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课堂目标】
1、简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向性运动: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一、探究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实验材料——胚芽鞘
胚芽鞘:
胚芽鞘: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是植物的第一片叶子,可保护
对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光使生长素背光侧比向光侧分布得 多 ,长得快 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
课堂小结
1、在胚芽鞘实验中,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 胚芽鞘的尖端 。感受光刺激的 部位是 胚芽鞘的尖端 。光只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能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2、向光弯曲部位在 尖端下部 。
3、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原因是 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生长快 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吲哚乙酸,具有生长素效应的还 有 吲哚丁酸 , 苯乙酸 。 。
1.全体同学完成P49技能训练。 2.思考生长素运输方向与运输方式 的有何区别。
直立生长
结论: 尖端可能产生的刺激与光照无关
实验分析3
实验3
实验4
向光弯曲生长
直立生长
单一变量:锡箔片罩住胚芽鞘尖端或下部
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弯曲是尖端下部
向光弯曲的外因: 感光部位: 弯曲部位:
单侧光 胚芽鞘尖端 胚芽鞘尖端下部
思考:
如何解释尖端感受光照刺激而下部弯曲?
达尔文提出:
当堂反馈练习
例1. 下列是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些说法,错误的是(
B)
A. 达尔文设计简单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来证实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
B. 如果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琼脂片,胚芽鞘产生的影响也能传递给下部
C. 温特用实验证实了植物的向光性确实和某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有关, 首次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并知道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D. 首次分离出来的生长素不是从植物体内,而是在人的尿液中 例2.植物向光性的形成,是由于单侧光使( A.茎尖感光部位的感光能力发生改变 B.生长素在茎尖向光侧比背光侧的含量高 C.生长素在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含量高 D.茎尖芽的顶端分生组织合成生长素的能力发生改变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 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 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
思考:
这种对向光性的解释是否很透彻?
詹森的实验
实验1
实验2
琼脂片 云母片 A B A B
不生长不弯曲
向光弯曲生长
不生长不弯曲
不生长不弯曲
结论:胚芽鞘的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部运输,使胚芽鞘尖
端以下部位生长
思考:
如何排除胚芽鞘弯曲生长不是由琼脂快本身所引起?
生长素究竟是什么物质呢?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中 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过鉴定,知道它叫 吲哚乙酸( IAA )。
具有生长素效应的还有:
吲哚丁酸(IBA) 苯乙酸(PAA)
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
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1 实验2
向光弯曲生长
不生长,不弯曲
实验3
实验4
直立生长
向光弯曲生长
实验分析2 实验1 实验2
向光弯曲生长 单一变量:有无胚芽鞘尖端
不生长,不弯曲
结论:胚芽鞘的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有关,
推断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刺激
实验分析1
实验1
实验3
向光弯曲生长 单一变量: 胚芽鞘尖端是否被遮罩
思考:
詹森所做的实验是否存在缺陷?如果有,该如何改进?
拜尔的实验
实验1 实验2
黑暗中
向对侧弯曲生长 向对不同 结论: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思考:
胚芽鞘为什么会弯向放置尖端的对侧?
温特实验
实验1 实验2
向对侧弯曲生长 使用的琼脂块是否用胚芽鞘尖端处理 单一变量: 不生长,不弯曲
C)
例3、如下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 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 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D A.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B.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C.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不弯曲 D.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课后作业: