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

《穷人》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问)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想信大家对他那精湛的写作手法记忆犹新,谁来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情。


二、理解:“穷”人
1.师:没错,通过这件事,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桑娜和她的丈夫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2.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师:老师也有同感,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写方法,让我们对文中人物了解得如此清晰呢?(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3.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别用──、~~~、=====画出来。

(提问(课件)(相对灵活)(8分钟)
三、品读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地找出相关的描写,下面,让我们来细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高贵品质。

(点击课件“精华品读”)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大段,了解到桑娜正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朗读3—7自然段了看个究竟吧。

(生齐读)
师提问:读到这里,大家觉得桑娜会怎么做呢?(可多种答案:抱回、不理睬……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师:桑娜会怎样做呢?就让我们一齐读8—11自然段,看看桑娜的选择吧。

出示句子: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师:“这样做”指什么?“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与“非这样做不可”矛盾吗?为什么?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抚养成人。

“非这样做不可”指一定要这么做。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
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师:“忐忑不安”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会想到这些?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1、忐忑不安用来形容心神不定。

2、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

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3、省略号的作用是桑娜心理活动的省略。


师:在这一段中,有许多地方采用了省略号,省略了桑娜的心理活动内容,那桑娜的内心到底是怎样想的呢?有谁知道?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提问)(如:丈夫回来会说些什么呢;丈夫回来可能会责备她,骂她多事,不关心家庭,给家庭带来困难;她觉得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新的压力,有点对不起丈夫;丈夫会因为收养孤儿而揍自己一顿,揍一顿也好,让丈夫出出气,这样就可以收养孤儿了;丈夫回来后,怎么把自己收养孤儿的事告诉他……)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问:桑娜在沉思什么呢
师: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
世界。

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重要段落,看大家能否把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学生读)
3、师:读得不错,老师感受到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更感受到她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那他的丈夫呢?是否也和桑娜一样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12—27自然段。

(男女分角色朗读)
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说明什么?(生: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

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

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完全置于脑后,可见渔夫心地多么善良。

师:(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

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4、拓展:桑娜一家人穷吗?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课件出示:(参考)
贫穷:(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2)从“吃、穿”看出“穷”。

(3)从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2)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3)“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4)“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5)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

富有:(1)家的整洁与温馨。

(2)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

(3)夫妻不顾生活困难收养孤儿。

(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品质,为突出文章中心做了更好的铺垫,正因为桑娜一家的穷,所以他们这种为了帮助别人,宁愿自己受苦受累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感动。


5.总结:回归课题把握全文中心
大家知道吗?他们这种贫穷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

课文的题目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

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四、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过渡: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人物心理、对话和环境的描写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内容提示: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
释?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
怎样?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附例文:
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七个小脑袋排成一排,其间两个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鼻翼在轻轻闪动,鼻尖渗出了细小的汗珠。

桑娜看着看着突然无力地瘫坐在了一张椅子上,两手掩着脸,“我们……我们怎么办呀?你看,他们睡的多甜多香,脸上还露着微笑,可我们……拿什么给他们吃?要知道……”她再也说不下去了。

渔夫走了过来,拍了拍桑娜的肩膀,“喂,别急,我来顶着。

你我少吃一口饭,就能把他俩给喂饱了,好了,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第二天的拂晓,渔夫迎着海雾出海了。

桑娜望着渔夫远去的背影,把两手放在胸前,念道:“上帝啊!为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保佑他一帆风顺吧!”2.学生续写并交流,全班评议。

四、作业:
1、完成小练笔。

2、推荐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