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伴随着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务白领,在生完孩子后,三个月就会给孩子改用奶粉来代替母乳喂,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坚持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是一种最天然、最卫生、最营养的喂养方式,不仅对妈妈的身体恢复与健康有好处,对孩子的健康发育更是有益。

(一)母乳喂养对婴儿的重要性母乳不仅仅是婴儿食物,它是一种种属特异性的机制,关系一生的健康。

对很多方面都有影响:对足月儿健康;肠胃道、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湿疹和其他遗传性过敏疾病;I 型糖尿病;炎性肠病;青少年和成人期肥胖;代谢综合征;神经认知、婴儿/青少年/成年发育延迟。

母乳是益生菌的来源,研究显示母乳中益生菌有高度个体差异(二)对母亲的重要性有助于母婴结合,产生一种密切并充满爱心的联系;有助于推迟再一次妊娠;帮助子宫收缩到以前大小,减少阴道出血,预防产后出血;减少母亲乳腺癌、卵巢癌的危险;保护母亲健康;保持母亲身材,可以消耗母亲多余脂肪。

(三)对家庭的重要性1. 经济:减少人工喂养费用。

2. 方便:母乳卫生、温度适合、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哺乳。

3. 减少婴幼儿医疗开支。

(四)对社会的重要性母乳喂养的孩子身体素质好,不易患病,有利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母乳喂养的母亲对婴儿慈爱,有助于小儿智能、社交能力的发育,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安定。

促使母乳喂养成功:人类婴儿是哺乳动物中唯一出生“偏胖”。

孕期最后6~8 周糖原、脂肪按指数储存,这些能量储存足够健康足月儿维持所需,即使他们只获得少量初乳。

额外乳汁不是必需,在这时候添加配方奶,反而有害。

(一)早开奶及母婴同室的重要性 1. 分娩后皮肤接触及早开奶的重要性孩子出生后立即与母亲进行裸体皮肤与皮肤的接触。

早吸吮是指自然分娩后立即喂哺自己的婴儿或剖宫产术后回到母婴同室病房立即喂哺自己的婴儿。

2. 母婴同室的重要性(1)母婴同室的概念:母婴24 小时在一起,每天分开的时间不超过1 小时。

(1)重要性:母婴同室可保证按需哺乳,促进乳汁分泌,增加母子感情。

母亲可以学到母乳喂养的知识,学会如何照顾孩子。

保证6 个月纯母乳喂养(二)母亲喂奶的姿势及婴儿含接的姿势1. 正确喂奶姿势孩子的头及身体应呈一直线,孩子的脸对着乳房,鼻子对着乳头。

母亲抱着孩子贴近自己,若是新生儿,母亲不只托他的头部还应托着他的臀部。

托乳房的方法:C 字形托起乳房的方法,食指支撑着乳房基底部,靠在乳房下的胸壁上,大拇指放在乳房的上方。

两个手指可以轻压乳房改善乳房形态,使孩子容易含接,托乳房的手不要在太靠近乳头处。

2. 新生儿正确的含接姿势婴儿嘴张的很大,下唇向外翻,舌头呈勺状环绕乳晕,面颊鼓起呈圆形,婴儿口腔上方有较多的乳晕,慢而深地吸吮,有时突然暂停,能看或听到吞咽。

3. 按需哺乳的重要性(1)定义:当孩子饿了或母亲乳房胀了就应喂哺。

喂奶的次数和间隔时间不受限制。

(2)重要性:按需哺乳能保证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满足孩子的口欲,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频繁有效的吸吮能刺激泌乳素的分泌,加速产后子宫的复旧,并且预防奶胀。

4. 母乳不足的解决方案背部按摩操增加乳汁分泌:产后第二天进行早期背部按摩,帮助泌乳,效果最佳。

吸乳器“追奶”+ 乳旁加奶。

哺乳后吸乳/两次哺乳间吸乳一次,哺乳后或哺乳后1hr,各15 分钟,每天2~3 次,刺激喷乳反射。

(三)6 个月纯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喂哺婴儿,不添加任何食品和饮料水(药物、维生素、矿物质除外)。

