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的建筑地域性The Architectural Regionality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编者按:建筑的地域性在建筑创作理论领域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本期论坛侧重从建筑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建筑的地域性,试图将论题引申到文化层面来讨论这一议题,这对于我国现代建筑创作是非常有益的。
今天恐怕很难有人能够否定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
但是如何正确的认识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相互关系,如何从文化的深度去解读建筑地域性的本质,仍有很多疑惑。
我们可能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最终答案, 然而这种探索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客座主编:刘大平地域建筑的文化意义■徐千里重庆渝中区人民政府 副区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兼职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兼职教授“在文化视野中讨论建筑的地域性”这个论题本身就显得意味深长,相关的问题似乎反复被人们关注和讨论,却又常常得不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那么,究竟该如何切入和思考这一问题呢?我试图调整一下看待和讨论问题的角度。
本来,建筑的地域性—或者其他一切事物的地域性—本身就是只能在文化意义上理解和讨论的。
那么,为何我们又要反复强调“在文化视野中”谈论地域性问题呢?这显然与全球化和现代化有关。
当今许多人担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面前,传统性和地域性将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没有差异的单调世界。
因此,有关建筑地域性的讨论,大多是出于一种担忧,即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如何避免地方文化的丧失。
对此,人们采取的策略往往是以某些地方固有的建筑方式,特别是特定地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来对抗全球化、现代化的趋势和影响。
然而事实上,这种对抗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它们不仅未能使今天的城市、建筑更加符合人们的期待和需求,反而使之更加脱离现实、脱离生活。
在我看来,在这里至少可以提出两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一是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二是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首先,我以为,对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地域文化丧失的担忧其实是不必要的。
地域性与全球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并非决然对立。
任何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演进和发展的。
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地域性与全球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融合更是日益明显,并表现在方方面面。
而上述担忧很大程度上只是起因于某种想象的对立,并且只是少数知识精英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
曾有评论者指出,其论证的方法通常是:“甲引用乙来论证丙,丙引用甲来论证乙,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两轮循环下来,已经是雷声轰鸣,震耳欲聋了,担忧就此成为事实,不再是想象了①。
”然而,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公众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他们并没有感到自己的本土性或地域性在经受危机。
“这些最草根的普通民众抱持如此态度,确实很奇怪,因为他们是本土性的体现者。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精英们的悲观预测虽说震人心弦,却是脱离实际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那种危险;相反,他们看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全球与本土的融合。
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传统和现代、全球和本土已开始交融,并且继续在融合。
这种交融对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来说,是最理想的状态;相反,如果出现对立、泾渭分明,乃至水火不相容,那就糟了,那意味着转型遭遇了严重的障碍①。
”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我以为,我们应当珍惜这种融合,促进这种融合,而不应夸大对立,更不应制造水火不相容。
文化融合的实例俯拾即是。
也许比之建筑,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更便于理解。
比如吃饭,中餐和西餐。
在中国以中餐为主,但西餐也在悄然流行,逐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
那么随着全球化,西餐会不会取代中餐、消灭中餐呢?肯定是不会的。
这不仅因为饮食习惯是最顽固的本土和地方特征,不会轻易改变,而且因为中餐和西餐正在彼此渗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这就是文化的融合,它说明一个问题:当地域性面对全球化时,它有能力维护自己,一如既往地生存。
全球化和外来的东西不可能消灭本土性和地域文化,它必须适应地域性文化环境,与地方文化相融合,才可能扎下根来。
所以,没有融合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和地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形成全球性的既同又不同。
也就是说,地域性没有消失,反而渗入全球化,形成全球的多样性。
总之,全球化与地域性可以共存也必然共存。
在全球化过程中,地域性将自然延续,并在新的环境下调试自己,形成文化融合。
我们需要警惕的倒是另一种倾向,即狭隘的地方主义和保守的传统主义。
这种倾向借口弘扬地方文化,从推崇传统出发而走向复古,显然并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地域性文化,而必然是脱离6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FEATURE-THEME现实的。
近年在我们的建筑创作中出现的一些不顾功能需要和现实变化、一味强调采用地方和传统建筑形式与风格的现象,往往并不能引起人们真正的喜爱与共鸣。
而一些真正将地域性内涵与全球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却让人们发自内心的喜爱,就是很好的证明。
