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乐山高二检测)“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
该观点()
A.强调治国策略要随时代变化而改革
B.分析了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
C.改革就要否定礼乐制度和古代传统
D.所说的“国”是当时的秦朝
2.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到明显推动作用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奖励军功
③废井田制④奖励耕织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13·安徽模拟)商鞅变法规定:民众“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
是()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禁止商业的发展
4.商鞅变法中推行下图所示标准器具的主要目的是()
A.加速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统一局面
D.为灭六国做好准备
5.(2013·宁波高二检测)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
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
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是()A.废井田,开阡陌 B.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
D.实行连坐法
6.(2013·阜阳高二检测)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
度开端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建立户籍制
C.推行县制
D.统一度量衡
7.(2013·济南高二检测)毛泽东同志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
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说明商鞅是“理想主义者”的变法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刑不避大夫
C.连坐法
D.奖励耕织
二、非选择题
8.(2013·枣庄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
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9.(2012·龙岩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
成父权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
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
西周、春秋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
,,西周、春秋时期的
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
同体(如村社)外壳之中。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休息、居住)者为禁”“始秦戎翟之教(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
——《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前家庭制度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政策导致了家庭制度的什么变化?据材
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制度改革对秦国的影响。
(2012·长春高二检测)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
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指要根据形势的变化
采取相应的治国策略,不能师古,强调变革。
故选A。
2.【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
废井田制、奖励耕织等措施对推动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有明显作用,
而②奖励军功则在政治军事上起直接作用。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材料内容所涉及的改革措施,从“本业”“事末”等信息可知是指重农抑商。
A与重农抑商相背,B不是重农抑商的影响,D 表述错误,抑商,即抑制商业的发展,而不是禁止商业发展。
【规律方法】历史文言文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1)当考题中出现比较难懂的文言文字句时,我们可以不必把注意力
集中在这些字句上,而应从总体上去思考,这是做好这类试题的前提
条件。
(2)解答历史文言文材料题的切入点应放在材料的出处、时间、人物
等信息上,根据材料的作者、时代去推敲和所学知识链接的部分,展
开联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结合问题进行定向思考,组织有效信息
准备答题。
(3)抓住材料中所给的关键词,找出材料所述内容或者观点的核心部分,辨别观点是否正确;有些题目还需要注意代表哪个阶级或社会层
面的利益。
4.【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应注意关键词“主要目的”及对历史文物的认识,此器具为商鞅铜方升,是商鞅变法中
统一度量衡的产物,从变法的措施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5.【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中“令
他恐惧的法令”是关键信息,对比选项可知连坐法应是正确选项,故
选D。
6.【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
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理想主义者”意为“不可为而为之”,商鞅的阶级本质是地主阶级,“刑不避大夫”直接威胁到地主阶级的利益,也是他被“车裂而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第(1)题,要依据材料一信息“三晋地狭人贫”“务本于内”“国富兵强”等信息分析。
第(2)题,首先要提炼材料二中的观点,由“不可
以遇秦之锐士”可提炼,然后分析造成此观点的原因。
原因依据材料
一的提示,可从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分析。
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
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
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9.【解析】本题考查商鞅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的措施及影响。
第(1)题,由材料信息“父权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关系复杂”“人数众多”“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等概括总结即
可。
第(2)题,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答案:(1)主要分为宗族大家庭和个体小家庭;宗族大家庭是贵族社
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家庭关系复杂;个体小家庭尚未取得独立地位。
(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2)变化:个体小家庭取代集体大家庭(分解大家庭、分居立户),家庭结构更简单。
(回答其中一点即可)影响:移风易俗,保证国家租
税收入和赋役征派,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秦国崛起。
(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中的“井田”是奴隶
主土地国有制,废除井田,允许土地买卖,确定了土地私有制。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