纯母乳喂养可增加母婴之间的感情,预防乳胀,减少因添加任何食品引起的乳头错觉、小儿过敏反应,避免因添加食品减少婴儿吸吮次数而引起的乳汁分泌不足。

增加婴儿的免疫力,预防感染。

(四)纯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分娩后早吸吮可促进下丘脑释放催产素,刺激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早吸吮可强化婴儿的吸吮能力,因为分娩后婴儿的觅食反射最强,是强化吸吮的好机会。

早吸吮刺激乳头,反射到大脑皮层,促进泌乳素分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乳房,建立泌乳反射,促进乳汁分泌。

早吸吮可增加母子之间的感情,促进母乳喂养。

母亲的初乳是婴儿早期最好的食品,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抗体,减少了婴儿得病的机会;并促进胎便的排出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五)维持母乳喂养1. 如果母亲乳汁充足:纯母乳可以满足婴儿6 个月的生长发育的需要,之后每天加2~4 次副食,继续母乳喂养至2 岁。

2. 婴儿4 个月之前:不能加副食,因为婴儿体内无消化淀粉的酶,副食可造成消化不良、腹泻。

3. 密切观察新生儿:要严密观察生长发育的指标。

在正常范围之内,可以纯母乳喂养到6 个月。

如果婴儿生长过缓或总是饥饿贫血则应考虑加副食。

4. 工作后:鼓励母亲在单位每3 小时应挤一次奶,下班后可继续母乳喂养。

挤出来的奶放在冰箱内保存,第2 天用小勺小碗或奶瓶喂哺婴儿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一)母亲患有感染性疾病患病母亲常可因各种原因停止哺乳,可能害怕传染上婴儿;住院治疗与婴儿分开。

母亲患病时,体内即产生抗体,婴儿在哺乳时从乳汁中可以获得这是对婴儿最好的保护。

患一般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母亲没有必要停止哺乳,母乳喂养并不增加婴儿患病的机会。

(二)乙肝产妇的母乳喂养母亲乳汁中病毒含量远没有血液中多,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因此新生儿注射了乙肝疫苗就可以母乳喂养。

乙肝母亲所生的婴儿在出生后如果进行HBIG 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接种后,可以阻断大部分产时和产后HBV 的传播,即使进行母乳喂养,也不会增加婴儿再感染的机会。

注意事项:喂奶前应洗手,预防乳头皲裂。

皮肤、黏膜溃疡或破损,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通道,因此,母亲乳头皲裂或婴儿口腔的溃疡,均应暂停母乳喂养。

待伤口恢复了再行母乳喂养。

婴儿和母亲的用品隔离。

擦洗用的毛巾、脸盆,喝水用的杯子都应该独立使用。

定期对婴儿进行乙肝抗原抗体检测。

单纯乙肝携带者: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了乙肝疫苗,可以母乳喂养。

小三阳:孕妇孕期检测HBV-DNA 的病毒复制量,如病毒量很低,或没有病毒复制,出生后注射乙肝疫苗后,可行母乳喂养。

HBV-DNA 阳性或大三阳的母亲,特别是肝功能异常者提示病毒复制处于活动期,母乳的传染性大。

可于妊娠7、8、9 月分别注射 1 支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减少宫内垂直感染的机会;新生儿出生后于0.1.6 月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实行联合免疫,可以母乳喂养。

(三)HIV 产妇的母乳喂养有研究表明,HIV 感染母亲的乳汁中58%含有HIV 病毒抗病毒药物治疗和预防的应用已使母婴传播的发生明显降低。

但是,抗病毒药物的预防应用并不能为接受母乳喂养的婴儿提供长期保护。

母乳喂养的任何时候都能够传播HIV,早期停止母乳喂养将缩短婴儿暴露于母乳中病毒的时间,从而减少传播危险。

若HIV 感染母亲采取母乳喂养,那么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她们的婴儿中有5%~20%会通过母乳感染HIV。

因此,在指导有关感染艾滋病母亲喂奶的问题,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

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婴儿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

当人工喂养是可接受的、可行的、支付得起的、可持续的进行人工喂养。

当无法满足上述条件时,婴儿生后建议纯母乳喂养,并且尽快转为人工喂养。

无论是HIV 感染的母亲,还是HIV 感染状态不详的母亲,都应该告诉她们在母乳喂养时应避免的可能造成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