那么,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它们究竟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呢?我以为,任何一个地方的建筑和城市,作为一种物质产品,一定要反映当时当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状况和成就;而作为社会生活的工具和场所,它又必然要体现当时当地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即反映它独具特色的民族或地域文化。
比较而言,前者较易变化,在今天确有日益趋同的迹象。
但后者却是相对稳定的,尤其是它的深层,必然要反映在不同地方城市、建筑的建设思想和方式上。
因此,不论我们愿意与否,建筑的地域性都应当也是必然会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倡导地域性建筑文化呢?因为我们在近数十年甚至更长的一个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曾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地域性建筑文化在我们建筑活动中的深层作用,在学习、吸收西方先进的建造技术和方法的同时,却渐渐疏于对建筑基本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在观念层面,越来越忽视了建筑与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层联系。
实际上,这恰恰是地域性建筑文化应当也能够发挥正面影响的地方。
表面上看,对于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忽视,仅仅是对建筑风格、形式等方面的不同理解、偏好和取舍的问题,而实际上却是对于建筑活动内在依据和基本逻辑的蔑视和抛弃。
即使是声称尊重和倡导地域性文化的人,也有许多只是关注建筑的形式和风格,而对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与建筑活动深度关联的社会结构、文化心理、行为模式、生存方式等却毫不在意。
这令我想起不久前与新加坡的刘太格先生的一次交谈。
当我征询其对于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意见时,刘太格先生似乎早已有所思考,毫不犹豫地说,是没有将规划与建筑分清楚。
他解释说,这就像一个人,好的城市规划保证其具有一个健康的体格,而建筑则是给他一件衣服。
在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中,人们似乎极为忽视身体的健康,却过于关注服饰,甚至连服装也不关注,而仅仅注重服装上的点缀,这就本末倒置了。
实际上,一座城市,只要规划是科学合理的,无论建筑多么平凡,也是一个健康的城市;反之,如果规划不科学不合理,无论建筑多么漂亮新颖,城市也是失败的。
这同身体与服装的关系及道理何其相似!因此,我以为,我们强调和提倡地域性建筑文化,必须超越单纯的建筑视角,超越建筑风格、形式的层次,更加关注文化的深层结构。
这其中也应当包括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现代化文化发展方面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有益的思想和技术成果我们当然应当积极汲取,但不能够也不应当简单地重复他们的道路。
这一方面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在探索过程中曾经走过许多弯路,如大量的破坏性的开发、不顾具体要求和条件依靠现代技术力量、建造起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和宽阔道路,导致了城市中特色的丧失,导致了如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以及相应的精神危机、文化危机等,对此是需要我们加以批判和反思的;另外一方面,我国建筑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痛楚”和“发展性危机”、其自身已在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而且在时间上的后发使其面对的条件是发达国家已经创造了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这使得我们在探索自己建筑、城市发展的道路时,甚至有可能获得一个在思想和眼光上更高的起点。
它应当在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同时,更好地保持和发扬自己的特色,而不再把现代化与城市人文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建设、与地方有生命力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对立。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持自己的特色和地域性文化,绝不只是保存一些表面的地方建筑的风格、形式和符号,更不是保存那种落后的、不适合现代人生存和生活的方式。
真正需要我们尊重和延续的是特定地域文化内在那种具有生命力的、美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名城的建设,以及那里的人民对待自己城市和文化的态度与观念对我们有所启发。
漫步在罗马、巴黎或维也纳街头,“数百年的历史就质感地存在于你的身边和脚下—中世纪教堂、名人雕像、古老街道与古典式楼房、有轨电车以及广场上那些被磨光了的石板”。
如果仅就这些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气派”和靓丽程度而言,或许它们比不上我国东部甚至西部的某些“现代化城市”,但它们处处洋溢着真正现代的精神,充满着现代城市的活力。
即使是地处我国西部、被联合国确定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云南丽江古城,也并非如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地处偏远才偶然被保存下来的。
事实是,丽江纳西族人民有着很高的文明程度和文化修养,古城完全是他们自觉地保护下来并引为自豪的。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更加真切地体认什么叫“诗意地栖居”,什么叫“天人合一”。
无可否认,现代建筑和城市所面对的文化环境和矛盾是以往的建筑和城市无法比拟的。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古典建筑和古典城市中那些令人流连与回味的诗意同它们自身的封闭性、滞怠性以及特定时代的文化局限性一起,必将走向衰落,并面临不断更新自身的问题。
所以我以为,它们对于当今建筑文化建设的真正启示,并不在于具体的操作方法或物态形式,而是在于它们把城市、建筑这种生存环境的建设同自己生存状态紧密联系起来看待和思考的观念与态度,以及始终围绕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个主题所进行的探索。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思考■祁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建筑师建筑创作一室主任“当‘进步论’遥指一种理想的未来而作为一种‘世俗的宗教’时,中国人的‘时代精神’已成为一种信仰,‘与时俱进’成为一种习惯思维定式②”。
当今中国社会对时代精神认同的宽泛性是空前的,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国家经历过几百年的落后,又经历了几十年的自我封闭,从打开国门看到了精彩的外部世界起,无论在社会价值领域,还是普通人的生活理念层面,都迫切希望彻底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