(ergosterol),二甲基-β-丙酸噻亭(dimethyl-β-propiothetin)等。

又含多种元素:碳,钠,钾,钙,镁,锶,磷,钡,铁,锌,锰,铜,镍,钼,铅,铯,镉。

2.孔石莼藻体含硫酸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蛋白质,戊聚糖(pentosan),又含氨基酸,乙酸(acetic acid),丙酸(prepionic acid),丁酸(butvric acid),缬草酸(valeric acid),以及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等脂肪酸,另含挥发性成分:葛缕酮(carvone),糠醛(furfural),苯甲醛(benzaldehyde),丙醛(pr opanal),柠檬醛(citral),茴香醛(anisaldehyde),香草醛(vanillin),异香草醛(isovanill in),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香茅醛(citronellol),异松油烯(terpinolene),α-蒎烯(α-pinene),柠檬烯(limonene),黄樟醚(safrole),对聚伞药素(p-cymene),桉叶素(cineol e),丁香油酚(eugenol),芳樟醇(linalool),α-松油醇(α-terpinoeol),十五醛(pentadeca nol),8,11,14-十七碳-三烯醛(8,11,14-heptadecatrienal),8-十七碳烯醛(8-heptadecena l),7,10,13-十六碳三烯醛(7,10,13-hexadecatrienal),(Z,Z)-8,11-十七碳二烯醛[(Z,Z)-8,11-heptadecadienal]。

还含有1'-O-棕榈酰基-3'-O-(6-O-α-D-半乳糖基-β-D-半乳糖基)甘油[1'-O-palmitoyl-3'-O-(6-O-α-D-galact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yl)g lycerol],1'-O-棕榈酰基-3'-O-(6-磺基-O-α-D-吡喃异鼠李糖基)甘油[1'-O-palmitoyl-3 '-O-(6-sulfo-O-α-D-quinovopyranosyl)glycerol],1,2-二脂酰甘油基-4'-0-(N,N,N-三甲基)高丝氨酸[1,2-diacylglyceryl-4'-O-(N,N,N-trimethyl)homoserine],二半乳糖基二脂酰基甘油(digalactosyldiacylglycerol),28-异岩藻甾醇(28-isofucosterol),顺-7-十七碳烯(cis-7-heptadecene),胆甾醇(cholesterol),24-亚甲基胆甾醇(24-methylene chol esterol),植醇(phytol),棕榈酸,(2R)-羟基-十六碳酸[(2R)-hydroxy-hexadecanoic acid], 2-氧代-十六碳酸(2-oxo-hexadecanoic aci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