HIV 感染的母亲因发病或者感染其他疾病,如果没有得到药物治疗,她的体内就会有大量病毒,易传染婴儿。

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越长,传播的危险度越高,因为在母乳喂养期间,病毒随时会传给婴儿。

HIV 感染母亲若出现严重的乳腺疾病(如乳头出血、乳头或乳房溢脓、乳腺炎/脓肿),HIV 传染给婴儿的几率增加3.55 倍纯母乳喂养的同时,应减少乳腺疾病发生。

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有助于避免这些问题发生,还可以减少HIV 传播。

母乳喂养同时给婴儿吃其他食物或饮料,食物或饮料可能导致婴儿腹泻和肠道损伤,病毒更容易侵入婴儿机体。

婴儿口腔损伤和鹅口疮使HIV病毒容易通过受损皮肤黏膜侵入婴儿机体。

婴幼儿的科学喂养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对宝宝最好的关爱,不仅是给选择好的食品,还要懂得科学的喂养方式。

宝宝的健康和宝宝的生活规律有着重大的联系,而宝宝的饮食是最重要的。

在4~6 个月以前,母乳或者配方奶是宝宝主要的营养来源。

选择母乳喂养的母亲们,要掌握哪些技巧呢?因为一些原因不能母乳喂养的母亲,如何选择奶粉呢?如何冲调喂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婴幼儿的科学喂养。

一、婴儿喂养(一)4 个月之内婴儿喂养1. 喂养要点(1)母亲愿意选择母乳喂养;(2)无条件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时首选“婴儿配方奶粉”替代或补充;(3)正确判断孩子是否吃饱的简单方法;(4)知晓饮食均衡、休息充分、心情愉快,是保证母乳质和量的必要条件2. 常见问题及对策(1)母乳相对不足的认识:婴儿1 月左右时胃容量增至90 毫升左右,食量迅速增加此时母乳分泌量往往非同步增长,因此呈现乳量相对不足状态。

此时情况是较常见现象,一般不会持续较长时间,只要母亲放松身心,休息充分,饮食均衡,乳量大都能适应需求迅速增加,能够满足孩子需要。

此时需要指导家长尤其是母亲正确认识和对待,避免过分焦虑和情绪紧张。

(2)母乳喂养时怎样判断孩子是否吃饱:健康婴儿每次吃奶时间一般不超过20 分钟,通常4 分钟可以吃8~9 分饱,10~15 分钟完全吃饱,因此若吃奶时间超过20 分钟,常提示母乳量不足。

(3)人工喂养时怎样掌握奶量:胃容量是婴儿每餐摄入奶量的决定因素,不同年龄段婴儿喂哺奶量可参照下列胃容量标准:出生时7 毫升,4 天时40~50 毫升,10 天左右80 毫升,1~3 月为90~150 毫升,此后每月约平均增长25 毫升,1 岁末为250~300 毫升。

(4)怎样解读按需哺乳:“按需哺乳”是指孩子发出的“饥饿信号”进行哺乳。

正常情况下胃排空时间一般为:母乳2~3 小时,牛乳3~4 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所以在每顿保证喂饱的情况下,正常喂奶间隔一般至少为2 小时,而非一遇哭闹即行喂哺。

(5)母乳性黄疸的识别:是婴儿黄疸常见原因,生后42 天婴儿最为常见。

除黄疸外婴儿精神及吃奶好,体重增长良好。

皮肤黏膜黄疸特点为阳黄(明亮),而非黄绿色。

大便正常,小便淡黄色,不染尿布。

最长可持续至生后2~3 月,一般预后良好,极少引起胆红素脑病。

母乳性黄疸的处理原则:目前不主张以停用母乳作为治疗措施,反之应鼓励母亲喂哺孩子至少8~12 次,每天,以促进胆红素从肠道排泄。

若胆红素水平较高(≥8 毫克/dl),可酌情选用茵栀黄退黄。

葡萄糖对黄疸的消退毫无益处。

(二)4~6 月婴儿喂养婴幼儿喂养的弟一个关键期,辅食开始添加,自此年龄段开始婴儿易发生营养及生长偏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